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内涵,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大学生作为创新实验项目的主体,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平台,培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和相应的能力。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深远。
关键词: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0-0071-02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启动和实施,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探究和科研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促进实验创新性改革与发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国家层面面向高等学校本科生设立的科研计划,为本科生提供自主参与科研的机会,让本科生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平台,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通过探索研究、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使本科生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包括了两个基点:一是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好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而推进创业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认清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理论支持的视角对于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1-5]
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注重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协作性和学科性的创新训练项目。从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入手,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鼓励学生亲身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作为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重要载体,作为部属院校,可以依托国家级创新性实验项目,由于该类项目层次高、数量少,所以这类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给其他院校以引领、推动和示范的作用。而作为普通院校,可以依托国家、省部、校院等相应的科研项目以及学校层面的各类创新创业基金项目资助创新性实验,这类项目数量多、层次多样化、形式灵活以及参与的学生多,可借鉴国家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经验,作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主体予以开展。[6]
本文在借鉴和分析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界定为: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以各类项目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参与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影响
1.创新性实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
基于创新性实验的各种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调查研究、资料查阅、开放实验平台、科技创新成果展览等方面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载体,充实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彰显了倡导创新、推崇创业、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的理念。[7]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将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升”的培养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校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以及校内校外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具有独立、自信、不断创新、责任感强的人才;初步形成了“以创业促就业”的创新就业实践模式,多途径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就业机制,引导和鼓励一批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竞争力。
例如,佳木斯大学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利用学校的各类实验、科研平台,通过平台共享组建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心,组成了一个集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实践与创新教育的实践基地,全力打造成为我校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
2.创新性实验使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等,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创新性实验使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有了提升,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主性意识;创新性实验鼓励大学生探索、求新、求变、创新的思维,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兴趣和求职的欲望,驱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不断前进的浪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丰富了学生的学识,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前沿的学术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他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
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1.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1)创新素质教育模式。创新素质教育模式: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目的是“认知”,即主要任务是做好启蒙教育,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产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每年春季学期可以给一年级学生作科技创新启蒙讲座,聘请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讲述参与科技创新过程,分享参与创新的心得。同时开设创新选修课,实现学习与研究一体化,创新选修课可由教师自主申请开设,教学内容从其科研课题中提炼而出或者以各类创新项目兴趣班的形式,课程学时在 17 或 34 学时。其中,讲课学时占总学时的 1/3,实验及指导学时占 2/3。教学方式可以采用理论授课、分析讨论、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等形式进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包括研究报告、研究简报、方案设计、建模与仿真、专利、实务作品等。选修创新选修课的学生可广泛参与,完成研究任务,教师评定合格,即可获得 1~2个创新学分。同时可以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普及性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如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等。 (2)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面向大二、大三学生,目的是“普及”和“参与”,即让二年级专业知识欠缺的学生能够普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兴趣;让三年级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参与创新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优秀学生可进入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参与有一定难度的科研项目,并负责部分课题任务;特别优秀的学生将申报国家、学校或学院实施的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选题、开题、研究、结题等方面的工作。这一阶段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成功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经过实践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该环节面向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考核、选拔赛等挑选部分同学集中培训后参加省级比赛、全国大赛,申报各类资助项目,部分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3)创新能力提高模式。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目的是“提高”,主要进行一些综合创新实践训练。大四学年阶段,全体学生将进入到各个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直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创新实践训练层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基础理论和综合能力,创造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作品,并鼓励学生跨学科、专业组成创新团队,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开发创作创新型作品。依托各类大学生竞赛、科研立项以及创新项目等,由学生实施自行立项申请制度。入选后以 3~5 人为一组,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选题、调研及资料查询、创新设计等具体内容,同时包括整理研究总结报告、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及参加各类竞赛等。
2.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1)普及创业认知教育模式。旨在让学生对创业有基本的“了解”,从学生进入校园的入学教育开始就应积极开展职业与创业认知教育。一方面通过媒体或科研讲座宣传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以及参观创业型企业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和精神;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了解学习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社会需求、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和相应的知识结构,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创业活动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
(2)加大力度开设创业课程。主要包括创业基础、创业管理、风险投资、法律与税收等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此类课程一部分由平台提供基本的讲座和辅导,一部分可以通过跨专业选课来实现。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和适应性等创业品质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付延玲.对高校实施创新性实验的认识和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12-15.
[2]安勇,陈建名.基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36-138.
[3]温喜宝.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5-7,117.
[4]安勇,邵卓峰,严俊鑫,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深度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6):138-140.
[5]张友琴,王萍,朱昌平,等.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67-170.
[6]安勇,倪志英,李雷鹏,等.创新性实验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25-127.
