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身心”的畸形道德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zhu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理学,或日道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新儒家”。孔子始创、孟子继之、荀子等后人又发展之的儒学,主要讲仁,讲礼,讲义,讲忠孝忠恕,讲王道仁政,以及天、性、刑政、内圣外王、浩然之气等等。而到了程朱理学这里,着力探讨的,则是道呀、理呀、气呀、心性呀、诚敬呀,还有太极呀、格物致知呀、天理人欲呀、道心人心呀,诸如此类。比起老祖宗孔孟来,这些看上去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话题,似乎显得很有些“戛戛独造”的新意。不然,何以名“新”?子程子不是日过了,“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然而,鲁迅却在《老调子已经唱完》的讲演中说道:“宋朝的读书人讲道学,讲理学,尊孔子,千篇一律。虽然有几个革新的人们,如王安石等等,行过新法,但不得大家的赞同,失败了。从此大家又唱老调子,和社会没有关系的老调子,一直到宋朝的灭亡。”可见理学其实并不“新”,不过是一种“和社会没有关系”的陈腐“老旧的调子”而已。宋朝唱完了,元明清又继续唱八股、理学,做古文,看古书,和社会、百姓都不相干的老调子,走过去的旧路,直至灭亡。
  这一最没有变化的老调子,在鲁迅看来就像“一把软刀子”。中国人倘被人用钢刀来割,是要觉得痛的,而用软刀子,那可就真如明遗民作家贾凫西在鼓词里所写的,“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了。
  从宋朝一直唱到元明清的老调子,其要害一在于和社会、百姓均不相干,二是使人们不觉得其于中国怎样有害而不觉悟。和社会、百姓不相干,和什么人相干?自然是和统治者、权势者相关,是为了“侍奉主子”的。感觉不到怎样有害,正由于鲁迅在另一文里所说的“宋元明清之教养”起了作用。此教养之所以能形成,要归功于凶残酷虐的“压迫、杀戮”,以及软性的“麻醉”。
  宋朝的理学,对于读书人和民众,不能不说尽了愚弄麻痹之功能。“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在文人学士看来理学家是要拯救世道人心的,鲁迅则以为他们依然是“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宋儒道貌岸然,而窃取禅师的语录”;在学者教授眼里道学是广采博取、三教合流、融会贯通的,鲁迅则指为“无信从”、“无特操”。“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唯独在国内特多繁文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直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这些文字非常鲜明地表达了鲁迅对于宋代理学的情感态度。
  然而,理学这服儒家库房里似乎发挥过一点效力的精神麻醉剂,经学者教授一阐发便非同小可,又是伦理原则,又是道德实践,又是哲学思辨,又是终极真理,又是东亚文明,简直神乎其神、玄而又玄。
  理学所热衷的话题,自然大都源于儒家经典,譬如“知行”出自《论语》,“心性”见诸《孟子》,“天理人欲”出于《礼记》,“格物致知”来自《大学》,“已发未发”出于《中庸》,等等。而鲁迅视之为“老调子”,恐怕主要并非这个原因。
  一九二四年七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时,鲁迅曾谈到《红楼梦》的价值,说自从这部小说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鲁迅为何如此看重这一点呢?“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指的是什么呢?在此讲演中鲁迅还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不敢如实描写,多所讳饰,也就是鲁迅所说的中国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鲁迅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有诸多极为重要的发现,这可谓其中之一。问题还在于,这种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是如何形成的。不能不说,包括理学在内的儒家思想,是起了极大作用的。
  欧美学人在谈到宋代理学家的时候,往往称之为“道德思想家”或“道德哲学家”。中国学者也曾有人指出,宋代理学是不折不扣的“政治伦理道德哲学”。毫无疑问,理学又是上承先秦儒学而来。而主要体现着孔孟二圣的政治和道德诉求的儒家思想,道德色彩是极为强烈的。《论语》的核心概念,是“仁”、“礼”、“德”、“道”、“上下”和“君子小人”。其中最重要的,又是“仁”和“礼”。
