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重建在脊髓肿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科2003年3月至2008年6月对椎管内肿瘤切除后采用半椎板入路加切除骨再植和全椎板切除再植成形法进行椎管重建,通过38例体会,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的解剖生理功能,现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儿童难治性癫痫的病因、外科手术的适应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外科手术治疗342例儿童癫痫的经验.结果 皮质发育障碍是本组儿童难治性癫痫的最重要病因,占18.4%.药物难治性癫痫综合征占13.5%.术后疗效Engel Ⅰ级158例,Ⅱ级76例,Ⅲ级61例,Ⅳ级47例.平均智商(1Q)从术前的69.2分提高到79.8分.术前显示智力低下者术后亦有明显改善.结论 早期外科干预能有效地控制
螺旋CT的问世对传统的血管造影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本文总结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临床实践中依据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结果进行手术和栓塞治疗的72例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在颅内动脉瘤手术和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期刊
枕大孔区腹外侧病变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时显露比较困难.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我们采用激光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选择远外侧入路切除位于枕大孔区腹外侧的肿瘤,术中肿瘤的暴露满意,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
期刊
目的 研究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特征与形态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14例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提出新的分型.结果 将下丘脑错构瘤分为Ⅰ~Ⅳ型:Ⅰ型错构瘤与下丘脑附着面小;Ⅱ型错构瘤与下丘脑的附着面宽大,此两型错构瘤均位于脚间池内;Ⅲ型为错构瘤骑跨于第三脑室底;Ⅳ型则错构瘤完全位于第三脑室内.本组Ⅰ型77例(36.0%),Ⅱ型26例(12.1%),Ⅲ型87例(4
患者女性,40岁.因反复发作性意识丧失伴四肢抽搐11年,头痛2年入院.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入院时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头颅MRI平扫加增强提示:右额、颞、枕分别有略呈类圆形影像,3个病变在T1、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但在T2加权像病变周围有环低信号,提示有"含铁血红素"沉积。
期刊
我科收治1例女性多发性脑膜瘤,其母及其弟亦患多发性脑膜瘤.3人均由影像学和手术病理证实,现将该组家族性多发性脑膜瘤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CTP)在出血型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和评价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TA-MCA)手术疗效.方法 20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在实施STA-MCA手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分别行CTP检查.对患者手术前腩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对手术前后及随访的CBF、CBV、MT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术前手术侧与对侧比较,
脑血管痉挛(cerebrovasospasm,CVS)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弥漫性脑水肿和迟发性缺血性神经损伤,是SAH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1].目前,有研究表明[2]其发生与体内磷酸二酯酶表达增高密切相关.本文将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CVS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期刊
脑室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手术,简单而且有效,能迅速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挽救病人的生命.现总结我院2005-2007年间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破入脑室行脑室外引流的67例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  资料与方法  男38例,女29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56岁。
期刊
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等方面临床应用广泛,效果显著,但术后并发症较多.自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们共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620例,发生脑脊液切口漏32例,报告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