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里气魄非凡,在上千年前就看到了天下一家,地球会成为一个村的未来,喊出了天下同里的真理。
说起江南六府古镇,人们大都想到苏锡常,杭嘉湖。说起江南六古镇,人们自然想起江苏的周庄、甪直、同里,浙江的西塘、乌镇、南浔。“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是典型画卷。画卷可以是一幅画,一览无余,也可以是一本书,页页无尽。
古镇有的始于周朝,历史最短的也始于宋朝。古镇的错落在刻画不同朝代的年轮,拷贝世道的盛衰。在宋朝时达到鼎盛的古镇,被元朝毁灭了多少?为何现在留下的大都是明清和民国的建筑?现在的修复是为传承历史和文化,还是仅为旅游产业?在古镇的斑斑痕痕、红红绿绿中,游客各有领悟。那张扬的大红灯笼,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和秦淮河的灯笼是否同义?
其实,江南古镇的特色应归纳为:小桥、流水、人家、人才。每个古镇在其经历的朝代都有人才产生。人才修建了古镇,传播了古镇,添色了古镇,历史了古镇。也就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江南在新一轮的人才竞争中推出许多引才政策,可能同古镇的传承有关。但是,外来的和尚要念好经,也是需要环境的。在中国已从农业社会变为三元社会的今天,仍用农业社会的意识和制度去管理人才和高科技,无论谁去做,最后都是失败。让刘姥姥管理大观园,情形可想而知。人类一直最稀缺的就是人才,虽然人口还在激增。人才比能源和黄金都稀缺,比食物和住房都重要,所有不利于人才的障碍都应搬走。有水有桥可连邻里,有人有才可联世界。
古镇虽小,确含天下。南浔的私人藏书馆试图包含天下图书。周庄的民间收藏馆力图尽收石器时代起的民间器藏。甪直的澄湖出土文物馆可以看到5500年前的原始村落模型,甪直的“忠厚传家教,读书礼仪长”的价值取向不仅今天有意义,还有普世意义。同里更是气魄非凡,在上千年前就看到了天下一家,地球会成为一个村的未来,喊出了天下同里的真理。可不是,白人、黑人和黄人的区别只不过祖先是白猿、黑猿和黄猿,归根到底都是猿。
这些在宋代鼎盛的古镇,没有元朝的摧毁会如何?在欣赏古镇美景和文化的同时有多少人想到了宋皇朝为何无力保护自己的古镇。人们在怀念宋朝时,又有谁看到了它毁掉自己繁荣和辉煌的体制和制度?在欣赏传统中有谁看到了皇权的张力和历代的贪腐和欺诈?就像“文革”中的“红色”吸引有人想走回“文革”。其实,“文革”也不是新东西,就是“皇权+宗教”。无论在苏联,在中国,它都是如此,是人类的最黑暗一夜。
宋朝及其前朝代留存下来的古址,大都是规模较小的,例如古镇。那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之类早已烟消云散了。这对农业社会遗留给人们头脑中的“做大做强”是一种讽刺。现代社会是反垄断的,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反垄断不够,如果每个细分行业至少有十家公司,而不是三家,那美国的情况会好得多。巨无霸公司或者将政府拖死,或者同政府一起死亡。还没觉醒的老板和官员,多琢磨琢磨吧。
天下同里,天下是一村邻里;天下同里,天下是一个道理。我们的祖先对全球化和普世价值观是远瞩的,是透彻的。有几代不肖子孙不明白此理,是没办法的事,但也不妨大局。 不能忘记的是,我们要有能力和力量去维护同里。被人灭了,同里也没份了。
有人说水乡古镇去了一个其它就不用去了。我感到它们形相似的地方一旦有些不同,神彩就完全各异了。
我还没去过的乌镇和西塘,据说它们没有周庄的繁华,没有南浔的富甲,没有同里的气魄,没有甪直的精致,但有平民的朴素简单和自然清新,那是我更向往的。
说起江南六府古镇,人们大都想到苏锡常,杭嘉湖。说起江南六古镇,人们自然想起江苏的周庄、甪直、同里,浙江的西塘、乌镇、南浔。“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是典型画卷。画卷可以是一幅画,一览无余,也可以是一本书,页页无尽。
古镇有的始于周朝,历史最短的也始于宋朝。古镇的错落在刻画不同朝代的年轮,拷贝世道的盛衰。在宋朝时达到鼎盛的古镇,被元朝毁灭了多少?为何现在留下的大都是明清和民国的建筑?现在的修复是为传承历史和文化,还是仅为旅游产业?在古镇的斑斑痕痕、红红绿绿中,游客各有领悟。那张扬的大红灯笼,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和秦淮河的灯笼是否同义?
其实,江南古镇的特色应归纳为:小桥、流水、人家、人才。每个古镇在其经历的朝代都有人才产生。人才修建了古镇,传播了古镇,添色了古镇,历史了古镇。也就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江南在新一轮的人才竞争中推出许多引才政策,可能同古镇的传承有关。但是,外来的和尚要念好经,也是需要环境的。在中国已从农业社会变为三元社会的今天,仍用农业社会的意识和制度去管理人才和高科技,无论谁去做,最后都是失败。让刘姥姥管理大观园,情形可想而知。人类一直最稀缺的就是人才,虽然人口还在激增。人才比能源和黄金都稀缺,比食物和住房都重要,所有不利于人才的障碍都应搬走。有水有桥可连邻里,有人有才可联世界。
古镇虽小,确含天下。南浔的私人藏书馆试图包含天下图书。周庄的民间收藏馆力图尽收石器时代起的民间器藏。甪直的澄湖出土文物馆可以看到5500年前的原始村落模型,甪直的“忠厚传家教,读书礼仪长”的价值取向不仅今天有意义,还有普世意义。同里更是气魄非凡,在上千年前就看到了天下一家,地球会成为一个村的未来,喊出了天下同里的真理。可不是,白人、黑人和黄人的区别只不过祖先是白猿、黑猿和黄猿,归根到底都是猿。
这些在宋代鼎盛的古镇,没有元朝的摧毁会如何?在欣赏古镇美景和文化的同时有多少人想到了宋皇朝为何无力保护自己的古镇。人们在怀念宋朝时,又有谁看到了它毁掉自己繁荣和辉煌的体制和制度?在欣赏传统中有谁看到了皇权的张力和历代的贪腐和欺诈?就像“文革”中的“红色”吸引有人想走回“文革”。其实,“文革”也不是新东西,就是“皇权+宗教”。无论在苏联,在中国,它都是如此,是人类的最黑暗一夜。
宋朝及其前朝代留存下来的古址,大都是规模较小的,例如古镇。那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之类早已烟消云散了。这对农业社会遗留给人们头脑中的“做大做强”是一种讽刺。现代社会是反垄断的,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反垄断不够,如果每个细分行业至少有十家公司,而不是三家,那美国的情况会好得多。巨无霸公司或者将政府拖死,或者同政府一起死亡。还没觉醒的老板和官员,多琢磨琢磨吧。
天下同里,天下是一村邻里;天下同里,天下是一个道理。我们的祖先对全球化和普世价值观是远瞩的,是透彻的。有几代不肖子孙不明白此理,是没办法的事,但也不妨大局。 不能忘记的是,我们要有能力和力量去维护同里。被人灭了,同里也没份了。
有人说水乡古镇去了一个其它就不用去了。我感到它们形相似的地方一旦有些不同,神彩就完全各异了。
我还没去过的乌镇和西塘,据说它们没有周庄的繁华,没有南浔的富甲,没有同里的气魄,没有甪直的精致,但有平民的朴素简单和自然清新,那是我更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