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极具时代性与开放性的小学品德课程要求教师善于调控教学,从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和学生情况的准确把握两方面入手,编织一张全面而完整的教学网,有效激活富有生机、具有价值的活性因子,网罗鲜活而灵动的生成资源,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的优质与高效。
一、目标为经,预设生成
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的、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即预期的教学结果”。没有目标的课堂教学不仅形散,而且神散,不会产生“生成”,而只会是“放羊”。只有具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课堂才能形散而神聚,产生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成资源。
1.准确定位目标,让生成有宽度
品德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还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道德的践行者。因此,只有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从三个维度去考虑,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有宽度,进而促使其知行的统一。
如我在执教《了不起,家乡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一课时,就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感知为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们的精神品质,为家乡有这些了不起的人感到自豪。
行为与习惯:从前辈身上得到启发、受到鼓舞,尊重家乡的劳动者。
知识与技能:知道有无数人们为建设家乡、造福家乡而奋斗着,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离不开他们;在活动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视角才变得开阔起来,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资源来充实课堂,让生成有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2.妥善把握目标,让生成有向度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一根红线,那么一个个教学活动就是串在这根红线上的珠子,教学目标需要细化的教学活动来逐一达成。活动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吻合度越高,表明教师把握目标的能力越强,课堂生成也就越有价值。
在《了不起,家乡人》一课第二板块“夸夸了不起的家乡人”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由近到远来“夸”:
(1)我家最能干的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的家乡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让我们先从身边找一找,家里面谁最了不起,为什么?
(2)我周围最了不起的人。在我们的亲戚中,在我们的邻居中,在爸爸妈妈的朋友中,也有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人,你们发现了吗?
(3)我知道的海宁企业家。我们海宁撤县设市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一百个经济强县中名列第十九位。你知道我们海宁有哪些著名的企业家?
(4)除了企业家,你还知道哪些海宁人也很了不起?
这一活动环节的预设,与“感知为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们的精神品质”的预设情感目标相吻合,学生围绕这些内容所作的探究与体验,才不会偏离目标,所获得的感悟与触动才会深刻、有效。
3.全面达成目标,让生成有效度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就是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在品德课的三维目标中,只有顺利达成了行为目标,才算得上全面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教学的最后,我进行了这样的行为引导:
(1)正是有了这么多了不起的家乡人,海宁才建设得这样美好。同学们希不希望将来的家乡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呢?家乡的将来要靠谁来建设呢?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了不起的家乡人?请谈谈自己的理想。
(2)为了实现这一个理想,你打算怎么做?
如此,学生的行动便有了一把标尺,才会沿着这个方向去实践。
二、学情为纬,激活生成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拉近“教材中的儿童”与“生活中的儿童”的情感距离。因此,品德教学必须珍视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理性地审视日常生活,寻找、探索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生成有价值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1.课前体验生活,找准生成源
教育的契机存在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之中。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带着任务,以特定的角度和程序去审视自己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到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
如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一课前,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调查:请以某月某日的一天生活为例,真实回答以下问题:(1)父母在这一天里为我做了哪些事?(2)我这天为父母做了哪些事?调查结果收上来以后,我发现,对于第一个问题,每个学生都记录了很多,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却有近三分之一学生的记录为空白,即使有记录,文字也很少,只有一位学生的记录写得较多。这一有一无、一多一少的差别,暴露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爱的付出的严重失衡。在强烈的对比中,孩子们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而自己对父母之爱的回馈是欠缺的。这样的教学触动了学生的心灵,真正让他们信服。
2.课中激发情感,闪亮生成点
品德课程特别强调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认知和情感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营造积极的“生态环境”。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课前调查中,我了解到外地学生小莲每天为父母做的事,在时间和数量上都超过了父母为她做的事。这是真实的吗?我特地在放学后来到他们住的出租房里,看到小莲正在洗衣服,她准备上夜班的母亲告诉我,小莲每天要花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为一家人烧饭、洗衣、打扫卫生。我把这些情景用手机拍下来,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小莲的行为震撼了全班同学,他们纷纷表达了对小莲同学的敬意。这样,课堂上的情感激发就水到渠成了。
3.课后关注学生,拓展生成面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学生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品德教学目标才算真正达成。因此,一堂品德课的结束不是道德教育的终点,而是道德行为实践的起点,教师可采取跟踪观察、评价督促等办法来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教学临近结束时,我对学生说:“刚才每个小组都提出了好多孝心行动方案。心动不如行动,就让这节课的结束成为我们行动的开始吧。以后,每个星期我们都要总结回顾一下孝心行动的开展情况,学期末评出班级‘十佳小孝星’。”从那以后,每周第一节品德课的前五分种就成了孝心行动的阶段小结时间。学期末,当“十佳小孝星”领取奖状时,我备感欣慰,因为感恩之花已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悄然绽放。
(作者单位:海宁市斜桥镇祝场中心小学
浙江嘉兴 314400)
责任编辑徐向阳
一、目标为经,预设生成
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的、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即预期的教学结果”。没有目标的课堂教学不仅形散,而且神散,不会产生“生成”,而只会是“放羊”。只有具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课堂才能形散而神聚,产生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成资源。
1.准确定位目标,让生成有宽度
品德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还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道德的践行者。因此,只有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从三个维度去考虑,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有宽度,进而促使其知行的统一。
如我在执教《了不起,家乡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一课时,就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感知为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们的精神品质,为家乡有这些了不起的人感到自豪。
行为与习惯:从前辈身上得到启发、受到鼓舞,尊重家乡的劳动者。
知识与技能:知道有无数人们为建设家乡、造福家乡而奋斗着,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离不开他们;在活动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视角才变得开阔起来,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资源来充实课堂,让生成有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2.妥善把握目标,让生成有向度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一根红线,那么一个个教学活动就是串在这根红线上的珠子,教学目标需要细化的教学活动来逐一达成。活动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吻合度越高,表明教师把握目标的能力越强,课堂生成也就越有价值。
在《了不起,家乡人》一课第二板块“夸夸了不起的家乡人”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由近到远来“夸”:
(1)我家最能干的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的家乡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让我们先从身边找一找,家里面谁最了不起,为什么?
