现代科学的无法解开海洋谜题

来源 :科普童话·百科探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i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慕大三角”是指位于大西洋中的百慕大群岛、波多黎各和美国佛罗里达州三点连线形成的一片三角形海域。近百年来,这里屡屡发生海难、空难事件,其原因却一直悬而未解,成为科学史上最著名的谜案。
  1840年8月,一艘法国帆船“洛查理”号正在大西洋海面上航行。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它好像没有目标似的,不是按照一定的航线行驶,而是随风漂浮。
  遇到这艘船的人们感到奇怪,于是大着胆子上船一探究竟,却发现船上空无一人,但货舱里的货物都完整无损。也就是说,它并不是遭遇了海盗的袭击。那么,这艘船到底遇到了什么情况?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洛查理”号的遭遇只是开始。1918年,美国海军船只“库克罗普斯”号连同船上的306人一起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失踪,这是美国海军在非战时单次人员损失最大的事件;1945年,6架美军轰炸机在百慕大三角失踪,就连前往搜救的队伍也跟着一起失踪。失踪前,飞行员曾报告飞机上的方位仪失灵:“一切全乱套了,连大海也好像和往常不一样了。”1963年,“硫磺女王”号货船连人带船在百慕大三角“人间蒸发”,只留下了两个救生圈……
  据相关统计,在过去的100年间,平均每年有4架飞机、20艘船只在百慕大三角失踪。
  在众多对百慕大展开的探险中,挪威特罗姆瑟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取得的成果最引人注目。他们在这一区域附近的巴伦支海海底发现了多个巨坑。这些巨坑的宽度超过800米,深度大约为46米。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巨大的坑穴极有可能是天然气大爆炸造成的。
  原来,巴伦支海靠近北极圈。在这里的海底深处,天然气储备丰富。如果天然气慢慢从海底的地壳中泄漏出来,日积月累,在海底就会堆积出充满甲烷的空洞,最终发生爆炸。一些研究者推断,可能是突然发生的甲烷爆炸“突袭”了当时正在海面上航行的船只。但这只能解释那些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船只,而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船会幸存下来,而上面的人却不见了。
  在有些地球物理学家看来,百慕大三角奇异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当与海底对地形有关。他们认为在该地区的海底,地壳可能存在宽大的裂缝。而在地壳内部的地心部分是高热的液态岩浆,地核就在这些液态岩浆里做漂浮运动。
  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核往往会朝地壳薄弱的方向运动,并以强大的压力,将熔化的岩浆压向地壳上有裂缝或开口的地方。于是岩浆就会从这些地方喷发出来,这就是火山爆发和造山运动。而当岩浆喷发完毕后,地壳又会下陷,有时会产生“吸入作用”,大量海水会以很高的速度被吸进海底裂缝,随之产生飓风和磁暴,这也许是使船舶、飞机失事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人认为,从海底地壳的裂缝中不断冒出的大量气体溶解于海水中,这些含有大量气体的水被上层的海水沉沉地压着,就好像一瓶被盖子严严盖住的汽水。一旦海洋上层的压力减小,就像把汽水瓶盖打开那样,下层水中的大量气体就会拼命往上冲,并因此升起浓浓的泡沫。假如船只刚好通过泡沫最厉害的地区,就一定会在泡沫中下沉。而当泡沫冲出海面,就会形成茫茫的白雾。飞机飞进这样的白雾里,自然会迷失方向,坠向大海。
  这个说法听起来也很有道理。但却不能解释船舶与飞机在失踪之前,为什么会出现导航仪器失灵的现象,以及为何会有漂在海面上的空船。
  解释百慕大之谜的另一种假说是海水漩涡说。根据太空卫星的勘察发现,百慕大海域曾出现过巨大的漩涡。有专家分析,这种巨大的海水漩涡有如一面巨大的凹透镜。当阳光充足并正好赶上漩涡形成时,它就会将太阳光反射到一起,聚焦于一点。当有飞机不巧刚好在此时经过这个“水凹镜”的焦点,就会像爬到了放大镜的聚焦点上的蚂蚁一样,被太阳的热量“烧化”。同样,经过这一区域的轮船也会遭遇同样的危险。
  苏联的物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在澡盆里盛满水,然后用木棒搅动,使水形成漩涡,再用一束特殊强光,以60~70度的入射角照射澡盆中的水,结果一张悬在澡盆上的薄纸瞬间就燃烧起来了。由此他们推测,如果漩涡的直径为1公里,阳光聚焦点的直径就有1米多,温度可达上万摄氏度。而百慕大三角里的漩涡直径大多为200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寿命长达60多天。焦点的直径可达几百米至上千米。按照这样来计算,百慕大三角区焦点地带的温度足以使不幸闯入其中的飞机、舰船顷刻熔化。哪怕稍有靠近,也能引起爆炸和燃烧。
