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4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颁布那一刻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62106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6月4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简称《国家方案》)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侯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侯变化的国家方案。
  该方案被形容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它回顾了我国气候变化的状况和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与挑战,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阐明了我国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国家方案》的颁布实施,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进一步促进中国应对气侯变化工作,也对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新的贡献。

高度重视 积极行动


  《国家方案》并非心血来潮之作,而是经过了相当长的酝酿和起草。
  早在2003年10月新一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成立之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酝酿《国家方案》的编制。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规定以及中国国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与几十名专家,历时两年,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在《国家方案》出台之前,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已于2006年底公布了与之相配的研究成果―《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根据该报告的预测,中国未来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灾害天气气候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自然灾害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事实上,气候变化问题早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环境的政策措施。
  2007年10月,“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
  2008年10月,我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
  2009年11月,我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2013年11月,我国发布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规划―《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15年6月,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提出了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目标。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已经超过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上限目标。与此同时,在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大国担当 推进合作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我国不仅在本国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在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新气候协议的达成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批缔约方之一,也是联合国最主要的气候变化科研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发起国之一。
  我国还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以大国外交和多边合作方式推動了《巴黎协定》的达成,并积极引导和推进《巴黎协定》的后续谈判进程。
  由于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威胁,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切实利益,因此,在气候治理问题上,我国积极推进“南南合作”,向广大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发挥了领头作用,扮演着建设性的关键角色,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方案”。
  (黄明昊)
  【责任编辑】赵 菲
其他文献
答:要画出动态的人,简便的方法就是把人的身体分为两部分理解来画,人就会动起来。除了观察身边的人物活动外,还应到一些公共场所观看。如:运动场上的奔跑、跳跃,赶火车的人,大街上张罗生意的摊贩,更是生动有趣。只要认真去琢磨,便会发现“人”不仅有高矮胖瘦的区别,还有年龄、性别、服饰上的不同。  告诉幼儿从头发发式、职业穿戴上的不同,去画出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人物特征。戴眼镜、缀耳环、长胡子、有皱纹,职业
大海  匡谨一(5岁)    这是一幅色纸刮画作品。一轮红日正从地平线上升起,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新的一天开始了。红日碧水,鸟儿飞翔,鱼儿游荡,整个大海和天空欢跳起来,画面给人广阔、空旷、一望无际的感觉。地平线上朦胧的浅灰云渐渐淡远,时隐时现的点点帆影点缀其中,增添了天空的深邃和“海阔任鸟飞”之感,是一幅很有感染力的作品。不足的是鱼和海燕的形象过于概念,鱼尾都用交叉线完成,鱼都是平行的,鱼的花纹过于
彗星最明显的特征是拖着一条光亮的大“尾巴”,因而民间将其称为“扫帚星”。可是,最近天文学家报告说,他们在太阳系内发现了一个轨道与彗星类似但没有彗尾的天体,其独特性质可能会为揭开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奥秘提供线索。  彗星由什么构成?    天文观测表明,彗星也是太阳系家族的一类成员。它们主要由冰和其他冰冻物质组成,多形成于太阳系边缘的寒冷地带。当彗星沿着自己的运行轨道接近太阳时,构成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蒸
宝宝心声:我喜欢画画,因为画画能把我做过的事情全都画下来,把我快乐、生气、苦恼的心情都表现出来。当我快乐时,我会用很鲜艳明亮的颜色,当我伤心时,我会用深暗的颜色。每当我画完画,不愉快的事总会逃得无影无踪。  家长感言:宝宝自2岁多开始提笔就喜欢乱涂乱画,每次一不留神就拿着圆珠笔、水笔在墙上涂抹,怎么夺都夺不下来。看着孩子那么喜欢,我就给他买了彩笔和大大的铅画纸,给他摊在地上,贴在墙上,让他尽情地玩
在很多人眼里现代派绘画看不懂,感觉就是“乱画”。其实并非这样,它是有理论基础的。被认为是现代派理论柱石的著名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一书中给艺术定义道“存在意味的形式”,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对某种感情的亲身感悟。
小朋友,你知道吗?迪比费是法国一位有名的画家,他的作品风格一直都很现实,绘画技巧非常丰富。可是在1963年的一天,他在打电话时,他边和朋友说边用红色圆珠笔有意无意地在一张纸上随便胡乱涂写。他没有思考,就创作出了半自动完成的小型作品。接着,他把得到的一些图形剪下来放到一张黑纸上,发现它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组合关系,自动创作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到1980年,迪比费79岁,年岁已高,就只能创作一些小幅
妈妈想知道5岁的小草是否能表现故事情节,就编了个故事让小草来画。妈妈觉得这个是有一定难度的。可能是平时鼓励得多了,现在的小草也轻易不说“不会画”三个字,总是说“可以呀”。如果碰到确实难表现的物体他也有小“花招”应付。    画瓢虫(2005.1.25)    故事大意:瓢虫妈妈和小瓢虫出去玩。走着走着,小瓢虫走得很累了,于是妈妈背着他。不一会儿,突然下起了大雨。看见一只蘑菇,他们在蘑菇下面躲雨。雨
由于供移植的人类器官短缺,研究人员想出了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现在,研究人员提出了另一种设想并在进行试验,就是让动物长出人的器官,以供人移植。能够长出人的器官的理想动物首先是猪,其次是绵羊或牛。  敲除和替换基因    让猪长出可供人类移植的器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人的胚胎发育期的干细胞或人的诱导产生的多能干细胞移植到猪体内,才能由这样的细胞长出各种器官出来;二是要让猪体内特定的地方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广为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的变化,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独特含义,恰如《史记》所言:“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四季之中,“秋”是一个非常特别的
为什么沙漠有那么多沙子  沙漠在自然景观上表现为连绵的沙丘,大的沙漠又称“沙海”,形象地表达了沙漠是由浩瀚的沙子组成。沙漠中那么多的沙子是从哪儿来的?地球上的很多沙漠处在高大山脉的背后或者由山脉环绕的盆地之中。这些沙漠沙子的来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与附近或周围的高山密切相关。这些高大山脉的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山上的岩石极易破碎,产生巨量的岩石碎屑。如果该山脉的山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