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重塑工匠精神提升到国家战略,在高职高专院校中重塑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一步,也深刻影响着高职高专学生未来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本文对工匠精神重塑的意义及培养方法进行探讨,以促进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是你行动纲领,要实现第一个2025计划,由制造也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重塑中国的大国工匠精神,以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做为培养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前言,必须要考虑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如何培养或重塑学生的工匠精神,而且是大国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工具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具有高超技艺及精湛的技能,还有严谨、细致、耐心、专注、专业、敬业、勤業、负责的工作态度。
工匠精神不是把工作当做赚钱的机器,而是把其当做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信誉。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注重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精心打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走入了新时代,我们要知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
二、重塑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实现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培养为本的方针”。坚持“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还发合作”的原则,到2025年迈入制造业强国的行列。实现中国制造2025离不开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对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必不可少。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成为制造业强国,就是他们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他们的企业里没人人都是工匠,每个人每一步都做到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这也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因此,中国要实现强国梦、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制造2025,必须重塑工匠精神。
2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国家几年来对我国职业教育越发重视,职业教育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及企业需求的、具有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的优秀复合型人才。他与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重塑工匠精神。目前,许多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重实践、重技能培养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职业道德的养成的核心应该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没有深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所以,要让工匠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中“扎根”,使教学模式形成“理实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养”的全方位的模式,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才有竞争力,这样的职业院校才能可持续发展。
3.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及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据统计,世界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企业有3000余家,其次是德国有1000余家,还有法国、荷兰、英国等国。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企业长命,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优点,就是因为他们企业“生命”里面有一个重要基因技术工匠精神,这些企业尤其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每一个企业员工都具有工匠精神,每一个人都是工匠。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证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具有创新精神。现在的产业时代里,产业要随时代的变化转型升级,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要实现要实现高的质量的产品和更先进的技术,就必须要有工匠精神,企业必须要提倡精细、完美、严谨、细琢、精雕的精神,有这种精神创造的产品会让企业更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使企业的生命力更强,更具有竞争力。
三、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工匠精神是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抓手,工匠精神能提升学生的素养,职业素养的养成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较高的职业素养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信念,是学生懂得什么爱岗、敬业、奉献、合作、钻研、细心和精致。
1.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要想在职业院校重塑工匠精神培养,首先应使学生生活或学习在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的氛围中,是学生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同时请企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员作报告,学生通过接触大国工匠,能让他们感受到大国工匠无上光荣和工匠精神的价值。并且要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工匠精神的事迹和成就,利用工匠精神的事迹去渲染级熏陶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2.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行教学改革
工匠精神培养应该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而且是主要目标、重要目标。要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实行实训、校外定岗实习都要有所体现。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探讨本专业学生具备的能力及职业素养,将工匠精神培养与教学互融结合,通过教学改革构建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式。
3.工匠精神的培养重要的是教师先行
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自身就应该具有工匠精神,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育人育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的影响学生。教师首先就应该做到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完美,教师教学中不能敷衍了事,同时教师要不断钻、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认真、细心、追求完美,用自身的工匠精神去影响和熏陶学生,使学生学到技术的同时,将工匠精神深深印在自己的意识中。
4.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模式
工匠精神的培养除了学校教育以外,还应该靠企业的熏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除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学生工匠精神重要载体。中国要实现2025,将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必须重塑中国大国工匠精神,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养成,中国工匠精神也是实现中国2025的重要保障。重塑工匠精神,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继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继续探讨、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及特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阳 地方院校高效课堂与校企合作的思考和创新 《新一代》2017年第23期
[2]宋守斌 罗敏佳 浅谈如何培养高职院校中制造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2018年 第一期
[3]袁剑锋 浅谈职校工匠精神的培养 《中小课程辅导 教师教育》 2017年第六期
[4]刘小勇 浅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构建 《文教资料》2017年第七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是你行动纲领,要实现第一个2025计划,由制造也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重塑中国的大国工匠精神,以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做为培养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前言,必须要考虑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如何培养或重塑学生的工匠精神,而且是大国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工具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具有高超技艺及精湛的技能,还有严谨、细致、耐心、专注、专业、敬业、勤業、负责的工作态度。
工匠精神不是把工作当做赚钱的机器,而是把其当做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信誉。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注重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精心打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走入了新时代,我们要知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
二、重塑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实现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培养为本的方针”。坚持“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还发合作”的原则,到2025年迈入制造业强国的行列。实现中国制造2025离不开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对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必不可少。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成为制造业强国,就是他们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他们的企业里没人人都是工匠,每个人每一步都做到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这也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因此,中国要实现强国梦、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制造2025,必须重塑工匠精神。
2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国家几年来对我国职业教育越发重视,职业教育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及企业需求的、具有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的优秀复合型人才。他与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重塑工匠精神。目前,许多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重实践、重技能培养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职业道德的养成的核心应该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没有深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所以,要让工匠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中“扎根”,使教学模式形成“理实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养”的全方位的模式,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才有竞争力,这样的职业院校才能可持续发展。
3.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及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据统计,世界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企业有3000余家,其次是德国有1000余家,还有法国、荷兰、英国等国。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企业长命,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优点,就是因为他们企业“生命”里面有一个重要基因技术工匠精神,这些企业尤其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每一个企业员工都具有工匠精神,每一个人都是工匠。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证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具有创新精神。现在的产业时代里,产业要随时代的变化转型升级,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要实现要实现高的质量的产品和更先进的技术,就必须要有工匠精神,企业必须要提倡精细、完美、严谨、细琢、精雕的精神,有这种精神创造的产品会让企业更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使企业的生命力更强,更具有竞争力。
三、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工匠精神是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抓手,工匠精神能提升学生的素养,职业素养的养成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较高的职业素养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信念,是学生懂得什么爱岗、敬业、奉献、合作、钻研、细心和精致。
1.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要想在职业院校重塑工匠精神培养,首先应使学生生活或学习在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的氛围中,是学生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同时请企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员作报告,学生通过接触大国工匠,能让他们感受到大国工匠无上光荣和工匠精神的价值。并且要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工匠精神的事迹和成就,利用工匠精神的事迹去渲染级熏陶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2.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行教学改革
工匠精神培养应该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而且是主要目标、重要目标。要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实行实训、校外定岗实习都要有所体现。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探讨本专业学生具备的能力及职业素养,将工匠精神培养与教学互融结合,通过教学改革构建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式。
3.工匠精神的培养重要的是教师先行
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自身就应该具有工匠精神,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育人育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的影响学生。教师首先就应该做到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完美,教师教学中不能敷衍了事,同时教师要不断钻、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认真、细心、追求完美,用自身的工匠精神去影响和熏陶学生,使学生学到技术的同时,将工匠精神深深印在自己的意识中。
4.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模式
工匠精神的培养除了学校教育以外,还应该靠企业的熏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除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学生工匠精神重要载体。中国要实现2025,将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必须重塑中国大国工匠精神,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养成,中国工匠精神也是实现中国2025的重要保障。重塑工匠精神,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继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继续探讨、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及特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阳 地方院校高效课堂与校企合作的思考和创新 《新一代》2017年第23期
[2]宋守斌 罗敏佳 浅谈如何培养高职院校中制造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2018年 第一期
[3]袁剑锋 浅谈职校工匠精神的培养 《中小课程辅导 教师教育》 2017年第六期
[4]刘小勇 浅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构建 《文教资料》2017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