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禁锢大学融入社会的无形“围墙”更重要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j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现代高校,关键不在有没有形式上的围墙,而更应关注大学的办学者在意识或心理上与社会有没有隔膜,有没有真正意识到大学融入社会的重要意义。破除心中的围墙,比破除实体的围墙更重要、更有意义。
  【关键词】街区制 高校 围墙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据媒体报道,为推行街区制,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校要拆围墙了。对于习惯了大学有围墙的中国而言,“高校拆掉围墙”的报道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围绕高校应不应该有围墙的争议,实际上关涉到高校与社会关系的深层次问题。
  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的重要使命
  曾几何时,中国的高校也曾有拆掉围墙、融入社会的冲动。1985年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参照欧美高校的改革做法,中国的不少高校也活跃了一阵,校园周边多附着有商业、企业和大学生自办的公司。一些高校为弱化学校围墙的单一功能,用出租房屋、支持大学生在校创办公司、兴办校办企业等形式,使高校与社会的距离被拉得很近。而在约十年后,在相关行政命令的管束下,全国的高校又逐渐清除了“非教育”的色彩,使高校的围墙还原为隔离高校和社会的屏障。这种改革的摇摆,反映了中国的高校或高校管理者未能真正认识到何为高校的本质与功能。
  按照常理人们总认为,大学是典型的教育组织和机构,必然要有自己的独立性、隐秘性和安全性,也正因为如此,高校会与社会疏离,并被诟病为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可以认为,在高等学校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特点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因为如果没有经过“闭户自精”的基础阶段,高校的专业化优势无法积淀而成。其注重思维、注重形而上探索的特点,能使之在最初的基础阶段,为宗教、哲学、科学、艺术、技术、文学、历史等的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而当其在人才培养、知识生产、科学研究方面远远超越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激活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时,高校就应该走出象牙塔,通过自身的觉悟,在逐步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找到更加巨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科技、军事、文化、艺术、商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需求,高校的教育功能也有了重要拓展。走出“象牙塔”,通过为社会服务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是国内外高校改革体现出来的共同趋势。在国际高等教育及其管理的一般模式中,各类学校,特别是公立高校,是理所当然的公益资产,应该尽可能地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人为地将其与社会隔离,或心安理得地“关门”办学。在中国以公立大学为主体的高校发展体系中,公立高校应是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主力和表率。然而从某个角度看,我国公立高校的实体围墙更高、更坚固,意识上的“围墙”也更难拆除。
  关键不在有没有形式上的围墙,更在于大学办学者在意识或心理上与社会有没有隔膜
  高校不设围墙,不是外国大学的发明,没有围墙的大学也未必都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在中国,也曾有一些高校始终都没有围墙,其中以湖南大学最有代表性,其一直与真实的社会紧密接触,行人车辆穿梭其中并未有异样的感觉。这说明,在中国建立没有围墙的大学是有先例和可能的,但物质上或形式上的围墙并不能说明高校就一定因此与社会隔绝。
  其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治理或文化环境中,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管理模式,选择设立围墙或拆除围墙,切不可一概而论。即便在欧美日韩等国,高校的良莠并不以有无围墙为特征,而更多地是优化其管理制度、激励政策和学校文化。在日本获诺奖最多的京都大学就有围墙,但其社会化、国际化水平很高,围墙并没有影响其融入社会或为社会服务。欧美的高校有不少没有明显的围墙,但校区的范围和功能都比较明显,一般社会上的人可以自由进入其中,感受到的仍是比较典型的高校氛围。
  由此可见,作为现代高校,关键不在有没有形式上的围墙,而更应关注大学的办学者在意识或心理上与社会有没有隔膜,有没有真正意识到大学融入社会的重要意义,有没有体会到高校服务社会的巨大作用和价值。如果一所高校在自身观念尚未转变、管理模式尚未改善、全体师生尚未做好心理准备之时,在治理能力还相当低下、法律规范粗犷无力的背景下,就匆匆拆掉学校的围墙,很可能难以应付各种问题和挑战。因为学校设置围墙不仅有象征作用,更有许多大家习以为常的实际管理功用。在传统的、依赖围墙的运营管理模式未找到更好的替代模式之前,拆除围墙是有很大风险的。
  拆掉围墙不应草率地“一刀切”或“标准化”,而应依据具体地区、具体学校自身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和选择
  高校拆掉围墙、融入社会,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而在许多教育和学校改革的探索中,社会环境状况都会产生更为重要和深层的影响。因此,高校拆掉围墙,需要周密的改革设计,需要社会保障和文化建设与之配合,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纵观中外没有围墙大学的管理,其共同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管理权适当下放。就像一个大家庭被分成了各个小家,原有的学校管理更加宏观和原则性,给院系及高校附属机构更多的自主性和发展空间。这样做,有几大好处:一是可使学校的管理风险、安全隐患等被较好地分散和减弱;二是能够使高校的二三级组织,包括院系、研究所和大量附属机构强化自己的管理,担负应负的责任,并形成校内的良性与合理竞争;三是使社会的融入与支持、各种安全职能部门的保护更加直接和便捷;四是使学校的许多功能区,如书店、餐厅、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实验室、公司、鉴定与认证机构、考试机构、出版机构、学习与就业咨询机构、生活服务机构等,都能更好、更直接地与社会接触,施展更强大的社会功能,并为自身的发展开拓更多资源和更大市场。
  当一所高校确定拆除或设置围墙时,应考虑的首要问题是:高校的管理和安全是靠围墙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围墙的功用还可以通过什么其他形式或途径实现?有了围墙,似乎划定了势力范围,可以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专心做好自己的事,并感觉安全;没有围墙,在融入开放社会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支持,并得到社会安全体系更多、更直接的关照。相关的利弊得失要靠具体地区、具体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和选择,而不应草率地“一刀切”或“标准化”。
