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政”内涵和实现路径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c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是指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挖掘思政元素进行润物无声的隐性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在内的各种综合素质教育,专业精神激励和道德价值观教育,世情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专业案例具体印证等。要保证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立德树人理念的专业课程大纲;二是构建优质样板课程,以示范效应引领课程思政建设;三是建立课程思政学校工作机制,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 课程思政;内涵;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9-0068-06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专业课程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自己的思政内容和方法。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个迷茫和困惑就是课程思政是不是要重复思政课程的工作。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隐性思政教育与显性思政教育的关系。专业课教师不能照搬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而是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精准定位课程思政育人的本质和路径,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课程思政的“思政”内涵
  如何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思政”内涵是有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思想前提。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核心,以明确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为主题”。课程思政要求非思政课程也要讲思政、有思政。所谓讲思政不是重复讲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而是讲思政原则,任何课程都不能自外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分内事。讲思政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意识。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持高度一致,紧紧围绕服务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不能只顾讲授专业知识,不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违背。要把握好课程教育的政治原则性、价值立场、道德标准,维护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谓有思政,就是要有思政的内容和元素。课程教学方案要有思政目标,教学内容里应该有思政的内容和案例。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主体是非思政课程,它们的优势是在于各自的专业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既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载体。决不能以思政教育抵触知识教育,不能弱化专业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教学。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与专业知识技能密不可分,它们伴随着人们追求真理传播知识过程。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呈现应有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课程思政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立德育人,引导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明大德方面,教育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守公德方面,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私德方面,教育学生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课程思政是对于思政课程主渠道的重要补充。
  就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思政”关系而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思政教育是互相补充、互相协同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课程思政共同体’,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着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二者的共同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思政”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目标和原则的一致性。目标的一致性,就是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的一致性,就是都坚持同样的政治原则、价值立场和道德标准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思政”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思政课程是进行系统性、概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课程思政则是进行碎片性、具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是思政宏观理论在各专业领域的具化,是思政理论在实践中的验证。课程思政要体现出对思政理论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佐证。因而,课程思政不是在专业课程中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而是要让专业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依靠思政理论的魅力,而是依靠专业知识的魅力,以小见大,从细微处、从各领域特性中展现出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比如,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程所要做的是给学生讲授爱国的内涵,爱国的内容,中国历史爱国的各种例子,这些都是从理论方面论证爱国本质和意义。而课程思政所做的是如何从细微处体现爱国,怎么在生活中、实践中去行动培养爱国意识等等。很多专业课程中都找到对应的教育点,包括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了解取得的成就,各行业存在的不足,培养学生对于发展道路的自信,学生未来的责任等等。
  二、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
  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不同于思政课程,不能简单地将思政课程内容直接剪贴复制到专业课程中来。课程思政的思政内容应该要立足于专业本身,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本身的思政资源。专业课程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供给思政内容。课程思政的思政内容既要与专业知识存在高度的共通点,也要面对时代要求和变化,及时回应高校人才培养的各种需求。
  (一)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在内的各种综合素质教育
  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所具备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价值立场等从本质上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化和外化。在专业课堂上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不是简单地融入思政理论,而是融入与专业有关的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细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内容既要与专业建设相符合,也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科、专业和课程的特色,在专业的沿革、现状与前沿的讲解中,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養。专业课程要找准学科知识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培养好的职业人,让学生既了解本专业,也清楚未来的发展和责任,明白应有的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在内的各种素质和技能。