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对策研究

来源 :体育时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rry_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1
  摘 要 “树立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锻炼身体习惯的重要原则。新课标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1]。本文就如何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行研究,意在为学生切实提高身体素质提供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体育锻炼 锻炼习惯 对策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种习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它是学校体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体育锻炼对参与的个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它需要锻炼者能够凭借一定的毅力和耐力坚持长时间活动来获得的,这样才能对锻炼者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对策
  (一)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根本不重视,导致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更谈不上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了。相反,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和锻炼兴趣的培养,另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加以引导,学生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科学的指导
  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时,要对学生时行科学地掌握体育技能时行培养,只有科学地对身体进行锻炼,才能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身体产生的锻炼效果,才能让学生有动力地进行长时间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和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再次是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三)注重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锻炼的兴趣、爱好是使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前提。兴趣爱好会使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和热情,进而体会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打起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球类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蹦乱跳到打球打出些门道”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锻炼习惯需要不断的重复与坚持
  体育锻炼行为必须经过不断的重复和长期的坚持才能上升为习惯,才能给个体带来真正的效益。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体育锻炼进行重复→巩固→提高的教学过程,并将体育锻炼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这也是体育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根据“最佳状态”学说:“一个人的中心需要就是要从事一项活动,并在行动中成功地迎接一系列挑战。当发现技能与挑战处于平衡时“最佳状态”就产生了。太弱的挑战使人感到乏味,太强的挑战使人产生焦虑。因此在锻炼时要不断的完成一系列的挑战,并沉浸在运动中带来的乐趣,使锻炼者始终保持一种锻炼下去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锻炼水平的提高終将使锻炼主体从胜利的心理上产生一种锻炼的需要。
  三、结论
  体育锻炼习惯是属于积极性习惯,它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深刻认识不断地排除干扰,创造条件进行锻炼,不断体验化育锻炼成功的乐趣,并使这种锻炼行为贯穿于一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相对稳定不变的锻炼行为。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合理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需求引导式教学对大学生身体锻炼习惯养成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l.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1  摘 要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聋生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对场地器材匮乏、害怕受伤、认识偏差等是影响聋生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建议政府及学校应加大对残疾人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营造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的高保障环境。  关键词 阳光体育 聋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1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以及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能够了解体育运动的锻炼常识,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减少体育运动损伤,还要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如果可以将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慣一直延续下去,对学生一生的身心健康都是大有益处的。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高级阶段,对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1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老人在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城市“空巢老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据统计等方法对信阳市浉河区空巢老人体育活动的动机、频率项目、生活状况等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 信阳浉河 “空巢老人” 体育活动  一、
氮肥是林业生产中必需的肥料之一,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措施,虽有大量的氮肥施入土壤,但植物对氮素的利用率却很低,氮素损失严重。其中,淋溶作用是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氮素在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1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传统养生以及大众健身进入了人民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养生以及大众健身的活动当中。本文通过对传统养生的一些分析,研究传统养生与大众健身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传统养生对大众健身的具体作用,希望对传统养生以及大众健身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