[7]李雷鹏,王立峰,王强,等.创新性实验对大学生就业及其潜能开发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2):127-129.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0-0071-02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启动和实施,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探究和科研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促进实验创新性改革与发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国家层面面向高等学校本科生设立的科研计划,为本科生提供自主参与科研的机会,让本科生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平台,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通过探索研究、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使本科生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包括了两个基点:一是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好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而推进创业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认清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理论支持的视角对于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1-5]
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注重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协作性和学科性的创新训练项目。从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入手,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鼓励学生亲身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作为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重要载体,作为部属院校,可以依托国家级创新性实验项目,由于该类项目层次高、数量少,所以这类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给其他院校以引领、推动和示范的作用。而作为普通院校,可以依托国家、省部、校院等相应的科研项目以及学校层面的各类创新创业基金项目资助创新性实验,这类项目数量多、层次多样化、形式灵活以及参与的学生多,可借鉴国家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经验,作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主体予以开展。[6]
本文在借鉴和分析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界定为: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以各类项目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参与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影响
1.创新性实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
基于创新性实验的各种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调查研究、资料查阅、开放实验平台、科技创新成果展览等方面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载体,充实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彰显了倡导创新、推崇创业、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的理念。[7]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将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升”的培养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校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以及校内校外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具有独立、自信、不断创新、责任感强的人才;初步形成了“以创业促就业”的创新就业实践模式,多途径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就业机制,引导和鼓励一批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竞争力。
例如,佳木斯大学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利用学校的各类实验、科研平台,通过平台共享组建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心,组成了一个集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实践与创新教育的实践基地,全力打造成为我校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
2.创新性实验使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等,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创新性实验使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有了提升,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主性意识;创新性实验鼓励大学生探索、求新、求变、创新的思维,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兴趣和求职的欲望,驱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不断前进的浪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丰富了学生的学识,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前沿的学术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他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
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1.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1)创新素质教育模式。创新素质教育模式: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目的是“认知”,即主要任务是做好启蒙教育,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产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每年春季学期可以给一年级学生作科技创新启蒙讲座,聘请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讲述参与科技创新过程,分享参与创新的心得。同时开设创新选修课,实现学习与研究一体化,创新选修课可由教师自主申请开设,教学内容从其科研课题中提炼而出或者以各类创新项目兴趣班的形式,课程学时在 17 或 34 学时。其中,讲课学时占总学时的 1/3,实验及指导学时占 2/3。教学方式可以采用理论授课、分析讨论、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等形式进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包括研究报告、研究简报、方案设计、建模与仿真、专利、实务作品等。选修创新选修课的学生可广泛参与,完成研究任务,教师评定合格,即可获得 1~2个创新学分。同时可以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普及性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如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等。 (2)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面向大二、大三学生,目的是“普及”和“参与”,即让二年级专业知识欠缺的学生能够普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兴趣;让三年级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参与创新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优秀学生可进入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参与有一定难度的科研项目,并负责部分课题任务;特别优秀的学生将申报国家、学校或学院实施的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选题、开题、研究、结题等方面的工作。这一阶段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成功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经过实践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该环节面向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考核、选拔赛等挑选部分同学集中培训后参加省级比赛、全国大赛,申报各类资助项目,部分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3)创新能力提高模式。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目的是“提高”,主要进行一些综合创新实践训练。大四学年阶段,全体学生将进入到各个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直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创新实践训练层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基础理论和综合能力,创造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作品,并鼓励学生跨学科、专业组成创新团队,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开发创作创新型作品。依托各类大学生竞赛、科研立项以及创新项目等,由学生实施自行立项申请制度。入选后以 3~5 人为一组,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选题、调研及资料查询、创新设计等具体内容,同时包括整理研究总结报告、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及参加各类竞赛等。
2.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1)普及创业认知教育模式。旨在让学生对创业有基本的“了解”,从学生进入校园的入学教育开始就应积极开展职业与创业认知教育。一方面通过媒体或科研讲座宣传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以及参观创业型企业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和精神;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了解学习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社会需求、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和相应的知识结构,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创业活动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
(2)加大力度开设创业课程。主要包括创业基础、创业管理、风险投资、法律与税收等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此类课程一部分由平台提供基本的讲座和辅导,一部分可以通过跨专业选课来实现。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和适应性等创业品质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付延玲.对高校实施创新性实验的认识和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12-15.
[2]安勇,陈建名.基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36-138.
[3]温喜宝.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5-7,117.
[4]安勇,邵卓峰,严俊鑫,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深度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6):138-140.
[5]张友琴,王萍,朱昌平,等.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67-170.
[6]安勇,倪志英,李雷鹏,等.创新性实验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25-127.
[7]李雷鹏,王立峰,王强,等.创新性实验对大学生就业及其潜能开发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2):127-129.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