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春 选择决定了人生的走向

来源 :女友·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99222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永春毕业于东北师大,这是一所一类大学,但是在此前的人生规划中,杨永春是打算考北大的。“我从小就爱争强好胜,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给我的数学卷子批错了,扣了我0.5分,其实我那道题答对了。我去找老师让她把分数给我改过来,老师说:就算扣了这0.5分你也是年级第一名啊。我说那不一样。”之后杨永春的老师找她的妈妈谈了一次话,说这个孩子现在这么看重成败,以后到社会上不可能避免地会遇到挫折……从那以后,妈妈刻意地让杨永春不那么专注于文化课的学习,让她去参加体育运动,之后她经常去参加越野赛,还在学校里参加了足球队。
  一直到高二,杨永青的数学都经常得满分。高二那一年,杨永春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他们换了一个数学老师,这个老师在外面办班,上课的时候讲课不太认真,经常讲错,好多同学就课下花钱报他的补习班。凡是花钱找老师补课的,考试的时候老师会给这些学生透露考题。杨永春就带领好多同学罢课,在数学课上干别的。“那段时间我一眼都不看数学书,我讨厌一个东西就讨厌到底。”后来学校了解了情况,把那个老师开除了,可是此时杨永青也快上高三了。
  这场变故让杨永春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也让她从此开始逃避数学。“高考的时候我想挑一个不用学数学的专业,可是我是理科生,所以可选择的余地很小。我发现传媒这个专业不用学数学,就报考了东北师大的传媒专业。”
  大学里的杨永春是个活跃分子,从小学到高中她一直当班长,上大学以后她当上了年级长,整个年级的学生都归她管。她还是学校记者站的记者,影像协会的会长,几乎每天都要开会,每周都要参加活动。她为了躲避数学而报考的专业,她也非常喜欢。大二的时候老师开始让学生们拍摄短片,杨永春第一次做短片作业是在冬天,东北的冬天,零下二十几度,她冻得拿摄像机的手都不能回弯儿了。“好多同学觉得拍片特别枯燥,但是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老师布置的每一个作业我都特别用心地去完成。”她说。
  杨永春还拍过一个惊悚片,让同寝室的人给她当演员。她找了四十多部电影,从这些电影里把音效扒下来。学校晚上11点熄灯,杨永春晚上想做片子,就跟学校借了一个废弃的仓库,带着她的笔记本电脑去在仓库里做剪辑。“我戴着耳机剪片子,一摘耳机都能听见走廊尽头的滴水声,吓得我不敢去卫生间。”这部短片后来被老师当成了范本,她的老师说,未来学院里如果能出来一个导演,这个人就是杨永春。“但是当时我跟老师说,其实我没想过要当导演,我就是想把作业拍好。”

  杨永春念大三那一年,吉林省电视台在省内进行招聘,她顺利地考进了省电视台。大四这一年,杨永春都没有上课,一直在电视台上班。“我的学分在大三那年都修完了,毕业是没有问题的。”杨永春在省台做了一档娱乐化的新闻节目,电视台的工作很忙,她几乎是住在电视台的。那一档节目从无到有,整个过程杨永春都参与其中,一个人身兼数职。“写主持人的串词,做后期包装,做片头片尾的模板,连演播室的背景板都是我去建材市场买回来的。”这档节目推出后收视率进了全省的前三名,因为经常出镜,杨永春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了,经常被观众认出来。在很多人眼里,杨永春是幸运的,毕竟人还没有毕业,就进了省级电视台,对于一个学传媒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大四毕业的时候,杨永春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觉得惊讶的决定,她要辞掉省电视台的工作,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导演专业。杨永春说因为她是双子座,AB血型,她喜欢追求新鲜的东西,喜欢体验不同的人生,电视台的工作日复一日,太重复了,她觉得做导演更适合自己。“临走的时候台长说希望我学成以后回去,但是我知道我真的就回不去了。在我离开的这10年里,我们制片人每年都送我礼物,我在北京搬过很多次家,他都没有间断过。”
