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8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带,也面临学生情况复杂,难于管理等教育问题。学生家长工作流动性大,又考虑孩子的前途问题,总是出现:孩子上到初二、初三后转学或是回老家的情况,对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相当不利。经学校商议决定:把这些孩子放到同一个班级,一些情况较稳定的学生插班放到其他班级。
  实践的第一年,我刚刚走进这所学校,作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在德育处辅助做一些日常管理工作。看着这样一个二十来人的班集体,我认真地观察并深深地思考着。利用平时的常规管理时间,我尝试接近他们,走进班级,关注他们的成长,我发现:孩子们的习惯很不好,有时对学校和班级的制度熟视无睹;学习习惯也不好,作业只能交上少少的几本,成绩也差得可怜;在各项班集体活动中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有些散乱,缺乏集体荣誉感。这些与其他班级的差异,有着独特的原因,让我更愿意去关注这个特殊的集体。
  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我更关注从孩子的行为上所反映出来的背后的东西,我开始与他们的班主任交流孩子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从孩子的性格特点上观察分析。但是还没等我理出头绪,在升初二时,很多孩子回老家或转学了,这个班由于人数太少被解散了,剩下的学生被分到了其他班级,据了解,情况也不容乐观。
  第二年,正当我还对此无一定论的时候,接到了学校的工作安排,让我接任新一届农民工子女班级的班主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刚刚起步,加之学生入学成绩的不理想,我一头雾水。分班后报到的第一天,有的孩子就带着质疑来了,“老师,咱们班是最差的吗?”“别人都看不起我们,说我们一群老外地,因为我们很差,所以才被分到这个班!老师,是吗?”我迷茫,也伤心,但是“差”已成事实,我只有迎难而上去改变它,我硬着头皮给全班同学做工作:“如果不希望自己今后真的是最差,就要拿出自己的真正实力让别人看!如果我们能够取得第一,那没人会在乎我们曾经的名次!……”同时,在我心中一种力量由弱渐强:我一定要改变外界对农民工子女班级的看法!
  人的精力必定有限,我是新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作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工作也都算是摸着石头过河,然而,教师,这个称号对于我来说就是责任的代称,我不能让学生作为教育的实验品,我一定要成功!我坚信: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也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对很多资料的学习,对身边教师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我开始了自己的教育。
  1、占领心灵高地
  我相信:思考能提高做事效率,反思能让我少走弯路。最终,我认定:走进学生和家长的心里,从心里开始做教育,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假期时间,我开始了详细的家访工作。走进这样一个个陌生的环境,我不由得感叹:在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太不容易了!一个租来的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大床、小床,大桌、小桌,锅碗瓢盆一堆,在屋里很难找个落脚的地方,有的家里甚至就一张床、一张桌,十几岁的孩子还要和父母睡在一起,孩子根本没有写作业的地方,有的孩子还要带着弟弟妹妹……
  为了欢迎我的到来,有的家长还特意买了饮料和水果,让我很是感动。当然,这样的环境我也是头一回接触,作为一个北京人,我有些愕然。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坚信:他们有相当强的可塑性,一定会成就最好的自己!
