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元江那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qi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元江那诺哈尼梯田作为世界梯田文化景观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梯田区面临着缺水现象严重、梯田面积逐年减少、保护和开发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为实现元江那诺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发展模式:扩大梯田保护区的面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为稻作农业提供水资源保障的森林生态系统;统筹规划,发展哈尼梯田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建立补偿机制,实现梯田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后,建立和完善哈尼梯田的保护法规,并加大哈尼梯田的研究力度,为哈尼梯田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那诺;半结构访谈法;田野调查法
  中图分类号S1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130-03
  Study on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for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i Terraced Fields in Nanuo, Yuanjiang County, China
  DUAN Zhang-bo1, ZHANG Cui-ping2, LI Shu-ying2, ZHOU Yuan-qing2*
  (1.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in Yuanjiang County, Yuanjiang, Yunnan 653300; 2. Research Center for Pollution Control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Yunnan 653100)
  AbstractHani terraced fields as a part of the world cultural landscape in Nanuo of Yuanjiang, Yunnan Province, have good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but these terrace areas are facing serious water shortages, reducing year by year,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ssues such as lack of unified planning.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ani terraced fields in Nanuo of Yuanjiang,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models were proposed: expanding terraces protected areas,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rotecting forest ecosystem; Overall planning, developing ecotourism of Hani terraced fields, meanwhile, establishing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to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erraced protection and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inally,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protection regulations, increasing research efforts, providing the legal basi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on of Hani terraced fields.
  Key wordsHani terraced fields; Cult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cological tourism; Nanuo; Semi structure interview; Field survey
  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25个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人口排名第三的哈尼族为了满足自身对粮食等生产生活用品的需要,充分利用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发挥自身的生存智慧将集山、林、村、水、田为一体的多向度空间与人类生产生活进行理性安排[1],对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地综合利用而形成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2]。
  元江那诺哈尼梯田是云南哈尼梯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那诺乡哈尼族和其他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哈尼文化的象征和代表。2012年1月被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22日,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之后[3],元江哈尼梯田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目前,对云南哈尼梯田的研究多集中从民族学[5-7]、地理学[8-10]、生态学[11-15]和经济学[16-19]等方面报道;元江那诺哈尼梯田则鲜有报道。因此,以云南元江那诺哈尼梯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深入实地调查和访问,针对梯田区面临着梯田缺水现象严重、梯田面积逐年减少、保护和开发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等问题,为实现元江那诺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云南元江那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元江那诺哈尼梯田位于元江县东南部的那诺乡,那诺乡南北长11.4 km,东西宽15.2 km,北与羊街乡毗邻,东与澧江街道接壤,南面、西南面与红河县大羊街乡、车古乡隔河相望,总土地面积152 km2,距县城66 km,是离元江县城最远的乡镇。总耕地面积1 036.6 hm2,人均耕地面积少。境内最高海拔2 500 m,最低海拔780 m,平均海拔1 640 m;属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6.5 ℃,年平均降雨量800 mm。辖5个村委会,1个社区,90个自然村,8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8 479人。那诺乡的农产品以烤烟、甘蔗、水稻、草果、茶叶等为主。   1.2研究方法
  在实地考察中,采用角媛梅等人[2]的半结构访谈法,根据调研的目的和主题,设计一些基本问题,并到那诺乡对村民进行访问。田野调查法通过和村民到田地里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对各类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和造成的生态后果进行详细记录,再应用科学知识作出判断和证明。
  2结果与讨论
  2.1现有梯田面积和保护区范围的划定