  “当年离开电视台,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觉得自己不适合电视台的工作。电视是快餐,但是我喜欢把东西做得很细,做细的东西就很费时间,电视节目是当天就要播出的。组里的老师说我:你做这么细,观众根本品不出来。”从那时候开始,导演梦开始在杨永春的心里滋生。
  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一点儿不假,如果杨永春不是事事喜欢较真儿,喜欢把事情做得完美,她可能就留在了电视台。喜欢新鲜的东西,又喜欢拍片子,喜欢琢磨片子,这些性格和做事方式都把杨永春往导演这个方向上推,而偏偏她又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
  成功的人往往是能够舍弃一些东西的人,看似简单,其实做起来有一定难度。
  从电影学院的导演进修班毕业之后,杨永春开始找工作,生存还是第一位的。她去了光线传媒的《音乐风云榜》做编导。“那段时间我把光线资料库里的电影拍摄特辑都看了一遍,看徐克、冯小刚这些人的拍片现场是什么样的,了解真实的剧组是什么样的。”
  在光线工资赚得不少,也很顺利,但是杨永春只做了一年。一年之后她辞职了,谈到离开光线的原因,杨永春说因为她看不到前景,她们组里有一个工作了八年的人,还是在做编导。“我觉得再不拍片就老了,再等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做导演。”
  没有了稳定的收入,杨永春开始接一些散活儿,拍一些企业宣传片或者广告片。她开始有机会导演片子,不光是做导演,制片、文案、场记她都做,当时如果找一个助手一天的酬劳是100块钱,她舍不得,一个人租了拍摄设备之后把机器搬回家,第二天干活儿的时候再搬下楼,打车到拍片现场,“我一个人带着好多拍摄器材到拍片现场,说出来好多人都不信。”那时她接的活儿很杂,企业的年会她去拍,有娱乐记者找不到摄像了,她也去记者发布会上临时客串摄像师。   杨永春一个人身兼数职,但是在和一些公关公司合作的时候,对方想和导演聊一下,杨永春不能跟人家说她就是导演,她太年轻了,看着就像一个刚上大学的学生。怕人家不信任她,她就找来一个大胡子摄像师,谈合同的时候带过去说这个人是导演,她自己是策划文案。“找的人越胖,胡子越多,越像导演。”
  那段时间杨永春忙得几乎没有时间睡觉,一个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的活儿,经常是她和摄影师两个人就完成了。她先写文案,客户通过之后去拍片,她在现场当导演,也当服装师和场记,片子出来之后她还要负责后期剪辑。“我一个人就装出我后面有一个十几个人的团队的样子,客户跟我说,让你们后期把什么什么效果加上去,我说好,我回去跟他们说,其实就是跟我自己说。”
  接的宣传片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再单打独斗下去杨永春就感觉有些吃力了。2009年,杨永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太能传媒”。

  成立了公司之后,杨永春可以接一些大一点儿的项目了,而她距离自己影视剧导演的梦又近了一步。为了更透彻地了解电影行业,2010年的时候她还做过电影的全案宣传。和影视行业相关的工作,她做足了全套之后,运气也开始降临到她头上。2012年和2013年,她每年都执导一部电视剧,2012年的电视剧是由小沈阳和马天宇主演的,2013年导的电视剧《骄阳似我》是由田亮主演的,这部电视剧在2014年的暑期播出了。
  第一次做电视剧导演的时候,杨永春还不到30岁,这么年轻,好多人觉得她幸运,她说自己的确是幸运,但是为了迎接这一天,她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第一次做导演她没有紧张的感觉,相反,她觉得做电视剧的导演好舒服啊,剧组里有七八十号人随时等她发号施令,服装不对了有人冲过去弄,灯光不对了,灯光师会立刻调好,回想之前她拍宣传片的时候,所有的工作都要她自己来啊!甚至于演员都不一样,之前找的演员经验少,拍摄的时候有的连镜头都找不着,拍电视剧的时候,用的都是专业的演员,拍片的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杨永春执导的《骄阳似我》是一部运动题材的青春遇像剧,她非常喜欢这个类型的作品,从她早在念初中的时候看《流星花园》开始她就爱上了偶像剧。杨永春说自己是颜控,喜欢看一堆“小鲜肉”,她希望以后别人提起她执导的作品的时候,能够想到是青春的,偶像的,阳光的。她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标签化的导演,留给观众的是一个清晰的印象。