  樊迟向先生请教何为“仁”,孔夫子回答他“爱人”两个字。这一来,博爱呀,人道主义呀,人本主义呀,以人为本呀,真是“猗欤休哉”!而孔子之所谓“仁”并不是无条件的,是有其内涵和具体指向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孔夫子的“仁”、“爱人”,是建立在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费孝通语)之上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费孝通认为这实际叫作“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岂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孝弟为仁之本”的主张,于是也就直截连接了孔子之所谓“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礼”。“礼”是绝对的社会结构之纲纪和铁律,是永恒不变的伦理道德圭臬。《礼记》所谓“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所指即如此;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旨也无非如此。“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儒家的“礼”,便是这样一种在政治、道德、社会、家庭各个领域中,必须绝对奉行遵从,不能逾越、不可触犯的行为准则。
  所以,“克己复礼”才是顶重要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亦即此意。费孝通以为这才是“差序格局里的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在这一与传统乡土社会相适应的伦理道德的规约中,“人”、“个人”自然是受到抑制束缚的,根本没有其发育生长所需要的土壤、阳光和空气。在儒家纲常名教的笼盖之下,人的个性、人格、自由和尊严的容身之处压根是不存在的。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才有“人的发现”,周作人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辟人荒”的口号;而鲁迅则更早便有“立人”的主张,以实现其使沙聚之邦、奴隶之邦转变为“人国”的愿景。   每当看到有人说孔子比柏拉图如何,又较苏格拉底怎样的时候,便不能不失笑。古希腊哲学家在讲“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的时候,咱的孔圣人、孟亚圣人絮聒不已的,不是“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决不可“非礼”的那一套吗?
  在中国,君临一切的是“礼”。为了“复礼”,“克己”是必须的。“礼”高于“人”、重于“人”。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不是“礼”为“人”服务,而是“人”要无条件地服膺“礼”,为“礼”作奉献、作牺牲。显然,此为“礼本”,而非“人本”。“礼本”亦即“理本”,王阳明说过,“夫礼也者,天理也。”从老儒家发展到新儒学,也就出现了戴震之所谓“后儒以理杀人”的现象,“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上以理责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可胜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弊害便是“仁义道德吃人”。而《祝福》里那位伪善而冷酷的鲁四老爷,在“吃”掉了祥林嫂的冷漠无情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他恰恰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庄子·田子方》里记载了一个故事,楚国的温伯雪子到齐国去,路过鲁国,见到了一再求见他的鲁国某君子,此人进退皆循规蹈矩,举止如龙似虎,劝谏他时像儿子,教导他时又如同父亲,由此温伯雪子发出了“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的慨叹。对此鲁迅十分赞许,以为大凡明乎礼义,就一定要陋乎知人心的。
  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的要害,是礼对人的压抑和遮蔽,于是乎见礼不见人。到了宋代理学那里,就更是无视血肉丰盈、具有七情六欲和丰富情感心理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人也就完全异化为一个道德符号。理学家士君子对人性更其严酷苛察,对人的认识见解益发狭隘、教条和迂腐。文学作品叙写和刻画人物,自然也就“不敢如实描写”,不能不“多所讳饰”;不敢违背礼教、礼法关于人、人情、人性的种种条条框框和清规戒律,不敢也不能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入挖掘,不敢也不能对人性作深度的观照、思考和探究,结果只能是“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对中国文人这种没有勇气正视人生和社会现象,万事闭眼睛的毛病,鲁迅早就甚为不满,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呼吁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