  其实,对于社会和高校师生而言,实体围墙的去留并不是人们最关心的,人们更关注的是高校的发展能不能破除在思想、观念和制度上与社会隔绝的“围墙”。因为破除心中的围墙比破除实体的围墙更重要、更有意义。当前,在部分高校欲破除实体围墙的同时,中国的高校及其管理者最应该抓紧拆除的,恰恰是我们以往设置在观念、制度、评价等方面各种无形但却高大坚固的“围墙”,让进入校区和融入社会成为促进高校与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合力,使两方面的改革在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中都能不断深入和丰富。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参考文献】
  ①《高校围墙到底该不该拆?》,《北京青年报》,2016年7月28日。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
其他文献
[摘要]面对日益凸显的城市洪涝灾害,海绵城市建设势在必行。为此,我国要在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中采取不同的路径,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等方面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 路径 举措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海绵城市”的提出及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5年的56.1%,年均提高1.03个百分点。这种压
期刊
调查目的系统掌握公众对大局意识的整体看法和认知;深入探索在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下,增强大局意识的重要现实意义;全面考察当前公众的大局观和对国家发展全局性问题的认识和评价。  重要发现  ●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主权和安全的全局性事务,是公众最认同的大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公众认为当前最重要的大局。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尤其需要进一步增
期刊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全椒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全省农村生活垃圾三年治理行动计划,发扬“三年当作一年干”的精神,在学习、考察、深入调研基础上,创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率先探索实行PPP合作方式,引入社会资本,与中标企业劲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于2015年,实现了县域垃圾治理一体化管理,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初步建立起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全椒县的实践和探索,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为全面建
期刊
[摘要]在“中国精神”及“中华美学精神”已成为文艺界热门话题的今天,回头梳理往昔有关“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考路径,想必会增添一种历史感。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由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而在庄子那里,中国艺术精神才有了最纯粹而又凝练的表达。  [关键词]中国艺术精神 庄子 道家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现代美学及艺术理论发展史上,明确标举“中国艺术
期刊
【摘要】生态和谐作为人重要的生存形式,既体现了人的本质,也体现了人的生存基点。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马克思生态观一方面起到了对人们所必须追寻的生态和谐的具体模样予以形象化勾勒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了对于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制度根源的极其重要的揭示及预警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 生态观 生态和谐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 A  作为21世纪的生态理性行动目标以及生态信仰文化价值观,生态
期刊
本次高峰论坛以“共建共治共享——探究美丽乡村建设共同体”为主题,对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础和前提,美丽乡村建设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向基层延伸、落实,对于实现国家善治,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主办: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中共湖北荊门市委  时间:2016年8
期刊
重要发现  各界普遍认同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通过反腐工作的开展,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提升、干群关系得到改善、群众利益得到了更好的维护。  公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坚强领导核心在反腐败斗争中的智慧胆识气魄、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是反腐败压倒性态势能够形成的关键因素。  反腐敗斗争压倒性态势的形成,带来社会风气更加清朗、改革发展阻力降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等系列深层次变化。  十八大以
期刊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世所罕见,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召开六中全会,掷地有声地发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再动员,提升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高度,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期刊
为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襄阳日报传媒集团、湖北保康县尧治河村民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尧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暨“尧帝杯”全国网络业余围棋大赛7月23-24日在尧治河村举行。本次高峰论坛以围棋之名,向文化致敬,并以此为主线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可行性路径,凝聚
期刊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三会一课”制度,根基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会怎么开、课怎么上,如何让这一优良传统符合时代特征、紧贴基层实际、破解落实难题,需要基层党支部的大胆探索,做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让这一制度在基层的根扎得更深更牢、焕发出长远的生命力。那么,基层有哪些好的做法可以借鉴?为此,人民论坛编辑部特组织了“落实‘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