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及原因分析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da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教师常用考查学生听课效果与促进师生沟通的手段来说,课堂提问毫无疑问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因受到现实中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教学提问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缺点或不足,那么现在笔者就将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提问现状表述如下,并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中职语文课堂提问现状
  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着,但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还是改变不了填鸭式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使得课堂提问出现了一系列
  问题。
  (一)先点名,后提问
  首先指定一名学生回答,再提出问题,这样的方式过于片面化,其他没被点到名字的同学就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从而不去思考问题。
  (二)口头提问随意性强
  “对不对”“是不是”“明白了吗”这类的口头提问形同虚设,问出来没有意义,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被消磨,有可能引起“随声应和”“不屑作答”的情绪。
  (三)等待时间过短,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
  有些教师一提出问题,没等几分钟,若学生没回答上来就急着自己解答。这样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等待老师自问自答的习惯,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
  (四)提问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在提出问题后,没等多久就把答题的机会给了优等生,于是乎其他人就成了看客或听众。长此以来,教学的双边活动就演变成了教师和几个学生的互动,其他学生心理会逐渐排斥回答问题和思考问题。
  (五)把提问作为惩罚手段
  当学生开小差或者分神的时候突然将其叫起来回答问题,由于事先不知,学生会茫然失措并且挫伤自信心,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提问产生反感。
  二、中职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课程本位迷失
  著名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曾经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同领土是一个民族的物质范围一样,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范围。”可见母语的学习对于整个民族,乃至国家来说都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母语的学习自然成为重中之重。语文课程的本位首先体现在了语文课程是母语课程,是民族语课程。同时,母语的教育与民族的情感、民族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它传达出的是教育者对祖国深切的热爱与关怀。而现在的语文课堂则忽视了语文的民族性,仅仅把它当作一种学习的工具。语文成为我们取得高分必须使用的一种工具,这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难免功利性较强而忽视了语文的本位学习。
  (二)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和自信心不足
  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经过了中考后没能考上高中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缺乏自信、畏惧考试等情况很常见。这些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定位时都存在一定的偏颇,缺乏自信,学业上对自己要求不高,直接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因此,他们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经常不加思考,而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缺少自己的独特见解。当他们在碰到教师提出的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时,通常不愿深入思考,从而体现出其意志力薄弱的特性。
  (三)中职语文教师教学研究薄弱
  现如今许多年轻教师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从万千毕业生中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成为人民教师,因此在取得稳定的工作之后难免会出现懈怠安逸的心理状态,认为有了工作能够教书便可以不再去读书与钻研。在多媒体教学普及的今天,许多年轻教师备课时仅仅是从网上下载前人的多媒体课件,备课过程中也是参照教师用书,很少花费时间去钻研课本,自己撰写教案。而年长的教师则因为习惯了自己几十年的授课方式认为自己的经验丰富便也不再去研究,这种倦怠正好促成了教学的模式化。各种原因导致中职语文教师无暇花费足够时间与精力在钻研教学与研究教材上,因此便导致课堂教学中由于自己研究能力薄弱导致对学生的启发能力远远达不到预设的效果,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启发诱导。
  (四)提问目标功利性
  功利性可以解释为眼前的功效与利益。笔者所描述的教师提问目标的功利性可以从具体以下三方面去阐释:首先,教师提问目标的功利性体现在教师提问目标单一化。许多教师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学生给出正确答案,而既能得到正确答案又能节约课堂时间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所谓的“好学生”回答,这样教师则认为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很好控制了时间,造成了全班同学都会的假想,以至于许多“坏学生”懒得思考甚至根本不会思考探究,造成了提问策略的欠缺。其次,教师提问目标的功利性体现在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化。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传授知识,而通过满堂提问的方法,每分钟都设置一个问题去提问的模式只是改变了知识的传授方式,并没有改变“填鸭式”教学的根本实质。教师引导学生的目的也只是让他们回答出教师心中早就预想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思考的空间。再次,教师提问目标的功利性更体现在了提问目标霸权化。许多教师上课过程中总是不停地向学生发问,而如若有学生提出质疑教师或许认为学生的提问过于简单而置之不理,又或者有的问题超出教师的预设与认知而选择回避回答,甚至借此打压学生提问。久而久之,学生们更是不再愿意参与课堂,或者惧怕与老师互动。这些都与现如今提倡的新课改背道而驰,也是造成前文中提到的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中职语文课堂提问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把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参与者,是接受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除了转变教育理念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具有敏锐的触觉,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身边、生活中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资源,把握提问机会,将学习实践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问题,不能仅设计知识、理解型的问题,对于应用型的问题和高水平问题也要有所设计。在问题类型的比例搭配上,语文教师应该适量减少记忆型问题的设计,同时增加开放型问题的占有比例,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和层次性,课堂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首先,要放下教師的权威与架子,多与学生交谈和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犯错时不能一味指责,而是要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与时间。同时,教师应尊重不同的意见,倾听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无拘束的表达自己观点,这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而不是做到让学生宾至如归。
  参考文献
  [1]杨月梅.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5).
  [2]苟晨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9).
  [3]王爱萍.中职院校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4(12).
  [4]黄枫.以有效提问促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低效现象浅析及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0(8).
  [5]余媛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提问的成因及对策[J].学园,2010(8).
  [6]高佳.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0(4).
  [7]王晓苑.对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8).
  (编辑:张晓婧)
其他文献
对水合氯醛结晶工艺进行了研究,经实验确定了水合氯醛结晶的最佳工艺条件,获得了符合"BP93"标准的水合氯醛产品,产率达85%左右,结晶时间约为3.5h.
合成了两种草酸根桥联的异四核配合物[Zn3Fe(C2O4)3(Mephen)6](ClO4)3(1)和[Zn3Fe(C2O4)3(NO2phen](ClO4)3(2),其中Mephen代表5-甲基-1,10-邻菲咯啉;NO2phen代表5-硝基-1,10-
以生产栽培中抗冷性不同的厚皮甜瓜品种‘夏蜜’、‘翠雪5号’和‘玉菇’为研究对象,以20℃勾对照温度,分别在4℃、6℃和8℃处低温处理6h,在6℃下低温胁迫2、4-、6h后,分析低温胁
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文言教学深陷“学生厌学,教师怕教”的泥泞中,成为语文教师的一块难以释怀又挥之不去的心痛,距离语文课程标准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更是相去甚远。如何构建
依据铸造行业要求确定配方控制工艺条件,用糖醇,甲醛和尿素等合成的精密铸造用中氮呋喃树脂。
本文对天然气脱硫技术进行了研究,为石油清洁生产指明方向。
在以天然碱为原料生产重质纯碱时,伴生大量碱性废渣(俗称"苛化泥"),此废渣堆放或坑埋,碱化土壤,污染环境和空气,若用大型回转窑煅烧处理,成本高不经济.本文介绍了用六段隧道
垃圾焚烧飞灰是我国城市垃圾焚烧新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问题,飞灰中有大量有害物质,必须予以安全处置.而飞灰的性质对如何处置以及处置的效果非常重要.飞灰的性质有很
简要介绍了曼海姆法硫酸钾生产工艺设备情况,及优缺点。
在油茶生产中,由于认知上的差距,在选地、整地、间种、施肥、除草、修剪等环节存在一些操作上的误区,文章从不同方面对这些误区加以简述,并逐一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