  二
  据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曾说过,“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现当代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家也颇有赞成此说者。或以为道学与康德,在将伦理提高为本体,以重建人的哲学这一点上是接近的;或认为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之辨,乃至孔子的“克己”、孟子的“取义”,与康德伦理学用理智克抑感性的基调是一致的。这种简单表面的比附,恐怕并不恰当。其他且勿论,理学与康德哲学之间的巨大语境差异,便是无法回避的。
  在康德那里,普遍、必然的“道德律令”的确立,并非基于人的自然本性。道德律令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原理,对于追求快乐的自然感性存在的人来说,是一种强制性的、无条件的、必须服从的“绝对命令”。但是切勿忘记,君临中国的是“礼”,而欧洲的君临者则是“神”。康德哲学出现在匍匐于神的脚下之人已经站立起来,个性主义得到了极大发展的文艺复兴之后,康德更是亲历了具有反社会、无政府的“自我中心”倾向,“把人的人格从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罗素语)的浪漫主义运动,又“全面吸收了启蒙运动文学形形色色的思想因素……出色地将启蒙运动的最大优点荟萃于自身”(文德尔班语)。而中国的人的发现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潮流,直至鼓吹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得以涌现。几千年来,“人”在中国像小草一样,被沉重地压在纲常名教的巨石之下,默默地生长,萎黄,几近干枯死了。鲁迅的结论是,“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假如离开中欧两种迥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来侈谈什么理学与康德哲学的异同,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还造成了另一个贻害久远的后果,即“中国从来不许忏悔”(鲁迅语)。因为在儒家学说,尤其是更其苛酷的理学思想里,对于人的道德评判从来都是极其简单、片面而僵硬的。异常丰富复杂的人,在理学家的眼睛里,只剩下了两类人:“好人”和“坏人”。好与坏是截然对立的两种道德标签。既然好人完全是好,当然好人就不可能做坏事、错事;坏人完全是坏,那么就注定了有人一旦做了坏事、错事,也便补过无及,或者根本不可能改过、补过。于是,自以为好人者便刻意打扮装饰自己,所做之事无论如何,都要拔高粉饰或涂抹掩盖,这就是社会上伪君子和浑身道学气味的人多的原因。做了坏事、错事的人,也就为天地所不容,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孔夫子的弟子子路,以为“君子死,冠不免”,于是“结缨而死”。鲁迅说他确是勇士,但却总觉得“有点迂”。“掉了一顶帽子,又有何妨呢,却看得这么郑重,实在是上了仲尼先生的当了。仲尼先生自己‘厄于陈蔡’,却并不饿死,真是滑得可观。”故此鲁迅认为,如果子路不信先生的胡说,披头散发地站起来,也许不至于死的吧。他发现了古圣先贤的破绽。据(《墨子·非儒》载,“孔某穷于陈蔡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亨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褫人衣以沽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日:‘何其与陈蔡反也?’’’孔夫子言行不一并不新鲜,身边弟子所见的自然是更为真实的先生。
  平常对弟子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说要“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孔夫子,厄于陈蔡时没饿死,可见在俨然道貌的圣人那里,神圣不可违犯的礼仪,也有管不住人欲的时候。这本不足怪,谋食关乎人的生存,并不一定就比谋道低贱。不吃饱饭,哪有力气去谋道呢?鲁迅就明确主张“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其实,孔子既不是不“谋食”,而且也不排斥谋求“富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是这样说过的。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对道貌岸然的理学家来说,其实也不过如此。别看他们那么严天理人欲之辨,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是另一副面孔。以理学大师朱熹为例,据祝允明《祝子罪知录》记载,朱氏“欲报汝愚援引之恩,则为其子崇宪执柯,娶刘珙之女,而奄有其身后巨万之财。