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后记的写法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ce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写好教后记首先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借石攻玉”,通过教学反思,我不断探究有关教学对象、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的准备和设计,而往往忽视了课后的反思和总结,也就是忽视写“教后记”。殊不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回顾教学得失并记录于册的“教后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不容轻视的作用。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很难见到“教后记”的踪影,但是近年来随着教学反思意识的萌芽,教后记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案中,成为许多学校规定的教案的组成部分之一。笔者想就“教后记”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教后记不应是教案的一部分。教案,顾名思义,即为教学方案,应是预设性的,而教后记,应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以及师生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反思,不属于超前的范畴,它不应属于屈居于教案一隅,应是于教案处于平等的位置。尽管在现今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写教后记,但是许多教师也只是敷衍了事:有的语焉不详,有的互相抄袭,未能真正进行教学反思,这使得教后记的作用大大削弱。教后记应是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是教学反思的捷径。
  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学反思?毋庸置疑,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教学反思应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教案中的预设和课堂上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其中,“自我觉察水平”是至关重要的。部分教师从教多年,教学水平一直没到最佳状态,这与“自我觉察水平”不够有直接的关系。笔者认为,作为教师,专业知识与授课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意识与行为更是必不可少的。不然,教师很难从一个客观的、建设性的角度审视自身。它是具体地对于某一教学环节、某一个讨论回合甚至某一教学语言展开“回头式”思考。在反思中,某一更先进、更实效的思想在抽穗、在拔节、在生长。这其中,有对自己教学思路的衡量,有对课文构成的评判,有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教学关怀。
  那么教后记到底应写些什么呢?该怎样写呢?
  1.记教学中的“得”。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将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新课导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或授课过程中“灵感”顿生等)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还可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后记,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经过不断积累、归类整理,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将大有裨益。
  2.记教学中的“失”。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性因素估计不足等情况。对此,只有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并分析其原因,研究弥补措施,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3.记教学中的“智”。即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
  误认识时,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令学生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学生就会迷途知返。
  须注意的是,写“教后记”一要及时准确,在教学情感还没有在头脑中消退之时准确地记录下来;二要重内容、求实效,要以实用为原则,不必拘泥于形式,可写一孔之见、点滴疏漏,也可以就某一问题作专题分析;三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正如布鲁克菲尔德在《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的前言中所说:“(教后记)让我认识到我的教学不一定就是糟糕的和有害的,但是却是存在着问题的。”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教后记给我带来的教学成功是时时领略,更让我相信在语文教学中我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其他文献
语文知识是文化素质中最基本的方面。为了提高语文课教学的质量,我在实践中发现深入研究并巧妙运用课堂提问艺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科学灵活的设疑、提问,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教学自始至终在师生间和谐的互动与交流中进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求解、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进而使这有限的校内课堂学习,在以后一生的社会活动
期刊
一、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则可以增强教育效果,促进教育工作。而民主则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越牢固。所以师生之间应建立民主的关系,这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而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的首要任务则是教师必须树立教学民主思想,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教与学之间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关系
期刊
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会作文,爱作文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何其重要。然而现实却令人担忧,许多五六年级的孩子竟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不是东拼西凑就是陈词滥调,一篇文章改头换面用多次。学生怕作文,愁作文,恨作文,成了一种通病。难道我们的学生天生就不会作文吗?不是。只是缺少从小就该养成的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写日记。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放低门槛,明确要求  我们班从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后开始写日记的
期刊
一、静静地走进文本  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课堂上,不进行丝毫的阅读干预,让学生安静地沉入文本,直接充分地接触读物,进行真实的原生态的阅读。这种回归本真的原汁原味的阅读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悟成为可能。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裕时间,不去打扰,不去提醒,不做任何目标的要求,让学生沉入书中浑然不觉,完全迷醉于作品蕴涵的情智之中,让他们在文本提供的精神殿堂里徜徉,心灵得以舒展升华。使学生拥有纯属于自己独立的阅读空间,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士多德也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力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离开积极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内容,又难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
期刊
阅读教学是一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复杂工程,但由于教材文本内容的单一,学生学生阅读的有限,生活阅历的浅薄,经常在教学中出现“短路现象”。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  助读资料恰当、适时的运用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激活课堂思维。它能促使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深入进行对话,从而实现文本阅读意义,帮助课堂教学的生成。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是治疗探究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对别人提出要求时,如果一开始要求就高,是很容易遭到拒绝的;倘若先提出低要求,等他同意之后再逐渐增加要求的分量,就会更易达到目标。实际上,当一个人接受了小的要求之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性,他就很有可能接受一个更重大、更困难的要求,这种现象就叫做“登门槛效应”,也叫得寸进尺效应。通过观察实践,我觉得这种效应完全可可运用到班级管理的许多方面。  例如,我们可以把这种效
期刊
新课改实行已久,教育一直在寻求人文精神的支撑,那么教育的人文本质又是什么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教人、教育是心与心的互动,只有从心中发散出来的才能够到达另一颗心的内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全国首届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在21世纪初就提出了语文教学的“
期刊
“感人心者在乎真”,叶圣陶先生说:“想要写作,真是最易萌生的欲望,差不多同想吃想喝的欲望一样。”只有抒发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的做到打动人、感染人。事实也证明,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流传下来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流露真情实感的作品。可见,是否有真情实感历来就是评价作文的主要标准。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选取生活中第一手材料,叙写真实、生动的故事,表达美好的情感。  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就包括知识、
期刊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以生为本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笔者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互相讨论,教师只作点拨,强调更正或是对难点、新语言点详细讲解。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