  看杨永春的成长轨迹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她永远不会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个地方。拍《骄阳似我》的时候,她能主导的东西不多,演员和场地都是选好的,她需要做到的就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它。未来她希望能够拍一些自己能主导的作品:“我以前就是一个打工的,别人找我做导演我没得选择,只要价钱合适,题材我也能拍我就会接。以后我会慢慢地转型,拍一些90后喜欢看的东西。”
  对于影视剧的整体运作,杨永春也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现在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制作费用不够的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比如《小时代》里的服装是跟杂志合作的,衣服都是大牌子又没花什么钱。我筹备明年拍的电影也是走这个路子,会有很多电影的衍生品出来,可能是服装也可能是吃的东西,会带动一股潮流。像美剧《绯闻女孩》里的演员穿的衣服,后来都成了热卖品了,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开发好,新生代的导演会在这方面有很多想法。”

  2014年年底,杨永春要拍一部青春喜剧,2015年,她会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她想拍的那部电影上。这部电影的投资人是她在一个咖啡馆里认识的,她递过去一张名片,说希望以后有机会合作,之后就再没有联系过,后来在她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的杀青宴上她又遇到了这位投资人,那部电视剧也是这个投资人投的,只是中间隔着制片人和监制,他们不知道原来大家在做同一件事情。她认为自己运气不错,同时也感慨北京这个城市的确很神奇,八年前她拎着箱子到北京念书的时候,她觉得爱上了这里,这个城市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可以让年轻人的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最终落地。“缘分在这里也会变得很奇妙,如果是在其他城市,你能想象在一个咖啡馆里就能认识一个影视投资人吗?”
  八年的时间,杨永春以飞的速度向自己的理想靠近。她认为是选择决定了人的命运,选择坚持或者选择放弃,选择冒险或者选择安逸。“其实小的时候我没想过要当导演,也不知道未来我可以做哪些事情,我不断地选择,然后慢慢地理清了自己的路,最后我发现之前走过的每一步对我做导演都是有帮助的。包括我大学时学的专业,因为我是学新闻的,所以我有新闻敏感度,能够捕捉到当下年轻人喜欢什么,这对我找题材、写剧本是有好处的。”
  很多时候,杨永春还是具有理科生的逻辑思维,条理清楚,充满理性。不过她感性的时候更多,比如接下来她的公司还会接一些宣传片的活儿。“虽然以后我要做影视剧了,但是那些老的合作伙伴找到我,我不能拒绝。我很念旧,也很感恩。对于最初找过我的那些公关公司和制片人,我从来不侃价,你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其他文献
为什么你是“老好人”?  一个人选择成为“老好人”往往是出于这样几个理由——1逃避消极情感  即使是“老好人”也并不是只有和气的一面,但由于对他人的拒绝、敌意等反应有着深刻的畏惧、焦虑,“老好人”宁愿选择将负面情绪压抑、隐藏。  这样子更简单、躲一时是一时也许正是老好人的心声(心理学家称其为“冲突避免”),而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对对抗、愤怒等感情的误读,将它们单纯看做“危险品”,却不知道它们同样是
期刊