专业教师要把专业建设与发展放在国家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中,将专业特点与国家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了解专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社会价值的了解,从国家和社会的战略高度强调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强调专业知识在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以激发学生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教育学生抓住国家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寻找实现个人价值与才华抱负的成长舞台和发展机遇,提升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的可行性。   专业课教师要了解所教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掌握往届毕业生就业走向及就业率等重要信息,了解大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养和技能,了解国家发展整体规划布局和行业状况,掌握国家社会对于所需要的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学生要立足于本职本业,把本专业的事情做好就是在实实在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专业教师在课堂让学生更全面了解本专业所需要的素质和未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要求,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引导学生对于将来所从事职业的正确认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热情和职业道德,激发学生奉献本专业和所从事职业的精神动力。专业课教师要强调专业和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促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教师可以用具体的事实和例子帮助大学生具体了解本专业的内容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和人生发展规划。比如邀请优秀的毕业校友分享职业成就,让学生了解未来职业发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通过列举优秀毕业生考研、就业创业的案例,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动力和对专业的认同。
  (二)专业精神激励和道德价值观教育
  专业课教师可以从本专业教材及内容中挖掘专业事迹,讲授专业探索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等等,通过具体事例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大力挖掘科学大师、理论专家不懈奋斗的成长故事,用榜样人物的成长经历激励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专业课教师也可以联系当前的时政,将时事案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专业知识的分析,培养大学生理性分析能力,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尤其是通过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华为的创新发展和美国对于中国高科技方面的封锁,以及芯片问题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主创新精神。向大学生介绍我国专业领域科学家创新的案例,比如从我国困难时期到今天,科学家们是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凭着一颗爱国心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而实现科技创新。培养大学生刻苦努力学习知识,勤于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行业规范意识,弘扬工匠精神。
  理工类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除了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还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德。比如教育学生严谨对待科学实验数据,向学生传达树立严谨治学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严格遵守科技学术规范,引导大学生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树立严谨科研态度,坚守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激发大学生在科学领域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技术类专业教师可以根据本专业具体事例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现代化工作提升中国产品质量,冲击世界一流水平所亟须的精神力量。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详细介绍,让学生领略中国制造大国工匠的无穷魅力。比如,一些课程可以结合本专业介绍粤港澳大桥的成功案例,向学生强调工程设计零借鉴、安装零失误背后是建设者敢于担当、不断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还应将专业知识讲授与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师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关注与本专业相关的新闻事件,纠正大学生在新闻舆论方面非理性盲从的问题,教育大学生学会用专业知识分辨谣言。避免学生受各种不良信息、言论的影响。向大学生介绍中国相关政策法规、社会道德伦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判断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尤其是涉及本专业领域的职业素养、人格教育、科学的人文关怀等方面,要发挥专业课程的作用。课程思政需要向学生强调作为未来一个社会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相关的思想状态和道德素养。诸如法律意识、规范意识、团队意识、个人理想、个人品德等等。课程思政在社会公德方面,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教育,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德性素养,让学生了解在将来所从事的行业里必须要具备的职业道德,行业规范。
  (三)世情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
  课程思政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体现在专业领域,比如通过介绍我国的专业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通过了解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动力。课程思政需要挖掘本专业课程的爱国主义元素,可以挖掘中国历史中的优秀成就,向大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取得的成就,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挖掘我国当代在本专业领域取得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就行业发展的中外差距、针对性问题等引入课堂,组织大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了解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成就,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引导学生爱国敬业、政治认同、增强信心决心,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认同感。专业课可以将专业知识与国家大发展、大问题相连,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和专业自豪感。诸如中国的“大国工程”或者重大科技创新,引导学生展开高参与度的研究性学习,最后落脚到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提升他们的专业兴趣并激发学生立志走“工程报国”或“科學报国”的成才之路。
  世界先进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专业课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在专业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分析科技差距造成的社会发展的障碍,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中国在大多数领域与世界顶尖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制约着中国未来的全面发展,未来的竞争就是科技竞争,科技落后就会被人扼住脖子。专业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朴素的爱国热情,纠正学生的狭隘爱国主义。可以举例华为芯片遭到美国的封锁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举例新冠疫苗对于国家社会的重大影响等等,鼓励学生把爱国精神转化为为国奉献的实际行动。
