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价值体现研讨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wang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概述
  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是我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进行价值定位的依据,也是一般意义上对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城市古建筑进行价值定位的常用依据。重庆宋庆龄旧居作为兼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一般房地产特征的文保建筑,通过对评估目的和评估对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其最终所得到的综合价值分为本体价值和外部价值两个方面。
  二、重庆宋庆龄旧居存在的价值
  1.本体价值
  对文保建筑本体价值来说,通常是对照西方国家的情况,结合我国现阶段建筑遗产保护遇到的问题,在尽可能避免认知局限性的同时,以考虑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为主,正确认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的整体价值,才能对其实行更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1)历史价值(重庆重要的抗战遗址)
  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政治舞台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场统帅部所在地,为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曾两次来到重庆,在重庆生活、工作四年多。如今宋庆龄工作、生活过的小院已是重庆市重要的抗战文物遗址,对我们研究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起到重要作用,陈列馆的展览及资料再现了抗战时期宋庆龄与国际友人并肩作战的历史,是后人了解抗日战争时期(1942—1945)宋庆龄在重庆为 "保盟"工作作出的巨大贡献提供了重要信息资源。
  (2)艺术价值(建筑价值)
  艺术的价值一般可以描述为某一古建筑的设計构造、建筑情调所给人们精神上或情绪上的感染,或是所展示的特殊的设计、风格、艺术上的进步和高水准的技艺。重庆宋庆龄旧居建筑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一位德国留学回来的工程师所修,该建筑是一栋独立的小院,主楼为二楼一底共三层的典型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该建筑正面凸起一个半圆柱体,至顶端为二楼大阳台,主楼前为草坪和石板小径,整个旧居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清幽雅致。该建筑为中西结合的典型建筑,为研究当时的古建筑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3)科学价值(抗战时期建筑价值及文化)
  科学的价值是指古建筑能够给人类提供的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的因素,陪都建筑的体量都比较小,大体量的建筑非常小。引起这个现象的因素还有:战时的经济发展非常不顺,建筑材料,建筑人员等非常缺乏。重庆宋庆龄旧居,是中国的重要抗战文物遗址,坐南朝北,是一憧二楼一底砖木结构德国式建筑风格的小楼,由主楼、后楼、和防空洞组成。它的建筑设计、特点及风格对研究重庆抗战时期的建筑艺术及文化、研究重庆现代建筑的发展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外部价值
  (1)精神价值(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名人故居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具的生动教材,是全国上下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和爱国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立体形象的教科书,如重庆宋庆龄故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陈列,观摩她留下的历史文物和她的场景复原,可以领略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可以学习她崇高的品质,增强爱国主义感情,提高名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2)旅游价值(重要的陪都旅游资源)
  重庆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红色资源丰富,名人故居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名人一段历史的形象化再现,是名人成长的记录品和文化创造的见证者,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收到游客的青睐,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旅游者的品味也不断在提高,旅游动机越来越多样化,游客的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有传统的观光型向知识型、文化型转变。重庆宋庆龄故居陈列馆作为重庆“红色旅游”景区,是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基地。
  3.文保建筑价值的变化与挖掘
  (1)经济价值
  在人们以往的认识和实践里,建筑遗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一直作为保护的主要目标而存在,至于它们是否具有文化价值以外的其他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往往不被作为重要的价值内容予以规划和考虑。而随着现代博物馆的不断发展,观念的不断更新,把旧居作为一种载体,参与于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加以利用也逐渐明显,包括利用建筑本体、各种文物创作的文创产品等,尤其是对那些私密性极强的部分,加以收费而实现的经济价值。
  三、结语
  作为历史保护建筑,由于其处于长期而持续的使用过程当中,其本身的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结构以及特色构建等,极易受到不同的使用人、在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变化在监控不要的情形下, 甚或会彻底改变建筑原有的一切。我们应不断的保护和发掘文保建筑的价值,以此来不断地唤醒人们对它们的认知。(作者单位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作者简介:丁小峰,男,出生于1981年6月,2003年毕业于重庆教育学院治安管理专业,工程师,现就职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其他文献
据言郑燮(号板桥)甚爱明·徐渭(号青藤居士)的诗,兼爱其画。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有载:“郑板桥爱徐青藤诗,尝刻一印云:‘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其后,徐兆丰《风月谈余录》卷六所录《板桥先生印册》却称印文为“青藤门下牛马走,吴于河所刻”。“走狗”邪?“牛马走”邪?此案一时难以了断。近日翻检旧书,倒是有所得,笔录于下,以作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