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B(interlukin-1B, IL-1B )基因启动子区域-511C/T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receptor antagonist,RN)基因在慢性乙型肝炎及正常人群中的多态性,初步分析其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 方法对1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49名正常人 IL-1B 、 RN 基因进行PCR扩增,其中 IL-1B 基因用AvaⅠ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消化,然后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别对 IL-1B 、RN 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 结果 IL-1B 基因在正常人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511 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0和0.48,-511 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0和0.52.3 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型:0.26(65/249)和0.24(45/190);CT型:0.47(118/249)和0.49(94/190);TT型:0.27(66/249)和0.27(51/190).IL-1B 基因启动子-511位点CC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DNA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IL-1RN的5种不同组合等位基因,只发现1/1、1/2、2/2和1/4四种基因型,其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正常人中的分布为1/1型:0.88和0.81;1/2型:0.09和0.16;2/2型:0.01和0.01;1/4型:0.02和0.02.其中 IL-1RN*1等位基因频率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正常人分别为0.94和0.90,IL-1RN*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5和0.0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1RN 1/2基因型和IL-1RN*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与 IL-1B 、 RN 基因的多态性有关,其中IL-1RN*2等位基因可能有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作用,而 IL-1B 基因中的CC型可能对感染后乙肝病毒DNA的复制有抑制作用.
白细胞介素1B及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
【摘 要】
: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B(interlukin-1B, IL-1B )基因启动子区域-511C/T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receptor antagonist,RN)基因在慢性乙型肝炎及正常人群中的多态性,初步分析其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 方法对1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49名正常人 IL-1B 、 RN 基因进行PCR扩增,其中 IL-1B 基因用AvaⅠ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
【机 构】
:
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
【出 处】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发表日期】
:
2003年20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葡聚糖结合蛋白A(glucan binding protein-A, GbpA)的GBD融合蛋白免疫SD大鼠时,其所诱导的血清和唾液特异性免疫反应. 方法用纯化的变形链球菌GbpA的GBD融合蛋白皮下免疫SD大鼠,免疫后间隔一定的时间收集大鼠的血清及唾液,间接ELISA检测血清及唾液中特异性抗GBD抗体. 结果 GBD融合蛋白免疫大鼠,可引起血清中IgG及唾液中IgA的显著提高.
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增生的22例库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男性3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28.7岁,平均病程2年.22例临床均表现为典型的库欣综合征,均有血浆皮质醇和尿24h游离皮质醇(UFC)水平增高,血浆ACTH水平增高5例,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能抑制、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能抑制17例.12例行蝶鞍CT冠状扫描和矢状重建,7例正常,5例有异常
本文总结回顾1996~2002年收治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脑出血病人250例,其中发生应激性溃疡并出血72例,发生于2周后的上消化道出血16例.本文对其发生的预见性识别和护理总结如下,
目的探讨颌面部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对61例颌面部骨肉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学观察及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男女之比1.26∶ 1,平均年龄39.8岁,上颌骨占32.8%,下颌骨占57.4%.成骨细胞型占55.7%,成软骨细胞型占16.4%,成纤维细胞型占21.3%.各型骨肉瘤的共同组织学特点为恶性肿瘤细胞直接成骨.肿瘤复发率39.1%,肺转移率8.7%. 结论颌面部骨肉瘤最常见于
目的探讨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移植肠功能的检测方法.方法对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患者观察其饮食状况、消化道症状,定期予以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及营养指标的检测,并进行免疫抑制剂普乐可复( FK506)全血质量浓度测定, 以监测移植肠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至今健康生存 48个月余,并已参加工作.能自由进食,大便成形, 1~ 2次 /d,体重维持在 56~ 58 kg,血红蛋白 120 g/L以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