五颜六色的鲜花是大自然最具灵性的精华,在隆冬时节,带几枝鲜花,装点居室,娇艳的花朵带来大自然的问候,这时用芬芳的花儿装饰室内定能给人带来更为美好的感觉。就算我们只能拥有蜗居,就算阳光不能洒满屋,就算屋外严寒难耐,那又怎样?有鲜花为伴,人生路上已是芬芳。而那些能够锦上添花的器皿,是让家居花艺变得更完美的神器。玻璃花瓶  玻璃花瓶是最常见也最受人喜爱的品种,主要有透明、磨砂和水晶刻花等几类,插鲜花的花
期刊
春夏之交的北京,好几天都有些雾霾。可进入北平小院却像到了一个清新的后花园,蝴蝶兰、满天星、百合还有无数的绿植布满整个旅店前厅。老板睫毛走过来,带着浓浓的吉普赛气息——平底鞋、棉质宽大长裙,加上健康的小麦色肌肤、烫碎的长发,不时大笑。而“睫毛”这个名字的来历也有诗歌一样的味道,“高中时同学跟我说:我一睁开眼就看到你在那里刷睫毛膏。当我想你的时候只需要眨眨眼就行,因为睫毛就在我的眼上。我觉得睫毛很浪漫
期刊
Part 1 你确定你的同事真的很懒吗 ?情景再现  Alisa就职于一家广告公司,提起新来的搭档Kate便一个头两个大。在Alisa看来,这个以龟速生活的女人是懒到家了,不但没有一项工作不是在催促下完成的,更可气的是,就算明知对方横眉冷对就差火山爆发了,她仍无动于衷。Alisa每每忙于户外宣传时,最怕的就是对接部门因为Kate迟迟报不上方案而对自己上演的“连环call”。这于这个“懒女人”同事们
期刊
苏芩:释放“暖”的情感讯号  CUTE:怎样才算一位暖男?  苏芩:更多是情商要求,要有很强的互动能力,同时能照顾女性日常感受;外在形象,起码是看着比较舒服的。这说明女性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CUTE:是不是意味着在现在一些男性,在情感交流中存在不足?  苏芩:现有状况是不足的。我们经常说“男人不太容易看透女人的心思”,一方面是男性在情感交流上的弱势,另一方面是他没那么上心。我曾有个观点
期刊
“剧透”各有说法  明知道剧透被普遍性地深恶痛绝,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做这种“讨厌”的事。  这是因为剧透者能收获某种心理满足—首先是需求的满足,从心理根源上来说,每个人都渴望被人关注。剧透、吸引他人注意,显然可以得到足够关注。  其次,是获得信息的优越感。“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这会让人产生优越感,而当你将它表达出来,优越感会更加“爆棚”。尤其是看到对方的反应,无论对方是兴趣大发或者哑口无言,都会激
期刊
新开的那家人气餐厅再也吊不起你的胃口,好姐妹推荐的café早就去腻了,下班后的各种聚会趴百无聊赖,美剧、电影翻来覆去找不到一部想看的……生活仿佛成为一潭死水。也许只有换个城市彻底更新周围环境,才能得到治愈。可是旅行计划一再推迟,复杂的攻略一想就一个头两个大,年假眼看着就要过期了……  当你还在为这些事情自怨自艾,纠结不清的时候,有一群人已经飞到伦敦喂鸽子了,这不是什么人生赢家才会有的令人艳羡的生活
期刊
“暖男”是当下最流行的一类男性的称呼,区别于曾被广泛拥戴的型男、酷哥、高冷男等,他们从当下最流行的综艺节目、热播剧中跳脱出来,成为更多女生选择男朋友或男性朋友的标准。  生活中,“暖男”这个词所传递的信息量大致有:温暖、阳光、贴心、有趣、热爱烹饪、懂得养生,再极品一些的还得是护肤达人、品牌顾问、购衣指南、知心大哥……当然,基于有如此多的内涵要求,在外表上就不拘一格了。这样看来,“暖男”有着天然的草
期刊
王菲:等待的时候,我会心烦气躁。但我还是会等,我不会匆忙地就去做些什么。  锋菲复合的消息一出,确实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看客们有祝福,也有质疑,但无论如何,王菲就是王菲,且只有一个。多年未开嗓,大家对她的关注度一直有增无减,前不久她终于为电影《触不可及》再度发声,引来粉丝们的迅速追捧,甚至有网友评论“除天后无人驾驭”。慢慢等、不将就、随性而至,天后王菲是一个始终做自己的人。  刘若英:关于归属感,我
期刊
热爱并坚持你的选择  从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曾元滔曾在北京一家媒体做美术总监。虽然当时月薪过万,但机关单位的沉闷氛围让初出茅庐的他很不适应。没有过多犹豫,他回到了长沙。  “成为老师,不能算是从小的梦想,只是一个选择。”没有好为人师的天性,却在接受了生活给他的这个选择后充满责任感。刚在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当讲师时,曾元滔拿着六百多的工资,却比当美术总监时干得起劲多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