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眼睛望向更多他者

来源 :读报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ba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梁晓声,已不想向别人证明什么。这位勤勤恳恳地做着“拾遗补阙”之事的老人,早已不关心市场和稿费,甚至“忘掉才华”,直面文学与文化,直击心灵与精神。他说:“70岁了,你还不抱着一种纯粹的态度去写作,从文化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写作,那太投出息了。”
  长篇小说《人世间》出版并获茅盾文学奖后,梁晓声的手机响得更频繁了。电话那头的声音有男有女,有远有近,但大多有着同样的词汇,比如“讲座”“发布”“分享”等。他觉得这个现象“很古怪”,因为他曾答应过这种邀请,但最终面对的多是并非真正爱读书的人。
  梁晓声不愿再谈《人世间》,“出了一本书,你老谈它,自己也很烦”。他甚至对着电话“求饶”——“这种事对我很痛苦,你要理解我。”
  获奖当然是一件高兴的事。“毕竟是一种勉励,即使是一位已经70岁的写作者。”梁晓声打了一个比喻:就像一位开面点铺的老师傅,回头客说,“师傅你辛苦,食材很安全,做的东西我们也很爱吃”,这对老师傅来说也是一种勉励,他也会高兴。
  “人都需要这种勉励,但不能陷入自我陶醉。过去了,就不要谈了。”这位写了一二辈子文字的“老师傅”说。
  70岁的梁晓声,他已不想向别人证明什么。“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绝顶聪明的老头儿?”他皱眉。随之以很快的语速回应了四个字——“回过头来”,回到写作本身。“回到写作最纯粹的价值”。这种纯粹里或许也有沉浸于写作的陶醉成分,但远远不够。“那样的话,你会始终是想让别人认识自己,限制在一个自我的状态里。”
  “要摆脱这一点,眼睛得望向更多他者。”他很诚恳。
  那就让我们也“回过头来”,回首那个刚成为“写作者”不久的梁晓声。
  1980年代,北大荒知青梁晓声开始跻身文坛,写的多是时人时事,如1980年代的城市青年和农村生活等,与知青文学没有任何关系。一次,哈尔滨文学刊物《北方文学》准备组一期“北大荒知青”小说专号。向梁晓声约稿。于是,梁晓声写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反响不错,还获了奖。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开始。
  不过,梁晓声如今再看,写《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时的他,“仅仅是为了写一篇小说而已”,写出北大荒的特点,写出兵团知青的特点。而且。还有一些“炫”的成分。为了形容一位女指导员的美,拿很多国外油画作比喻,被人批评“风雅何其多”。显然,那时的梁晓声,多少有些自我证明的想法。
  真正的开始,是翌年创作《今夜有暴风雪》,因为梁晓声“有了代言的意识”。他认识很多知青,返回城市后找工作很不顺利,城市对他们缺乏了解和信任。“我想到代言,通过文学作品告诉城市:这一代青年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成熟了很多,变化了好多,大多数成长为好青年。”梁晓声以为这会是一厢情愿,但没想到真地起了作用。他将此视为莫大的光荣,比得奖、比任何称赞要好得多。此后,《年轮》《雪城》等知青文学作品,都是在这种“代言”的意识下创作出来的,梁晓声以知青文学蜚声文坛。
  事实上,这种“代言”,早已从知青扩展到更多的群体。為底层小人物代言,为平民代言。为时代代言——“写更多的他者,给更多的人看。尤其要关注那些容易被社会忽视的人,此时的作家应代替更多人的眼,如同社会本身的眼。”
  小区保安、送水小哥、家政女工、楼道清洁工……梁晓声遇到任何人。都愿意聊几句,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目标,“要对自己的国家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当然,更大的责任是为他们写点什么,他觉得这是自己欠下的“债”。正如被誉为“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的《人世间》,创作初衷就是“欠下社会很多文学的债”“要把这众多的人写出来”。
  有时候。我们能从梁晓声的笔下感受到一种急切,甚至“听”到一种声音,近乎呐喊的嘶哑声。他倾心于那些有情有义的底层人物。为他们被生活所迫、被人性所折磨的现实感到无奈和愤怒。就如他在一篇文章里疾呼——“我祈祷中国的人间。善待他这一个野草根阶层的精神贵族。凡欺辱他者,我咒他们八辈祖宗!”
