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社会治理创新:构建逻辑、困境与行动路径

来源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k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文章从构建逻辑、面临困境、经验模式以及实现路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诠释构建社会治理创新的三重逻辑。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分析新发展阶段安徽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困境和挑战,结合上海、杭州等地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模式探索适合安徽的行动路径。在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人才保障、载体建设和多元主体构建上实现社会治理创新,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充分发挥民事法律对婚姻家庭美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要求。民事法律是婚姻家庭美德建设的根本制度保障,婚姻家庭美德建设为民事法律立法提供道德性支撑。从历史维度看,民事法律对于同时代婚姻家庭美德的维护、革新和发展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法目的之一,其“婚姻家庭编”明确将弘扬家庭美德列入一般规定,“人格权编”为婚姻家庭人身权益保障开启了新篇章,以法治的力量维护婚姻家庭美德,对于推动新时代婚姻家庭美德建设意义重大。
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奋斗历程中,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彻底的理论武装全党、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理论武装工作、领导干部始终走在理论武装工作的最前列、创办干部学校推进理论武装工作系统化常态化、开展主题教育推进理论武装工作走深走实等一整套优良传统,对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可以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加以回顾梳理.从历史维度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应运而生到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引领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其时代语境主要表现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坐标,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呼唤。其核心要义主要包括民族精神核心的价值定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主题,聚焦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点对象,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本质特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的重要特质。其实践要求主要体现为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教育引导,注重知行合一塑造的实践养成,强化政策法律支撑的制度保障。
本文根据有关档案、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与台湾地区的关系,包括中共与台共、台盟、“二·二八”起义的关系,中共对台工作的基本线索、工作机构、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中共对台政策的转变,关于台湾必须回归祖国这一主张的来源等。
属地管理为主是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突发事件应当由事件发生地政府主要负责应对。实践中,属地管理为主出现了异化,表现为上级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高位介入”。其主要原因是法律规定不明确、应急管理权责不对等、突发事件评级不科学。因此,应通过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律相关内容、合理分配应急管理各方权责、科学确定突发事件评级标准,匡正突发事件属地管理为主原则,更好发挥属地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文明”理应得到认真探讨。通过对“文明”这一概念的生成与传播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文明”天然包含道德和意识形态的意涵,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与阶级性。西方文明在坚船利炮的庇佑下被推广至全世界,在使资本主义社会处于文明最高端的同时,通过将世界其他不同文化进行等级化处理,从而建构出一套隐藏着等级秩序的世界图景。而由于文明标准长时间由西方决定,“不文明”便成为一切压制、掠夺、侵略的借口。因此,不经思考便将西方文明作为恒定的、自然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的中国实不可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
习近平新时代大统战思维包括政治共识上的大统战、战略地位上的大统战、工作格局上的大统战、工作举措上的大统战等方面。在政治共识上,提出统战工作要找出“最大公约数”,丰富了引领统战工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在战略地位上,把统战工作放到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在工作格局上,致力的目标大,包容的差异大,推进的力度大;在工作举措上,发展了统战基础理论,讲究工作方法,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体制机制。习近平新时代大统战思维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大统战作出如此全面、系统的阐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党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必须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历史逻辑。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演变与影响因素,能够为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路径参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与把握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多重因素:制度演进是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导向性因素,社会思潮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外部性因素,教育引导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决定性因素,技术更新与应用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变革性因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寻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
价值与价值观作为反映主客体效用和功能关系的范畴,与同为主客体关系范畴的真理和真理观有着“以人为本”与“唯物主义”的不同旨趣.这一差别给我们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最大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