  全乡现有梯田面积480.2 hm2,水田412.6 hm2,雷响田67.6 hm2。梯田核心区域面积358 hm2,分别是红土坡梯田(梯田人家)113 hm2,那诺中学右侧梯田(万亩天梯)130 hm2,闷龙梯田(人间仙境)115 hm2。除以上核心区重点保护片以外的哈尼梯田属于缓冲区,梯田大多分布在海拔1 000~2 000 m,层级少则几百多至上千。
  2.2保护梯田中存在的问题
  2.2.1梯田缺水现象严重,梯田面积逐年减少。
  当前那诺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元江县处下游水平,由于当地群众的贫困、科技教育的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的传统等原因,资源的滥用和低水平开发现象十分普遍,给那诺乡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造成梯田面积逐年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方面:①由于那诺哈尼梯田区森林植被减少,导致来水减少而灌溉水量不足、梯田崩塌等问题。②基础性投入不足,沟渠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老化,出现有沟无水或有水无沟,沟渠不畅通等问题,梯田无水现象严重,致使梯田不断减少。③为发展农村经济,农户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烤烟、甘蔗成了梯田区农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适应种植需求,一部分核心区的梯田水田改旱地,呈现梯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④外出务工人员多,劳力减少,致使梯田荒废。
  2.2.2梯田传统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加。
  由于杂交水稻相比传统水稻产量更高,抗倒伏和抗病性更强,梯田区更多的农户选择种植杂交水稻来代替传统水稻,这就使得传统水稻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甚至有些村民不再种植传统水稻,使得传统水稻部分品种流失。再者,为增加稻谷产量和维持生计,村民不断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这不仅影响了梯田的生态环境,还影响了梯田区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对当地病虫害防治提出了新的挑战(表1)。
  表1云南省元江那诺梯田区2011、2012年耕地组成和农药化肥使用量情况
  年份耕地面积∥hm2水田及雷响田总面积∥hm2水浇地及旱地面积∥hm2化肥使用量∥kg农药使用量∥kg薄膜使用量∥kg
  20111 093.5480.2613.32 015 33016 59046 290
  20121 093.5480.2613.32 095 20018 00048 700
  2.2.3梯田旅游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合理规划和引导。
  那诺哈尼梯田主要分布在那诺乡政府驻地的东面和南面坡度平缓的山梁上,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丰富,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好去处。但目前景区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没有将梯田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以梯田稻作农业为生的农户、为稻作农业提供水资源保障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旅游开发作为有机整体来考虑,进而造成哈尼族人民创造的山体、森林、水系、村庄、梯田、云海六大要素被打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被破坏,导致哈尼梯田文化消失,生态与经济发展趋向不平衡[20]。
  2.3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3.1扩大梯田保护区的面积,发展生态农业。
  对于哈尼梯田的保护不应只重视保护梯田,而应保护以梯田为基础的农业、以农业为生的农户和为稻作农业提供水资源保障的森林与水系,以及维持森林与水系的传统文化[16]。当地管理者应该扩大梯田保护区的面积,使那诺哈尼梯田保护区不仅涵盖那诺乡境内,还要包括哈尼族为代表的各民族开垦和耕种的水稻梯田,以及与梯田相关的水源林、灌溉系统、民族村寨和其他自然、人文等景观构成的文化景观区域。
  哈尼梯田除了是世界文化遗产外,还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发展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问题是,对于哈尼梯田这样的遗产维持的前提是梯田农业的维持[16]。针对那诺哈尼梯田区存在劳动力流失、传统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增加等问题,当地管理者应该指导梯田农户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插控制稻瘟病,对水稻品种多样性进行保护,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促进稻作景观的保护;当地管理者应该利用梯田生态农业和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发展以水稻为载体,推广稻田田埂套种大豆、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等种养结合的新模式,开发认证以水稻为主的系列生态产品,如梯田生态大米、生态蔬菜、稻花鱼等,以提高梯田农户的收入,最大限度地避免农户将梯田改作其他农业用途,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保证梯田稻作农业文化景观的稳定性和持续性[15]。
  2.3.2统筹规划,发展哈尼梯田生态旅游业。
  那诺梯田反映了哈尼族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规划应突出重点、照顾全面,构筑以那诺哈尼梯田为中心的放射型结构,包括塔朗民俗文化景区、云海梯田景区、闷龙人间仙境景区、猪街战场遗址景区,同步开展田园山寨观光。对重点文物古迹要划定保护带,尽量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对民俗村要保护建筑物的民族特色,对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并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对民间流传的山歌、民间故事等进行抢救性收集、整理和出版。形成以哈尼梯田为中心的那诺乡生态特色旅游路线,全方位打造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1)哈尼梯田与民俗文化体验线。
  那诺哈尼人勤劳善良,在与自然千百年的抗争中创造了许多人文景观,“十月年”、“黄饭节”、“苦扎扎节”等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节日便是其杰出代表。哈尼梯田景观要与这些民族民俗节日结合起来,以这些民族民俗节日为契机,使梯田景观与民俗文化充分融合,以建设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区为目标,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策划和创新民俗旅游活动内容,全面展示云海梯田、哈尼民族风情,使之成为功能较完备的旅游目的地,最终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2)梯田景观摄影线。
  哈尼梯田具有一年四变,一季多变,一日数变的景观特点,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的摄影爱好者聚集于此。那诺哈尼梯田主要集中在乡公路两旁,摄影爱好者一路驾车,都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景点带来的视觉盛宴。
  (3)旅游设施配置。
  以那诺哈尼梯田各景区游览路线的分布为依据,根据景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以及景区保护规划的要求,科学地配置景区游览设施,游览服务设施规划如下:①在每个景区周边选择合适的村镇,在遵循原有村落布局及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将部分条件尚好的民居改造成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特色的游客接待点;②在景区内建造必要的观光步道,观光步道的建造要依照原有的田埂,不破坏现有水系的流向和流量;③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彰显本地特色;④观景台四周放置具有当地特色的垃圾桶(竹箩、竹筐等)。
