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猪舍冬季自动控制通风的环境评价

来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J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确定北方地区大型猪场冬季通风量控制参数及其对应的猪舍内环境质量,为猪场冬季通风控制提供参数参考,试验选择中国北方地区大型猪场的一栋两广小耳花猪妊娠猪舍的两个大小相同的试验单元(试验单元1和2,43.38 m×81.82 m,分别饲喂813,882头母猪,饲养方式均为半漏缝地板半实体地面养殖),分别设置两种较低的冬季通风自动控制参数,并监测舍内外温度和相对湿度,舍内二氧化碳(CO2)、氨气(NH3)和颗粒物[PM1、PM2.5、PM4、PM10和总悬浮微粒(TSP)]浓度。结果表明:试验期间,舍外每天各个时刻的温度范围为-26.70~11.10℃。试验单元1的冬季通风量分别为白天0.12 m~3/(h·kg)和晚上0.07 m~3/(h·kg)时,舍内每天温度平均值为(19.87±0.41)℃,每天相对湿度平均值为(68.3±3.7)%;每天CO2浓度范围为5 469~6 074 mg/m~3,平均值为(5 799±177)mg/m~3;平均NH3浓度为13.5 mg/m~3,NH3浓度范围为7.8~23.4 mg/m~3。试验单元2通风量分别为白天0.11 m~3/(h·kg)和晚上0.06 m~3/(h·kg)时,每天温度平均值为(19.95±0.40)℃,每天相对湿度平均值为(72.6±3.2)%;每天CO2浓度范围为6 325~6 918 mg/m~3,平均值为(6 661±200)mg/m~3;平均NH3浓度为14.4 mg/m~3,NH3浓度范围7.5~27.5 mg/m~3。试验单元1的各类颗粒物浓度除PM1外均大于试验单元2。说明在现有饲养管理方式下,以CO2浓度5 893 mg/m~3为通风评价标准时,妊娠母猪舍冬季通风量参数设置为白天0.12 m~3/(h·kg)和晚上0.07 m~3/(h·kg)基本满足要求,而白天0.11 m~3/(h·kg)和晚上0.06 m~3/(h·kg)不能达到要求。
其他文献
目前干旱与植被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气候因子与植被时空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以及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能够适用于大尺度的植物抗逆性监测方法还较为欠缺。本文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总初级生产力(GPP)、修正花青素含量指数(mACI)、短波红外水分胁迫指数(SIWSI)监测干旱胁迫下的植被变化,综合考虑植物抗逆过程,建立滞后时间、抗逆时差、响应程度与恢复能力4个植物抗逆性监测指标,构建了一种能够适用
为全面开发利用桑日犏牛资源,有力推进桑日肉牛产业,切实提高犏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将犏牛生产由粗放管理的数量增长型转变为集约管理的质量效益型,以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为出发点,从而带动桑日畜牧业的发展,帮助群众增收。本文结合桑日犏牛改良工作采取的措施、现状及影响改良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桑日犏牛品种改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普及,大学生消费多样化需求增多,消费行为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移动线上型消费、过度享受型消费、“网红种草”型消费和信贷透支型消费。在描述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具体表现及利弊之处的基础上分析成因,从学生个人、高校、父母电商平台四个角度提出相应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消费行为,拥有健康向上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建国以来,我国对水旱灾害的监测十分重视,并在这一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科研力量。水旱灾害监测是最早借助遥感水利应用开展的领域之一。水利部门借助遥感技术对防汛遥感工作开始试验,并于上世纪90年代针对旱情实时遥感监测。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在探索中逐渐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并建立了水旱灾害遥感监测系统,使得水旱灾害的遥感监测水平不断提升。本文主要对遥感监测在水旱灾害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高校要进一步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构建常态长效机制,必须把党史学习教育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从“学”“教”“行”三个关键点上发力,切实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奋力开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主要是对不添加抗结剂的井矿盐用320g氧化膜、镀铝膜、铝箔膜三种不同包装材质的立袋密封后进行食用盐产品抗结块情况的实验。通过观察样品结块情况,从而找出哪种包材包装的产品结块情况最少,为今后公司选择包材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发现,对于用这三种材质包装的产品,镀铝膜包装的样品结块速度最慢,产品抗结块能力最强,对产品质量有积极影响。
<正>无论什么品种和日龄的鸡群均可在一年四季感染气囊炎,并且能够引起较高的死亡率,因为气囊上面分布血管很少,药物难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病灶,增加治疗成本和难度,不仅给管理人员带来很大困扰,而且还会降低养殖效益。为了更好地防治鸡群气囊炎,必须正确掌握其发病过程和原因,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有利于维持鸡群处于健康状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