  这种假说看起来有一定道理,但即使被烧化的飞机船舶,也应当留下一定的残骸。而在百慕大神秘消失的船和飞机往往毫无残留物。因此,百慕大之谜仍然是一个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自然悬案。
其他文献
薯条虽然被称为“垃圾食品”,但想要做得美味也不容易。美国俄亥俄州烹饪实验室的几位厨师就经过苦心钻研,终于研发出了用超声波来炸薯条的“高科技”。他们用振频40千赫的超声波来炸薯条,使每根马铃薯条的表面都会产生裂纹,并泛起大量小泡。再经过真空干燥、冷却后,快速投入温度高达190℃的热油中。这样,马铃薯条表面的微小气泡就会膨胀1000倍以上,使薯条内部的水分变成蒸汽挥发出去。据说,这样用“科学”炸出来的
据说,蚂蚁死后会分泌一种特殊的气味,召唤小伙伴们闻讯赶来,将它的残骸搬到墓地去,听起来比《盗墓笔记》还吓人!这是真的吗?  答:这种气味确实存在。它是蚂蚁死后腐败分解的产物,是一种脂肪酸,能引来其他蚂蚁搬运尸体。但这东西并不是什么神奇物质。有一些植物的种子也会散发出同样的气味,蚂蚁碰上了,一样会把它们搬回巢里。可见,蚂蚁们对这种气味有一种条件反射,就是带有这种味道的东西是可以搬回家里的。但具体这种
影子城的故事  在银河系以外,有一片大陆叫希普大陆,大陆上有个影子城,因为城里人们都拥有一对翅膀,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翅飞城”。  影子城原本是个祥和、安逸、快乐的地方,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里的人们突然失去了所有美好的东西,彼此开始欺骗,出现暴力,人们变得阴郁了。很快,人们的飞翔能力突然丧失,影子城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城里住着爷孙俩,一位会讲故事的爷爷和一位拥有纯洁心灵,但是长相普通的女孩拉拉。这
在我们周围,生活着不少“刺头”植物。它们的刺多种多样,有长的、有短的,有尖的、有钝的,有的还带着毒液呢!不同植物的刺有着不同的作用,有的是为了保护自身免受敌害,有的是为了帮助自己爬到高处,还有的则是为了把种子传播到远方。
早晨,怪博士驱车去拜访老同学米尔多教授。想不到米尔多竟然不认识他!  怪博士惊诧地打量着老同学,说:“米尔多,你少给我装傻!我可没时间看你表演,我这次来找你,是要探讨一个重大科学问题的!”  可是,米尔多一脸傻笑,嘴角还流着涎水,伸手在怪博士的秃脑门上摸了又摸,说:“这个大皮球滑滑的!”  怪博士哭笑不得。米尔多突然又用力在他的光头上狠劲拍了一下,大声说:“这个大皮球一点也不好玩,不会跳!我不要、
人与马的对话    人能与动物能交谈吗?回答是肯定的。在德国,有个名叫卡罗拉·鲍曼的女子,擅长与马“耳语”。55岁的鲍曼曾是一所大学艺术系的教授,退休后来到杜塞尔多夫附近的一个农场安度晚年。农场饲养了3匹马。在和动物接触中,她开始迷上了对马心理的研究。她努力观察、了解马的生活习性,并试着逐步破译马儿一举一动的含义。渐渐地,她萌发了一个念头——发明一种“马语器”与马儿交流。  一开始,鲍曼用一根布条
村民们来到百鸟园后,啄木鸟医生药到病除,打完针一个多小时过后,之前还病怏怏的村民就又谈笑风生了。  酋长无比感激,盛情邀请金刚鹦鹉和啄木鸟一行到村落欢聚。“我们要照顾这些鸟,实在抽不出身来啊。”金刚鹦鹉婉言谢绝了邀请,另外还让啄木鸟送给首长很多医治牲畜的兽药。酋长更觉得过意不去了。  夜幕来临,很多村民忐忑不安起来,不知道这个夜晚吸血蝙蝠会不会来再次袭击。酋长看出大家的担忧,就安慰他们说要是被咬伤
“滚雪球,堆雪人。”这个冬天,你要是还赖在家里不起床的话,就连小松鼠也不跟你玩了!  这是一只生活在俄罗斯森林中的红松鼠。它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在雪地上滚雪球,使用一根微小的胡萝卜和三个圆形的雪球堆好了一个雪人。就在它美美地欣赏自己的“作品”时,却没想到一位工程师早就发现了它,并且用了三个小时耐心地趴在雪地里观察,最终拍下了这组难得的照片。
新西兰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名叫彼得·戴维。他年轻时是一位萨克斯演奏家。那时他就注意到,当他练习吹萨克斯时,家里的物体就会出现振动的现象:放在桌上的眼镜会在演奏某一个音调时开始“哆嗦”,而挂在厨房里的刀叉则会在他演奏另一个音调时叮当作响。于是他意识到,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共振频率。而且在这种持续的振动中,它们还会发出微弱的热量。  思维活跃的戴维觉得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并且开始尝试利用这种共振产生的热
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苦恼:周末想在家里看动画片,但是又被爸爸妈妈催着学英语,或上英语辅导班呢?别发愁,现在有个手机软件可以让你在看动画片的同时,又能学好英语,它就是“少儿趣配音”。这款软件不仅会让你爱上学英语,更重要的是,爸爸妈妈再也不会阻止你看动画片啦!配 音  动画片里配音员说得惟妙惟肖,自己也来试试是不是更有趣呢?通过这款软件,你也可以成为动画片中的配音员。打开软件注册登录后,点击“配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