  2.3.3建立和完善哈尼梯田的保护法规。
  (1)建立和完善哈尼梯田保护机构和预警系统。
  哈尼梯田作为“中国湿地经典”[6],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元江那诺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长期生产劳动所形成的智慧结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发挥生态作用的同时,蕴涵着哈尼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元江县政府应当尽快成立保护那诺梯田的组织机构,并通过出台梯田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向社会公布梯田的保护范围和落实机构各岗位的保护职责。同时,那诺梯田的保护机构应当建立梯田生态系统的预警系统,监测梯田崩塌、破损、水量、水质的变化等,从而使哈尼梯田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有据可循,使保护工作建立在科学原则的基础之上。
  (2)建立哈尼梯田的水稻生态补偿机制。
  针对元江那诺梯田农户种植传统水稻产量偏低、普遍收入不高、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群众对保护梯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等现状,当地政府应当建立哈尼梯田水稻的生态补偿机制,采用政策补偿、资金补偿、项目补偿、实物补偿等补偿方式,提高农户收入,采用技术补偿和智力补偿等补偿方式[6],提高农户对梯田的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
  当地应建立由政府、社会各界、受益各方参与的补偿金融资体系,通过公共财政预算资金、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补偿基金、征收遗产保护税(费)[21] 、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保证金[22]、社会捐赠、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保证、发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补偿彩票等方式,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地筹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经费。保护元江哈尼梯田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对哈尼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既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旋律,更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结论
  云南元江那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那诺乡各族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开垦、周而复始生产劳动创造出的劳动产品,是那诺乡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那诺哈尼梯田也是一个文化深厚的农业生态体系,是非常珍贵的生态遗产。哈尼梯田具有特殊的两面性:一面是自然界观,它依赖于地形、地貌、森林、水源、江河、云海等自然要素而存在;另一面是人文景观,它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日积月累而成的劳动产品,其中蕴涵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针对目前梯田区面临的梯田缺水现象严重、梯田面积逐年减少、保护和开发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为实现元江那诺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发展,当地应尽快成立梯田的保护机构,扩大梯田保护区的面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为稻作农业提供水资源保障的森林生态系统;统筹规划,发展哈尼梯田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建立补偿机制,实现梯田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后,当地应加大哈尼梯田的研究力度,为哈尼梯田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理论支撑。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参考文献
  [1] 邹辉,绍亭.哈尼族村寨的空间文化造势及其环境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6):55-59.
  [2] 角媛梅,程国栋,肖笃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6):733-740.
  [3] 黄绍文.生态农业奇观:哈尼梯田[J].生态经济,2001(10):85-87.
  [4] 新华网.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6/22/c_ 116249559.htm.
  [5] 玉溪文明网.元江哈尼梯田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EB/OL].http://www.yuxiwm.com/xwzx/1543291.shtml.
  [6] 史军超.中国湿地经典——红河哈尼族梯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7-81.
  [7] 高凯.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形与神[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6):91-96.
  [8] 侯甬坚.红河哈尼梯田形成史调查和推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3-61.
  [9] 角媛梅,张家元.云贵川大坡度梯田形成原因探析-以红河南岸哈尼梯田为例[J].经济地理,2000,20(4):94-95.
  [10] 角媛梅.哈尼文化区的特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15(1):51-56.
  [11] 角媛梅,杨有洁.胡文英,等.哈尼梯田景观空间格局与美学特征分析[J].地理研究,2006,25(4):624-633.
  [12] 姚敏,崔保山.哈尼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垂直特征[J].生态学报,2006,26(7):2115-2124.
  [13] 任华丽,崔保山,白军红,等.哈尼梯田湿地核心区水稻土重金属分布与潜在的生态风险[J].生态学报,2008,28(4):1625-1634.
  [14] 王冲,祖艳群,李元.元阳梯田区域不同植物群落枯落物及表层土壤水分涵养功能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1(5):43-46.
  [15] 白艳莹,伦飞,曹智,等.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红河县甲寅乡作夫村和咪田村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98-702.
  [16] 闵庆文.哈尼梯田农业类遗产的持久保护和持续发展[J].世界遗产,2014(9):60-63.
  [17] 关磊,黄绍文,廖国强.云南哀牢山区哈尼族梯田湿地生态功能与经济社会价值[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2,8(1):57-59.
  [18] 卢明强,陈丽军.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市场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223-7225.