  我利用一切机会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深入了解,生活背景、成长历程、理想追求等等,多与家长沟通,勤与学生交流,这样使得学生逐渐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情意,也使家长感受老师坚定的信念和对待学生的真诚。在北京的求学过程中,他们往往处于被忽视、被冷落的边缘,这样的关心和重视让他们受宠若惊,我很快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也走进了孩子的心里。
  2、感受成功初体验
  在教育中,我认定:好习惯决定好人生。虽然孩子们在习惯养成上已经过了最佳可塑时期,但是,任何事情都难不倒有志之士。我从入学开始就强化训练,站、坐、行走严要求,交往礼仪不可少,课堂、课间细管理,活动评比重过程,解决问题看实效,等等,当然更重要的是,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变化,我在班级中建立交流本,让学生每天都有机会抒发自己的情感,也便于我关注他们的状态和班级的情况。
  学生们被家长带着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能够切身体会自己成长的辛酸苦楚,更能感受家长生活的不易,如果能激发他们的斗志,我相信他们能够比本地的学生更有上进心。我逐渐发现:孩子们的情感很细腻,尤其非常关注别人的评价和看法,总怕被人看不起,而且总是留有大家都看不起自己班级的悲观情绪。我在班级里开展了一系列的激励评比活动,不管多忙都每天总结、评价,给每一名学生发言的机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孩子们的进步逐渐凸显出来,作业交的多了,主动找老师学习的人多了,积极为班级发展出谋献策的人多了。当然问题也会出现,可是有了家长作为坚强的后盾,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每次与家长做的交流表,都会被写得满满的再反馈回来,承载着一份信任,也带来了一些建议。
  有了心灵的沟通,我肩扛大旗走在前面,他们紧随其后,我用心给孩子们进行斗志激发,看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我知道,他们在等待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当第一次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后,我深情地对他们说:“虽然你们走进学校的时候是年级的倒数第一名,但是老师从来没有把你们当作倒数第一,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是最棒的!通过我们的一起努力,第一一定非我们莫属!”很多同学哭了,我也流泪了,这使我更加认为:教育能够做到心里,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
  3、做最好的自己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班主任,我对自己的学生也有着更高的期望,高期望的背后则是高标准、严要求,这样就也容易使得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渐远,并不利于班级的建设。经过深入思考,我决定:把“做最好的自己”作为全班学生的座右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把外界的压力转化成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把事情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定为自己的目标,把每次活动都作为展示最好自己的机会。
  当然,人生是在反复中进步的,经过一段时间,有的学生说:“什么都要做好,很累!”有的说:“什么才叫最好的自己呢?”有的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为什么别人能做的越来越好,我却没有变化呢?……我及时地关注,并对个别人和班集体予以积极引导,适时召开班会,为学生前进的路途扫清障碍。我认为: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是学生迷途的领路人,及时的关注和指导会让学生迷途知返,也会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也加强学生对班主任的信服。
  虽然这些孩子容易将自己孤立, 甚至因为被冷落、忽视而逐渐变得自私、孤僻,不易形成具有凝聚力的集体,但是通过“做最好的自己”,学生们顺理成章地就认为:做最好的自己就会成就最好的班级,同时,班级的成长就会促进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因此,在我们的班级中,同学们都在努力地为班级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欣慰并感动着。
  在全体学生的努力下,我们的集体健康乐观、积极向上,我们的孩子努力拼搏、自强不息,深受任课教师喜欢,也深深地被其他班级羡慕,正如我所愿,在各项活动中,我们都是平行班的第一名,甚至在全校的平行班中,我们大多数评比都是第一名,这更加坚定了大家的信念!孩子们自信的笑容,展示着最好自己的成就感。
  经过一年时间,很多孩子不再把一次比一次要做得更好作为一种困难,而是一种信念:自己还可以更好!一年过得很快,很多孩子要回老家了,集体被解散了,剩下的孩子分到了其他班级。怀着一些不舍,我开始接了新的班集体,带两个班的数学课,同时也担任农民工子女班级的课程,我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依然用班主任一样的期待、真诚、热情对待他们,他们的坚忍执著、自强不息、勇于实践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把这些精神也带入到对本地生的教育中,去感染他们的性情、去激发他们的斗志,并且在两个班级之间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竞争,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我也在与他们一起成长的同时在逐渐学习、逐步改进,在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应该作为一种信念,一种教育的共同目标,改变强制性的教育管理,激发出积极主动要求上进的原动力!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应该引起大家重视。作为教育者,我应该积极探索、用心学习、逐渐反思、不断总结,在教育过程中,我会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积极自我成长,让我的教育梦想在由理想变为人生追求的同时,也让那些身肩重担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们的理想变为现实,让他们能够像本地的孩子一样,被更多人呵护,让他们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是不分国界地域、不分背景地位的,只要我们用心关注,耐心呵护,就会发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都是最好的自己,他们的明天也会像阳光一样灿烂辉煌!
其他文献
不只是6个人,中国目前已经有不少70年代出生的亿万富豪。他们大多出身平民、有知识有创意,他们在很短时间便实现了财富的积累。美国《财富》杂志的编辑说:“这些搅乱世界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多,尤其在中国。”  “是这些年轻人搅乱这个世界。”美国《财富》杂志的国际版编辑Robert Friedman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所说的年轻人并不是嚼着口香糖,迷恋Hip-POP的街头小子,而是一些青涩未褪,却掌管上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