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对X线照射前列腺癌细胞系放射增敏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_mark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体外观察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Panobinostat对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PC-3的X线放射增敏效应,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四甲基偶氮哇监染色法确定Panobinostat对两种细胞的20%药物抑制浓度(IC20),并将其用于3种实验研究中.用6 MV X线单次照射2、4、6、8Gy用于放射增敏实验,单次2 Gy用于蛋白印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法实验.用成克隆分析法进行放射增敏实验,求出用多靶单击模型拟合后的放射增敏比.用蛋白印记法检测两组照射前后γH2AX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照射前后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LNCaP、PC-3细胞的IC20分别为2.5、10.0μmol/L.IC20的Panobinostat扣除毒性效应后的放射增敏比LNCaP细胞为1.37(D0值比)或1.11(Dq值比),PC-3细胞为1.78(D0值比)或1.17(D0值比).两种细胞单纯照射后γH2AX表达水平逐渐减少,72 h时明显下降;IC20的Panobinostat处理24 h后即有少量γH2AX表达,联合照射后表达水平较单纯照射相应时间点高,且无明显减少趋势.单纯2 Gy照射后6~12 h细胞有明显的G2+M期阻滞,IC20的Panobinostat处理24 h后即有明显G2+M期阻滞,联合照射后细胞周期分布改变不明显.结论 Panobinostat对前列腺细胞系LNCaP、PC-3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其作用可能与Panobinostat增加DNA双链断裂和抑制修复、改变细胞周期分布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计划模板在调强放疗计划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飞利浦Pinnacle3(R)治疗计划系统平台上,以脚本记录方法 记录调强计划设计过程并保存为计划模板(模板方式).选择1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别设计个体化调强计划(个体化方式)和模板方式对比两种计划所需时间、靶区适形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以及全肺接受>30、20Gy照射体积V30、V20和心脏V30.结果 模板方式和个体化方式的计划设计时
头颈部鳞癌(squamous cell cancer of the head and neck,SCCHN)每年全球新发生病例约50万,其中2/3为Ⅲ、Ⅳ期.目前国内尚缺少全国范围SCCHN发病率资料,据天津市1981-2002年统计,男、女发病率分别为8.17/10万和4.6/10万,占所有癌症比例的5.1%和2.7%.局部晚期病变通常指美国癌症研究联合会分期Ⅲ~ⅣB期病变,包括了多种T、N期组
患者女,32岁.2001年7月发现左腮腺肿大,CT显示左腮腺浅叶及深叶软组织肿物3 cm×2 cm×3 cm大小,行肿物切除术,病理为腺样囊腺癌.术后1个月发现左肺及肝右叶转移,左肺上叶2个病灶,直径分别为1. 0、0.5 cm,左肺下叶1灶,大小3 cm×2 cm×4 cm,肝右后叶病灶直径2 cm.行表阿霉素+环磷酰胺+顺铂3个周期、紫杉醇+顺铂3个周期化疗,评效无变化。
胸腹部肿瘤由于受患者自身解剖特点(体重、腹式呼吸、皮下脂肪厚度和皮肤牵拉等因素)影响,放疗过程中摆位重复性较差[1].本研究对176例胸腹部肿瘤患者放疗中应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目的 比较两种调强放疗(IMRT)方法 (对骨髓进行单独限最的BMS-IMRT,未对骨髓进行单独限量的IMRT)在宫颁癌靶体积剂量覆盖及危及器官保护方面的差异,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后盆腔外照射骨髓保护的合理方法 .方法 对1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模拟CT增强扫描,在计划系统内勾画临床靶体积(CTV),CTV均匀外扩1.0 cm生成计划靶体积(PTV),同时勾画小肠、直肠、膀胱、骨髓.进而设计出B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