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模因整合对中国—东盟跨文化传播的内容选择和传播渠道探索

来源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U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东盟进行跨文化传播,取得文化理解与认同,打造合作共赢的双边关系,对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重大。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体系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碰撞甚至冲突。要实现不同文化的共生,需要在整合中国—东盟之间的文化模因的基础上适当选择跨文化传播的内容,探索科学有效的传播渠道,如此才能构建共通的语意空间,实现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存续。
其他文献
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大气环境在受到各种污染的情况下,大气质量每况愈下,而人类的健康状况与大气质量又密切相关。因此,大气污染的防治管理迫在眉睫,只有科学有效的治理才能改善大气污染现状,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本文主要针对“基于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措施分析”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究,结合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防治管理措施。
森林火灾,是森林“三害”中最具毁灭性的自然灾害。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是林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入山进林野餐、旅游等人数日益增多,带入林区的人为火源也急剧增多。为此,预防林区森林火灾迫在眉睫。加强森林防灭火,应贯彻“预防为主、防灭结合、高效扑救、安全第一”工作方针,从加强森林防灭火的意识、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优良的专业扑火队伍等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为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图根特哈特在语言分析哲学的视角下把自身意识表述为“我知道,我φ”。在这一视角下,自身意识首先只是表达性表达,即当一个人处于某种状态时,他就能够直接地、非中介地说出“我φ”。这种“非中介性”是指不需要任何认识官能作为中介。对代词“我”的用法的分析得出“我知道,我φ”这个表达性表达具有知识的结构特性,因此自身意识是自身知识。在这种表达性的知识中,由于其表达性不会出现循环困境;而在知识层面,由确认问题导致的循环又是可消除的。
随着城市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以及城市改造路径工作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更加复杂多变,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此类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为广大学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对我国政治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将从功能融合视角的背景下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策略开展探究,并对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
语言相对论是人类学关键词.德国哈曼、赫尔德、洪堡特等强调语言代表民族精神,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语言相对论.沃尔夫继承博厄斯、萨丕尔的语言文化相对论观点,系统推出语言相对论,后来的学者发展出新沃尔夫相对论.语言相对论分强式和弱式,强式认为语言决定思维,弱式认为语言影响思维,但不决定思维.中国学者,尤其是从事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的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介绍和讨论语言相对论,发表和出版的文献呈上升趋势.
运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以信访工作管理为例,分析属地管理制度权责关系的变迁机制及其诱发的基层干部避责行为。研究发现:属地管理内部存在权责平衡的机制,即上级强调结果导向,为下级提供正向强激励,并赋予下级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在此条件下,下级的权责基本得以维系均衡。但近年来,属地管理的权责平衡机制面临严峻挑战。从纵向维度看,自上而下科层权力控制日益强化,具体表现为过程管理的凸显、条线部门权力的扩张以及上级“属人”原则的普遍运用等方面。在横向上,社会大流动的加剧,重构了属地管理制度运行
基于差序格局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探讨差异化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员工的差异化组织支持感对其工作投入呈负向影响;互惠信念对员工工作投入呈正向影响;互惠信念在差异化组织支持感与员工工作投入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员工传统性特质负向调节差异化组织支持感对互惠信念呈负向影响;互惠信念在差异化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受到员工传统性特质的调节。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中国广袤的乡村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许许多多敢于吃苦的先进分子也主动投入到对乡村的开发中去。乌镇、阳澄湖等地区已经成功地开展了艺术改造乡村的工作。文章根据从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展”中得到的启示,对我国乡村振兴现有的问题提出一些可施行的实行的参考措施,期望以艺术的手段振兴乡村会对我国现阶段的乡村建设有所帮助与启发。
康德区分了两种自身知识:由内感官产生的经验自身知识和通过先验统觉获得的先天自身知识.这一构想遇到了许多问题.我尝试从当今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的视角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