  专业课教师可以随时关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动态,密切关注国家重大建设和行业重要项目发展动向,将专业背景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更让大学生了解行业重要性,学会思考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与使命。专业课要紧密结合中国在本专业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大学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奉献自己,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结合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案例之中,在具体的案例中潜移默化实现育人目标。专业课教师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讲授专业发展现状与前沿,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育学生抓住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努力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社会发展有机统一。正确看待个人专业学习和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大学生自己的专业学习既是为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储备客观条件,也是为国家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四)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专业案例印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自然科学蕴含着大量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一的。专业课程思政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方法论与专业知识内容相结合,引入辩证思维,引导学生用哲学思维学习专业知识,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创新提供方法论基础。大学生要活学活用辩证法,专业知识认知是在具体事例中印证哲学辩证法的最好途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的知识点用哲学观点进行分析,将蕴含在知识原理中的各种辩证关系阐述清楚,以具体的知识点和教学案例演绎哲学辩证观,以增强培养学生的思维潜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实习两部分。除了理论教学,实践实习部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自然科学本身就是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客观性与规律性,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就是建立在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基础上。自然科学的实践实习过程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验证和认识过程。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哲学原理与生活、与知识的密切关系,从生活案例、从细节处印证哲学原理。专业课教师在实践实习的环节中强调客观理性、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等科学精神的训练与熏陶。学生也可以在实践中领悟哲学原理和方法,比如整体与个体、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联系与发展等辩证思维。
  专业课程思政可以用具体的专业案例支持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在实处、细处。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专业课程在实处、细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课程思政要发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支持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对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补给与支持作用,在专业教育中以联系、发展、矛盾的理论精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现实社会以及网络领域的繁杂现象中养成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判断能力。大学生专业学习所具备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专业课程可以利用专业的优势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专业所具备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等内容以具体的案例教育学生,以具体的内容丰富价值观念概念。专业课选取课程中有关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比如,化工课程可以讨论食物添加剂的研制和使用问题。教育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与社会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
  三、课程思政建设中落实“思政”元素的路径
  (一)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立德树人理念的专业课程大纲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达成人才培养目标、质量、规格的总蓝图。专业课程大纲要与人才培养方案统一起来。为保障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实施,高校应全面推动专业课程大纲的修订工作,将立德树人理念注入到课程大纲,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教学效果检验等环节体现育人理念。课程思政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的各方面”。紧紧围绕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点和专业素质要求,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教学与潜移默化的隐性思政教育统一于专业课程教学中,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政协同功能。各专业的特点不同,应考虑到专业特点,根据专业特色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采取不同的思政教育方式,鼓励多样性和实效性,反对一刀切和千篇一律的做法。
  专业课程要明确专业课程大纲的思政教育功能和目标,系统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制定专业课程的价值标准,在体制机制、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课程的育人价值,在课程大纲中概括本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及和专业知识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从课程的整体性角度找准育人的角度,实现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真正融合,调整专业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和育人指标构建课程体系,明确不同课程的立德树人具体要求,在课程的整体知识体系不被破坏、课程课时和进度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实现育人的功能。破解思政育人与知识教育“两张皮”的状况,避免在专业课程中生硬的思政教育内容。专业课程大纲要对应人才培养目标点,科学设置课程教学的考核点和考核方式,在专业课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中明确思政教育考核内容,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与评价的一致。
  专业课程大纲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明确教学的思政内容,明确具体的教学方式。课程思政的内容不能一刀切,应根据不同课程的专业特点规划设计课程的思政教学重点。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高度联系的部分包括专业的历史,专业领域的成就、专业的典型人物、案例、专业精神、行业要求、专业知识的社会意义等等。所涉及的思政元素包括哲学辩证法教育、价值观教育、国情教育、道德教育、“四个自信”教育等等。各类课程除了总体上的政治认同、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科学类课程的重点在于人文素养的培养;自然科学类课程的重点在于学生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教育;工科课程的重点在于学生精益求精、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的教育。课程思政要遵守思政隐性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方式,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将德育元素浸润到教学各環节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
