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亲属活体供肝应用于儿童受者的风险及治疗方案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ha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接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亲属活体供肝的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新发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从2006年9月至2013年12月间105例亲属活体肝移植儿童受者及其供者的资料。术前及术后检测供、受者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及HBcAb。对于术前HBcAb阳性及术后怀疑HBV感染的受者,检测HBV DNA。按供肝HBcAb是否阳性进行分组,记录肝移植后受者新发HBV感染的情况。

结果

排除移植后30 d内死亡的4例儿童受者,最终有101例受者纳入分析,随访中位时间为20.5个月(2.7~97.7个月),其中有6例(5.9%)术后新发HBV感染,肝移植术后发现HBV感染的平均时间为11个月(3.5~18.0个月)。101例中,接受HBcAb阳性供肝者为44例(43.6%),其中肝移植后新发HBV感染者5例(11.4%),均为未接受预防治疗者(占45.5%,5/11);接受HBcAb阴性供肝者为57例(56.4%),其中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者1例(1.7%)。

结论

HBcAb阳性供肝用于亲属活体肝移植儿童受者,如不进行乙型肝炎预防治疗,受者术后新发HBV感染率较高,而采取适合的措施,HBcAb阳性供肝能应用于儿童受者。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提高对皮肤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CIVNKTC)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5例CIVNKTC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治疗及预后,并进行讨论。结果5例患者中男1例,女4例,发病年龄38~83岁(平均56.2岁),均以多发皮肤斑块或结节为初发表现。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可见血管扩张,扩张的血管内可见异形淋巴样细胞,细胞核大,可见1~ 2个小核仁。肿瘤细胞表达CD3ε,细胞毒蛋白(T细胞限制性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活性诱导性胞嘧啶脱氨基酶(AID)与黑素瘤侵袭转移、预后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AID蛋白在80例黑素瘤、23例色素痣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生物特性进行分析。结果黑素瘤AID蛋白的阳性表达率53.75%(43/80),色素痣的表达率13.04%(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ID蛋白的表达与黑素瘤淋巴结转移、Clark分级、浸润深度及预后
患者女,15岁,因四肢体位性红斑半年来就诊。皮肤科检查:站立并双上肢下垂30 s后,四肢呈现弥漫性网状红斑;双上肢上举或平躺30 s后,上、下肢红斑分别消退,恢复正常肤色。血压计试验阳性,抗核抗体1∶1 000阳性,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小血管扩张,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诊断重力性红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