(2)我周围最了不起的人。在我们的亲戚中,在我们的邻居中,在爸爸妈妈的朋友中,也有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人,你们发现了吗?
(3)我知道的海宁企业家。我们海宁撤县设市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一百个经济强县中名列第十九位。你知道我们海宁有哪些著名的企业家?
(4)除了企业家,你还知道哪些海宁人也很了不起?
这一活动环节的预设,与“感知为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们的精神品质”的预设情感目标相吻合,学生围绕这些内容所作的探究与体验,才不会偏离目标,所获得的感悟与触动才会深刻、有效。
3.全面达成目标,让生成有效度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就是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在品德课的三维目标中,只有顺利达成了行为目标,才算得上全面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教学的最后,我进行了这样的行为引导:
(1)正是有了这么多了不起的家乡人,海宁才建设得这样美好。同学们希不希望将来的家乡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呢?家乡的将来要靠谁来建设呢?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了不起的家乡人?请谈谈自己的理想。
(2)为了实现这一个理想,你打算怎么做?
如此,学生的行动便有了一把标尺,才会沿着这个方向去实践。
二、学情为纬,激活生成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拉近“教材中的儿童”与“生活中的儿童”的情感距离。因此,品德教学必须珍视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理性地审视日常生活,寻找、探索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生成有价值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1.课前体验生活,找准生成源
教育的契机存在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之中。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带着任务,以特定的角度和程序去审视自己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到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
如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一课前,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调查:请以某月某日的一天生活为例,真实回答以下问题:(1)父母在这一天里为我做了哪些事?(2)我这天为父母做了哪些事?调查结果收上来以后,我发现,对于第一个问题,每个学生都记录了很多,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却有近三分之一学生的记录为空白,即使有记录,文字也很少,只有一位学生的记录写得较多。这一有一无、一多一少的差别,暴露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爱的付出的严重失衡。在强烈的对比中,孩子们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而自己对父母之爱的回馈是欠缺的。这样的教学触动了学生的心灵,真正让他们信服。
2.课中激发情感,闪亮生成点
品德课程特别强调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认知和情感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营造积极的“生态环境”。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课前调查中,我了解到外地学生小莲每天为父母做的事,在时间和数量上都超过了父母为她做的事。这是真实的吗?我特地在放学后来到他们住的出租房里,看到小莲正在洗衣服,她准备上夜班的母亲告诉我,小莲每天要花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为一家人烧饭、洗衣、打扫卫生。我把这些情景用手机拍下来,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小莲的行为震撼了全班同学,他们纷纷表达了对小莲同学的敬意。这样,课堂上的情感激发就水到渠成了。
3.课后关注学生,拓展生成面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学生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品德教学目标才算真正达成。因此,一堂品德课的结束不是道德教育的终点,而是道德行为实践的起点,教师可采取跟踪观察、评价督促等办法来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教学临近结束时,我对学生说:“刚才每个小组都提出了好多孝心行动方案。心动不如行动,就让这节课的结束成为我们行动的开始吧。以后,每个星期我们都要总结回顾一下孝心行动的开展情况,学期末评出班级‘十佳小孝星’。”从那以后,每周第一节品德课的前五分种就成了孝心行动的阶段小结时间。学期末,当“十佳小孝星”领取奖状时,我备感欣慰,因为感恩之花已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悄然绽放。
(作者单位:海宁市斜桥镇祝场中心小学
浙江嘉兴 314400)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