  [19] 夏青,沈梅.元阳梯田红米百年不衰的原因及特性探析——以月亮谷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0):10826-10828.
  [20] 喻庆国.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湿地生态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02-7908.
  [21] 陈祖海.试沦生态税暾的经济激劢——兼论西部生态补偿的政府行为[J].税务与经济,2004(6):55-57.
  [22] 胡仪元.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J].社会科学辑刊,2005(2):81-8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开发甘蔗滴灌专用液肥,探讨在生产上的施肥模式,为现代农业水肥一体化生产方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选取ROC22为供试材料,田间设置选用近年与广西新方向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甘蔗专用液肥两个配方:新方向平衡型21-21-21+TE、新方向高钾型13-6-39-TE,以常规施肥为对照,分别设置前期施基肥分蘖期开始水肥一体和全程水肥一体两种模式。[结果] 前期施基肥分蘖期开始水肥一体
期刊
摘要通过选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典型土壤样点进行土壤养分研究调查,实验室处理测定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土壤含盐量等6个因子,综合分析土壤养分现状和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伊金霍洛旗能源开发区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量、土壤全磷量均呈现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含量逐步降低的趋势,土壤全钾量保持相对稳定;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量、土壤全磷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差异性显著,土壤全钾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
期刊
摘要草苁蓉(Boschniakia rossica)为列当科植物,具有抗肿瘤、抗肝损伤、增强免疫力、抗炎、抗疲劳等多种生物活性。在此主要对不同草苁蓉提取物中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为草苁蓉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草苁蓉;提取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011-04  草苁蓉 Boschn
期刊
摘要遵循蔬菜生产无公害化的要求及广东地域特点,综述了广东地区蔬菜上蚜虫、黄曲条跳甲、小菜蛾和菜青虫4种最常见也最严重的害虫的发生规律及生物防治方法(天敌防治、植物及植物源防治、微生物防治)。  关键词蔬菜害虫;发生规律;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104-03  广东地区气候环境优越,光照和雨水充足,大部分地区冬季无霜期长,最适宜蔬菜生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与奶牛产奶量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方法] 在冷水江市金汉乳业养殖场开展试验,探讨气温与奶牛产奶量的关系。[结果] 冷水江市黑白花牛产奶的适宜温度为12.5~24.4 ℃,当平均气温≥25.0 ℃、极端最高气温>35.0 ℃时,不利于提高奶牛产奶量。炎热高温对奶牛产奶极为不利,产奶量随着极端最高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奶牛耐寒性较强,0 ℃以下的低温对产奶量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显著。[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梨果实接种梨轮纹病原菌后的防御机制和生防菌的酶活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不同处理在梨果实上接种梨轮纹病原菌和喷施生防菌,测定其对梨果实抗氧化酶体系的影响。[结果]丙二醛(MDA):生防菌处理对MDA含量变化影响不大,轮纹菌处理MDA含量48 h达到高峰值,为10.22 nmol/g,是对照的1.86倍,轮纹菌+生防菌处理MDA含量24 h达到高峰值,为8.92 nmol/g,是对照的
期刊
摘要基于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研制的ADTD闪电定位系统获取的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江苏省的云—地闪电资料对江苏省的空间闪电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闪呈比较明显的纬度变化,也呈比较明显的经度变化。  关键词闪电定位系统;地闪;空间分布;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187-02  江苏省大部分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年降
期刊
摘要[目的]探明苏南稻区主要稻麦两熟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主要性状的表现,及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苏州地区种植的南粳46、常优5号、常农粳8号等16个粳稻品种和扬麦16号、镇麦10号等9个小麦品种,通过在苏州不同地区进行试验分析了不同粳稻品种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产量结构、生育期和株高等主要性状。[结果]参试粳稻品种间的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小麦品种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粳稻不同播期和生育期与产量
期刊
摘要为了建立薄层色谱法快速评价新疆孕马尿中结合雌激素品质的方法,将孕马尿样品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固相萃取进行前处理,薄层板为硅胶G板(20×10 cm),展开剂为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甲醇(30∶90∶22,体积比),显色剂为20%的硫酸乙醇溶液。孕马尿中3种主要结合雌激素在薄层板上呈现蓝绿色斑点,尿中其他杂质无干扰。建立的薄层色谱法能够对孕马尿中主要结合雌激素快速鉴别,可用于孕马尿结合雌激素品质评价。
期刊
摘要以蓝色港湾为例,对其外部开放空间景观从边界、界面、序列、尺度及植物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且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商业区外部空间景观设计的原则,以期为商业区外部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商业区; 外部空间; 景观设计;空间世界;尺度;序列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118-0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