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意象教学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ugjl01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最早见于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义。意象派认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念;二者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词语本身的意义莫大于此。诗歌“只不过是词语镶嵌的图案”。换句话说,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诗歌走到今天呈下坡趋势,不能不令人担忧。人们非但对自己的幼稚做法不为耻,反而对古诗采取冷漠的态度,说长道短,妄加评论。对于这点,又以当代青年教师表现最为突出。因此侧重古诗诗歌中的意象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意象教学法,就是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意象及它想要传达什么,最后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语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据此,我们提倡古诗教学中的意象教学法。
  一、生成动感画面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近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古诗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露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犹如身临其镜。不妨来看《春江花月夜》这首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朝诗人张若虚所写的《春江花月夜》,诗中处处有景,句句都有意象。景中有象,象中有兴,情义盎然,如诗如画,生动地表现出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索。教学时,教师应声明:写景诗当然需要形象鲜明,突出景色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人。而学生也只有在准确把握意象的基础上,才可以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真谛。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看画,看那些一系列越过的动态画面。一个人善于或不善于读诗,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他能否将凝固不动的文字,迅速转换成活跃飞动的图画。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其智力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好动不好静。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年龄特征,授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必要的。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古诗里绝不能没有画面,否则失去了依凭,组织成的静态画面,是很难把激动的感受、深微的意绪表现出来的。诗歌画面之所以一般呈现动态,是要发挥“语景”之所长而掩其所短,也就是把一幅幅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远近,俯仰,动静结合,有力地推动这些画面加速运动, “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外。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所在也。”(《艺概》刘熙载引论)
  二、品味诗歌语言
  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两层性。“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即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则超越了客观实在的“象”的局限,而且有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假于“象”,假“象”而见“意”。表象只是手段,表意只是目的。所谓“诗贵意”(李东阳《蘼堂诗话》)。“象”要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而“意”则要不尽,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
  历来诗人总是以月引发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但是又另有含义。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但是我们细细品读,原来月亮也是诗人眼中美好事物的象征。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佣说诗》)托物言志,含蓄蕴籍,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审美特征。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诗词。“言有尽而意不穷者,天下至言也。”(苏轼语)诗人们对“月”这个熟悉的意象,总是将深意埋藏在“象”之下的,于是这个“象”便不仅仅只是月之景象了,而且是各种复杂情感的抒发和沉淀。
其他文献
“碎石、寻玉、造匣、拟题”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读后感写作“八字诀”,颇受学生好评。下面以《为学》读后感写作为例,谈谈该“八字诀”的用法。  一、碎石,即对阅读的材料进行认真思考、细致分析  读后感,是对阅读原文后的感想。“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缺乏对原文的认真分析、研究,“感”就失去了依托和出发点,文章就很难写下去。若东拼西凑,强缀成文,也难免因缺乏真情实感而为败笔。所以要想成功地写好读后
期刊
一、学案的编写原则  首先,在学案编写中转变了以前的教学思想,学案的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次,学案的设计不一定所有学科都一样,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也存在着差异,所以每节课学案的设计
期刊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意识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原动力。21世纪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  当前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话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高度重
期刊
雨露轻轻,润物无声;树影婆娑,播撒浓荫。您的心灵像雨后的天空一样高洁;您的真情如雪后的冬阳一样温暖!感谢恩师!  ——摘自一学生给常老师的临别赠言  谦谦的笑容,文雅的举止,极具亲和力,她——就是黑龙江省桦南林业局第四中学初中语文教师常宝荣。虽然她只是个普通的林区教师,但在学生们的心里,她不仅是个富有温暖爱心的母亲,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她更是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1992年,刚刚走出校门的常老师申
期刊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一、教师主导,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动力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学生单纯、自尊心强,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差生,总担心自己问得太简单或是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21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  一
期刊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所在。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的环境也是育人的因素之一,学校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学校外在设施的具体体现,精神环境是一所学校人文精神得以体现的一个方面,代表一所学校的核心的竞争力。学校注重精神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是对师生的尊重、信任和关怀。  物质环境,学校的一切设施无形之中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可以从多方面熏陶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学校的墙壁都
期刊
一、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前提应该是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充分预习、自我初步消化的基础上,又带着新的问题进入课堂的。这种有目的的预习一旦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就会引发他们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自我探究的意识。这就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在课堂上进行下一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往往能够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在拓展学
期刊
《清兵卫与葫芦》是个很伤感的故事,单纯快乐的孩子一点执着的爱好,被人们按世俗的眼光强力制止了。作者用什么方法使一篇短小故事深刻展示了——“人性”被扼杀,这个沉重的话题呢?我以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摇摆手法的运用。  小说一开始就看似无意的诉说了有个叫“清兵卫”孩子的爱好转变。乍一看上去仿佛叙述的重点在他的新爱好——绘画上,但“自从发生这件事情以后”这句话,却成功地把小说“镜头”定格在接下来将要讲述的故
期刊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辛苦教学有一个满意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要落实教学目标,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个目标呢?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步骤,并和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首先是培养“听”和“说”的能力。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与他人交往上,“听”和“说”都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有些学生常常答非所问,或在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