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又把新课程标准化为三个具体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谈谈对这三个目标的理解和实践体会。
一、继续加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物理技能是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经验性操作活动或心智活动方式。如仪器使用技能、实验操作技能、物理现象分析技能等能力。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强调要加强“双基”教学,就是要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加强“双基”教学,让学生学习物理学的一些核心概念,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中物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此外,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还要转变物理教学中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出发,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标。
二、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以及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实验原理,从实验方法设计,实验器材、装置和步骤的选择,实验观察方法的确定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对一些重点知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切实运用必要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导引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就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明白了这一知识是用了哪些科学方法来获得的,即能在科学方法层面上理解和体验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公式S=1/2gt的平方,在课堂上组织了学生“手握落尺测反应速度”的实验。学生们两人一组,从尺落下的长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计算出从尺开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时间,也就是握尺人的反应时间。这个小实验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切身的体验,从而对知识本身有扎实的理解,同时又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经过学习逐步地掌握了科学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受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将终身受益。
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和热情。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与合作,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主动与他人合作,并在合作学习中既实事求是又勇于创新,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通过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等的教学和有关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可以告诉学生科学工作需要有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物理也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教学是一个整体过程,无论是教学设计或教学实施,我们都要有意把这三个目标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继续加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物理技能是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经验性操作活动或心智活动方式。如仪器使用技能、实验操作技能、物理现象分析技能等能力。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强调要加强“双基”教学,就是要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加强“双基”教学,让学生学习物理学的一些核心概念,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中物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此外,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还要转变物理教学中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出发,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标。
二、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以及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实验原理,从实验方法设计,实验器材、装置和步骤的选择,实验观察方法的确定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对一些重点知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切实运用必要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导引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就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明白了这一知识是用了哪些科学方法来获得的,即能在科学方法层面上理解和体验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公式S=1/2gt的平方,在课堂上组织了学生“手握落尺测反应速度”的实验。学生们两人一组,从尺落下的长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计算出从尺开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时间,也就是握尺人的反应时间。这个小实验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切身的体验,从而对知识本身有扎实的理解,同时又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经过学习逐步地掌握了科学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受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将终身受益。
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和热情。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与合作,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主动与他人合作,并在合作学习中既实事求是又勇于创新,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通过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等的教学和有关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可以告诉学生科学工作需要有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物理也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教学是一个整体过程,无论是教学设计或教学实施,我们都要有意把这三个目标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