  有人说。文学是文化温度的延伸。梁晓声认为,这种延伸并非仅仅是向内的,只温暖自己,而应该是向外的。“我写文章写书,更多是放在大文化的平台上,即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文化,这个大文化平台下哪些元素是缺失的,这种缺失如果时间久了,对于整个社会是一种遗憾。我恐怕要这样考虑,来决定我写什么、怎样去写。”
  当他给孩子写绘本、写故事时,也是从大文化的背景出发,希望给孩子的心灵带去营养。“事实上也很简单,比如爱、友善、帮助他人而带来的愉快。”他将这些创作,称作“拾遗补阙”。
  (摘自《光明日报》陈海波)
其他文献
有人想养懒洋洋的小猫,有人想养活蹦乱跳的小猴,有人喜欢养可怕的宠物蛇,但我最喜欢养的是忠诚的拉布拉多犬。  它小时候全身雪白,虎头虎脑可爱极了!长大后它的毛发,变成淡黄色,摸起来滑溜溜的,像在摸地毯似的。它平静的时候耳朵是垂下来的,耷在脸的两边,紧张的时候两只耳朵会竖起来,两只眼睛黑不溜秋的,像两个黑宝石。  小狗喜欢玩小球,在它的爪子中晃來晃去。如果打哈欠,这表示对主人很不耐烦。因为拉布拉多犬嗅
期刊
这个六一儿童节,爸爸妈妈原计划带我去南昆山游玩的。可是,天公不作美,连日阴雨。气象局还发来了预警:周末有短时大风、强降水及其导致的局地山洪和地质灾害。安全起见,我们取消了行程。还好我约了李云浩同学到天河公园玩。  我拿着95式步枪,李云浩拿着他的遥控坦克,一起来到了天河公園。  天河公园空气清新,林木苍翠,景色宜人,是个休闲的好地方。每次来到这里,都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慨。  沿着小径
期刊
我是一只海边出生的小矶鹬,妈妈说我长大了,可以独自去海边觅食了。可是明明我还那么的弱小,而大海却是那么的强大。昨天我已经被巨浪完完全全地吞噬了一次,全身都湿透了,那种感觉实在太可怕了,我再也不希望有那样的经历。  今天清晨,太阳才刚刚从海岸线升起。妈妈又呼唤我去海边觅食。我真不想靠近那深不可测的大海,可咕咕叫的肚子在向我抗议。我只能小心翼翼地迈着小碎步向海边挪去。正当我慢慢向海边靠近的时候,十米开
期刊
我的爸爸在我家有数个外号,比如“魔方先生”、“运动达人”、“机器人”。这些都是他的宝贝女儿我起的。  我的爸爸是“魔方先生”。三年级时,我和爸爸一起在电视上看到精彩的魔方比赛,我们觉得拼魔方很有趣,都想尝试,可是我们俩都不会。这时,爸爸说:“等着,乖女儿,我很快学会教你。”“很快学会?”我暗暗质疑。结果,爸爸迅速在网上找了魔方教学资料,琢磨了大半天,就真的学会了,来教我了。我半信半疑地跟着爸爸开始
期刊
登登是一颗小小的蒲公英种子。它有一头长长的头发,毛茸茸的像一片雪花。它和蒲公英妈妈生活在湖边的一片土地上。  秋天来了,金黄的叶子随风飘落,蒲公英宝宝都纷纷乘着风爷爷的飞机飞走了,只留下了登登和蒲公英妈妈在结冰的湖面旁一边发抖,一边抵抗着风怪兽的袭击。  不久,冬天来了。风怪兽的攻击越来越猛烈,蒲公英妈妈连腰都直不起来了。她着急地对登登说:“孩子,是时候离开妈妈了,去尝试自己生活。”登登伤心地问蒲
期刊
從前我就听人们常说“不到鼓浪屿,枉费鹭岛行。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但直到今天我才体会到它的美。  在日光岩的脚下抬头望,看到许许多多的人在往下看,我想在上面往下看一定是非常的美吧!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沿着石阶一点一点地往上攀登着。在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的美景.为了能尽快的欣赏到鼓浪屿的全景,我使出了全身力气,一下子窜到了日光岩顶端。  站在日光岩上,感受到了它的高度,使得我有些害怕的后退了好几步。
期刊
今年,因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迟了3个多月才返校复学,我也等待了3个多月,也盼望了3个多月。5月18日,是我们小学高年级返校复学的好日子。我可兴奋了,早上六时就已经起床了,我多想马,上回到学校与老师们、同学们见面,与她们分享这整个冬天里的思念和故事。  让病毒无机可乘  晨光初露,校园鸟语花香。“同学们,请按照地面标志拉开距离有序排队。”早上7时多,校长以及老师们已在学校门口迎接我们回归校园
期刊
杨安泽是美国2020年总统选举民主党初选中的另类。当其他民主党竞选人还在讨论移民政策、气候协定、税收改革时,杨安泽却喊出“人性至上”的口号,并主张联邦政府每月给每个18-64岁的美国人发放1000美元的“自由红利”。他是第一名成功进入党内辩论阶段的华裔候选人,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支持,也引起了许多关注。  “哥特总统”  7月31日晚8点。民主党第二轮电视辩论的第二场在底特律市上演。10名竞选人同台辩
期刊
名校长谈如何培养新时代好少年  访谈嘉宾:越秀区文德路小学校长黄丽芳  与北京路步行街平行相邻的文德路历史悠久,这里汇集了古玩文物、字画装裱、书院群、城隍庙以及著名的南越王宫遗址,成为与北京琉璃厂上海城隍庙和南京夫子庙齐名的文化街。位于路中段的文德路小学地处文化教育的“圣域”,昔日广府学宫、孔子庙,现为“千年商都、广府文化”的中心一文德文化街。孩子们,每天都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健康学习,茁壮成
期刊
8月27日,美国最牛的仓储会员店Costco(开市客)中国大陆首家门店在上海开业的第一天,就被传说中的中国大妈们“买崩”了。然而三天后,尴尬的事来了。当爱马仕、茅台等大牌爆款的超低价消失后,Costeo的会员们开始陆续退卡……退卡潮背后:薅羊毛高手、尝鲜族离场  Costco是会员制卖场的开创者,只有购买会员卡才有进场购物、接受服务的资格。公开资料显示:Costco在全球拥有超9700万会员。会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