又诱尼姑二人为宠妾,每之官,必与偕行。……冢妇不夫而孕,诸子盗牛而宰杀。……知南康则枉配数人而后改正,帅长沙则诏赦而断徒刑者甚多。提举浙东则多费朝廷赈济财米,尽与其徒而不与百姓”。理学家多伪,自不待言,正如李贽所说,“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列举明清三个信奉程朱理学的大人物,表达对假道学、伪君子的痛愤:孙承泽,明朝一位阔官,李闯破北京投降李闯;满洲入关,投降满洲。却著了许多理学书,摆出一副道貌岩岩的面孔。据全谢山说,清初排陆王的人,他还是头一个领袖哩。李光地,号称康熙朝“主持正学”的中坚人物,一双眼睛常常盯在两庑的几块冷猪肉上头,他的官却是出卖了一位老朋友陈梦雷换来的。他的老子死了,他却贪做官不肯奔丧,临死却有一位外妇生的儿子继承家产。方苞,“大理学家”兼“大文豪”。曾替戴南山的文集作过一篇序,戴犯了文字狱,他硬赖说那序是南山冒他名的。他与李恕谷号称生死之交,李死了,他在墓志铭里说恕谷因他的忠告背叛了颜习斋。他口口声声说安贫乐道,晚年却专以殖财为事,和乡人打官司争乌龙潭渔利。
  这些光鲜的大人物,难道真的就多么坏,多么伪善,多么口是心非、表里不一,人品多么丑陋不堪?人性弱点人人皆有,有些毛病本来也是可以理解、宽宥的;但满口道啊理呀的理学家,偏偏把自己整得尊严正经,一副道德楷范、万世师表的模样,于是便不能不成为笑柄。中国人对礼的忍从只是形式上的,少有俄国人那种对神、对横逆之来的“真正的忍从”,深掘下去,恐怕也还是虚伪。鲁迅这一看法,实在是洞察人心的卓见。
  悲天悯人的程颐说过:“无真儒,天下贸贸然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忧君忧民的朱熹也说过:“若无太极,便不翻了天地!”然而,理学家“得君行道”(朱熹语)的美梦最终破灭了,在南下牧马的蒙古铁蹄之下,南宋的江山社稷还是翻了天地。程朱这些真儒“收拾身心,向里作些功夫”(朱熹语)的良法美意,就是要把社会外在的强制性行为规范(礼法),变为自我内在的主动自觉的心理控制(道德),这实际上是一种“内圣”取向的“治心术”。程颐说得明白极了:“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才穷理,便尽性,便至命”;“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穷理则尽性,尽性则知天命矣”。天理即人性,也就是说儒家倡导的“三纲五常”完全源于人的本性,完全合乎人的本性。程朱理学的主张犹如鲁迅所说的细腰蜂的“麻痹术”:以神奇的毒针,螫向青虫的运动神经球,它即刻变成不死不活状态。人如果中了这思想的毒针,便会甘心永远服从作威、贡献玉食、情愿终生为奴了。
  鲁迅说得好:“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与此完全相反的理学说教,是一种蔑视真的人性、人情的“畸形道德”,只能使巧人、伶俐人增长些虚伪,又徒然教弱者和老实人多受些毫无益处的苦痛。
  而其最大的弊害则在于,教人们不要动,教人们半死半生地苟活,这才是对个体生命力和活力、对民族精神和创造性的压制与扼杀。
  二○四年一月二十六日于蜗牛庐,二月二十六日改定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变电技术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变电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故障问题将能通过跳闸控制、继电保护等技术进行有效处理.但由于故障处理技术并不成熟,在
目的 分析阴茎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评估各预测因素组合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94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资料,逐步筛选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
会议
为观察急性苯中毒对小鼠骨髓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用BALB/c小白鼠做了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苯中毒影响了多个系统的血细胞,变性、坏死的血细胞多为分化成熟中的细胞,而且,对粒系细胞影
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60多年了,当人们一次次追忆起那场中国最大的惨案时,定会追问那些制造血腥事件元凶们的下场和结局!松井石根:指挥南京大屠杀,放下屠刀仍存杀气松井石根,日
为切实防止新冠病毒通过冷链物流渠道传播,2020年8月26日,交通运输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冷链物流渠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就进一步加强冷链物流渠道新冠
期刊
分工越发达,带来的道德风险就越多。进入高度互联时代,道德风险也以网络效应的速度和规模在增加。谈到经济发展和道德的关系,就应该回到亚当·斯密。亚当·斯密认为经济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