  (二)构建优质样板课程,以示范效应引领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教改尝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为了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稳妥,可以选取试点,培养典型。高校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发掘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质课程资源,增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示范性和针对性。像上海高校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按照主题培养一批课程思政的示范典型,向全校师生推广。各高校可以根据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体现自己特色的元素,构建比较完备突出思政教育目标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和特点,将专业课与思政课相结合,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构建新课程作为学校的通识课程看待。这种三结合的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可以让学生既了解本专业,也清楚未来的发展和责任,明白应有的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在内的各种素质和技能。这些课程可以从学科的发展史、科学人物史中挖掘专业的典型故事和人物作为典型案例,给学生分享科学家的科学人生、科学探索过程、科学家与祖国的关系、科学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等等。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上树立社会意识和家国情怀。不同院校打造不同领域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综合院校可以围绕人文社会科学问题开设通识课程;农业院校可以围绕三农问题开设相关课程;交通院校可以围绕交通建设问题开设相关课程;师范院校可以围绕教师问题开设相关课程;艺术院校可以围绕美学、艺术类问题开设相关课程;工业院校可以围绕制造业工业问题开设相关课程等等。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按照优势形成不同的课程群、教师群,筑造成一个个课程思政教育的制高点并利用现代化平台工具将这些高点整合成优势群。高校教务部门将其汇总成系统的教学指南和指导性教学方案向全校推广。   (三)健全课程思政的工作机制,使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制度保障
  没有有效的保障机制课程思政只会是昙花一现,一阵风似的教学体验。建立课程思政学校工作保障机制是实现课程思政建设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需要建立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的领导机制。由学校党委负总责,各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各司其职,整合全校资源形成一体化的建设机制。在备课机制、教师选聘机制、选课机制、课堂教学机制、实践机制、平台机制等等方面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系。学校要为课程思政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包括教学设备的提供,教师的选聘和激励、学时学分的保障等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课程思政主管部门,统筹全校课程思政建设,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推进。学校要组建思政教学交流平台,为思政教師与专业教师、日常思政教育队伍的思政教育提供有效交流平台,互相交流经验,共享教学资源,分享学生思想状况。为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水平,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定期专业教师思政培训机制,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和思政素质。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学校应建立对于教师的激励保障机制,鼓励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和改革,调整对于教师工作的绩效综合评价制度,“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学校通过设置课程思政专项教研教改项目,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评选课程思政优秀课程、优秀教师等方式,形成激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教改的长效机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调整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从专业课程单一的专业知识维度的评价体系,向人格塑造、人文素质培养等多维度延伸。
  (四)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思政教育,使课程思政建设的人才需求得到保障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政能力建设。学校应该举全校之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举措,加强对于所有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道德觉悟,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要打造具有亲和力与思想引领力的专业教育团队,让每一个教师都能胜任育人的责任,让专业课教师真正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自觉在课堂上加入思政元素,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功能首先要纠正专业课教师重专业知识轻思政教育的观念。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也有一些专业教师过度引入国外思想观点,不自觉地向学生传播西方不良思想,偏离了育人的轨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有所造诣,还要在政治觉悟、道德修养上有成就。人民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教师要构筑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政治觉悟和理想信念是全体教师必须要具备的素养。只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才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不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必须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专业课教师如果自己缺乏思政知识,没有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话,课程思政就无从开展。
  因专业课教师专业背景的限制,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储备不足。学校要利用一切资源和力量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首先,要通过专题学习、专家宣讲、岗前培训等方式加强对于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其次,要发挥教师基层党支部的政治作用。教师党支部是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战斗堡垒,教师党支部应将思政育人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党员教师可以通过党支部集体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党支部也可以采用帮扶的方式让非党员参与政治学习。再次,通过组建各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的能力。确保集体备课、交流研讨常态化,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使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形成优势互补。
  (五)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使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效推进
  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是课程思政有效推进的重要保证。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也能规范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方向。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既不能取代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也不能顾此失彼,弱化了专业知识的教育。专业课教师在落实课程思政的过程能否把握好度是个重要实践问题。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一个指挥棒,是一把尺子,既可以通过考核措施发挥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也可以防止出现实践过程的混乱状况,引导课程思政长期有效地落实下去。
  首先,学校要成立课程思政的评价小组,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制度,有效地检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措施的落实程度和效果。学校要坚持以效果为导向,完善课程思政的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课程思政并不是开设一门新课程,而是所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各门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是不一样,不能要求千篇一律,搞一刀切式的教育形式。要强化以效果为导向的评价原则,注重结果的评价。
  其次,注重学生的评价。课程思政的落脚点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的德育情况直接反映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机制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以效果为导向评价课程思政。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教育的认同与否,学生在接受课程思政教育之后所表现的政治觉悟、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等变化是反映教育效果的重要测量点。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反馈,听取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评价。有关部门在评价反馈的情况下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内容,防止课程思政走向形式主义,变成走过场。
  再次,考核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工作。将课程思政作为专业课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通过考核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师教案课件思政元素体现、教学过程的育人效果等对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进行考核评价。学校可以通过派教学督导旁听教师教学的方法,了解教学内容,督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监督激励专业课教师积极主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对于优秀教学成果进行展示,将评价结果充分体现在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工作中。
  最后,要落实对于专业院系及职能部门课程思政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学校监督院系及职能部门做好课程思政的管理工作。为了引导专业院系和职能部门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应把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为专业院系及职能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院系及职能部门开展课程思政培训情况、课程思政专题会议情况和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情况。通过对专业院系及职能部门的考核评价能够有效地发挥院系及职能部门在管理工作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有序高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
  14/content_5421252.htm.
  [2]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
  [3]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
  [4]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
  03_462437.html.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10.
  (责任编辑:王义祥)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愈加密切,如何促进深层次交流,离不开语言工具,这就对新时期具备跨文化能力的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如果忽视不同语言的文化语境及境外实践机会,就会导致学生的翻译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难以满足不同国家的语言交流需要,甚至会成为阻碍“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文章主要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角度分析,探究了英语翻译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解决文化失语问题,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英语翻译人才。
[摘 要]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美好生活愿景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直接目标。美好生活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美好生活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文章在把握美好生活时代意蕴的基础之上,从真、善、美三个维度分别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实现美好生活的路径,即追求美好生活之“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服人;追求美好生活之“善”:思想政治教育要立德树人;追求美好生活之“美”:思
“互联网+”背景下,影响高职学院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背景、词汇掌握、语音语法等因素。为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在了解其影响因素和培养困境的基础上,探究“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生英语听力能力培养策略。
[摘 要] 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下,“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范围逐步扩大,教育与技术的结合成为当前高校管理中的新趋势。多个国家纷纷推进智能化发展战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管理的新要求三者为智能化的高校教学管理提供了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中智能教育起点定位模糊、智能教育领域开发集中、智能技术应用落地迟缓等问题亟须解决。因此,智能化时代的未来教育应当找准智能教育起点、拓宽智能教
介绍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探讨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切实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对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多。在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中,运用与实践ESP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强调学生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ESP教学也有助于帮助高校设置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通过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复合型涉外人才的有效培养。基于此,简单分析ESP教学在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中的运用与实践现状,结合运用与实践的意义,提出强化对ESP教学的正确认识、合理优化ESP课程设置、完善ESP教学应用方式等对策,以期
高职院校和普通学校的不同之处在于高职院校更具专业性,但现阶段我国高职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混合式学习模式可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基于此,探讨了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具体应用方法,以期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效率。
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的百年历史中,在其发展壮大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深化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源泉,探索党在革命、建设、百年史中的劳动教育智慧,丰富党史学习,赋予劳动教育新内涵,提高对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强化党对学校教育机制的保障,突显劳动独特育人价值的时代启示,对现今回顾党史、学习党史具有价值意义。
高等数学教学作为一门复杂、系统的学科,数学史的融入意义非凡。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融入与运用,需要将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整个框架中,在两者的相互促进与作用下,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理清数学知识脉络,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达到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的目的。立足于数学史的内涵,分析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意义,提出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践方法。
无论是提高体育教育水平、加强竞技体育的训练成效与质量,又或者是对大众体育活动展开正确指导,均离不开依靠体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运动生物力学属于物理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其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极高,且近年来,运动生物力学在我国迅速发展。基于此,对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简要阐述了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应用中的意义,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