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国企是“贵族血统”,则民企是“草莽英雄”。资源优势和天资禀赋造就了两者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经历了百年不遇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在2009年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快速复苏的代表,也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引擎。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国家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密不可分。国有资本在经济复苏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忽视的是众多的民营企业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中国经济贡献一份力量。
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相容相生,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现代化国有企业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也呈高速发展之势。国企和民企在整体战略设计、体制和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和管理体系等方面体现出越来越多相似性和趋同性。但不容否认的是,两者依然有诸多不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无意去比较哪个更科学、更合理,而是要探究彼此可以借鉴之道,以此造福中国经济,造福社会发展。
整体战略设计
今日的国企和民企面对竞争性特征越发突出的市场环境,为了更有效提升竞争力,纷纷整合优势资源,发挥战略协同性(采用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战略)。相同点之外,战略角度的差异也很明显。
行业领域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出现了太多争论。从现在看来,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两者都有最适合的领域。对国有资本而言,身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保证国家战略资源的安全和稳定是首要责任。同时作为大国责任和实力的最佳彰显载体,中国国企也开始在国内和全球范围内更多竞争性领域体现出强大实力。可以说,国企体现出公益性和竞争性的双重角色,并依靠其强大的竞争力在市场中拼搏前进。与国有资本不同,民间资本则几乎全部涉足竞争性领域。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民营企业将在更多竞争性领域发挥更大价值。
战略可持续性不同。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说,核心创始人的稳定性保证了其战略的可持续性和不受干扰。相对来说,国企核心领导班子的变化更容易影响其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只是战略持续性较弱的体现。不过,随着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该特征会不断变弱直至消失。
体制和企业文化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资本构成不同,造成其在产权体制和企业文化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未来融合趋势明显。
产权约束不同。产权制度是制约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相对而言,民营企业不容易受产权的束缚和影响,容易轻装上阵。应该说,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企的进一步做强。不过,近年来,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推进,进一步降低了体制性障碍,大大解决了产权制度这一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问题,使其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最大化地淡化了“政治色彩”。
企业文化不同。民营企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创业气质浓厚,骨子里普遍存在着经过野蛮生长后体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然而凡事都是双刃剑,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竞争性特征造成了“业务为王”过于浓烈的企业文化,往往忽略内部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管理性文化特征存在一定的不足。可喜的是,一些优秀的民企已经开始意识到此问题,并全力优化。相对而言,国企更强调和谐发展,更多是比较中庸温和的企业文化。但变化已经开始,在打造竞争性国企的战略影响下,国企企业文化也应更具备创业气质。
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如果说国企是“贵族血统”,则民企是“草莽英雄”。资源优势和天资禀赋造就了两者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在资本、政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同时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更强,因此其在垄断性行业和具有大格局特点的竞争性领域往往更加擅长。民企更多是依靠差异化竞争战略、依靠商业模式创新、依靠市场竞争力来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和长久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国企和民企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也呈现出趋同化发展。国企要更多崇尚市场导向,突出顾客价值,从服务竞争策略、规模竞争策略和政策竞争策略三方面获取更强竞争优势;民企也要更多地向逐步开放的垄断性领域渗透,获得资源和政策支持。
管理体系
国企和民企在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着较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企业领导力来源不同、组织架构设计理念不同、对流程和制度认识不同和人力资源核心理念存在差异。
企业领导力来源不同。国企更多依靠流程和制度发挥领导力,依靠健全的公司架构和治理机制发挥领导力。民企更多依靠创始人或者核心管理层的人格魅力发挥领导力,有着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更突出强人和狂人领导,人治特点突出。当然,这对于立志做大做强的优秀民企来说,是必须要改变的。现代企业内部运营体系才是根本之道,应遵循法治而非人治。
组织架构设计理念不同。国企更强调和谐的组织架构,强调国有资本下的相容相生,因此工会等部门是必然组成部分。民企更强调精简的组织结构,一切以控制成本、提高效用为中心,不过多考虑其他要素。
对流程和制度的认识不同。国有企业强调流程和制度的完善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也许正是由于过于强调规则、流程和制度,往往导致某些企业执行效率低下。民营企业在流程和制度上更多讲究实用主义,机制往往不是很健全,但是执行力并不低。某著名民营企业家曾提出“我只要结果,不要过程,不会用流程和制度去约束你”。从这一角度也可以看出,民企的着重点在于“流程和制度只是工具,关键是结果”。
人力资源核心理念不同。从整体来看,民营企业培训的系统性远不如国企,但在内部晋升和考核方面更加透明简约。民营企业相对“残酷”,内部淘汰率和竞争激烈程度都普遍大于国有企业。所以,民企更合适喜欢挑战和不太追求稳定的人,国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总体来说,国企人力资源整体理念还是趋向温和。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两种类型的企业,有所不同在所难免。遵循现代企业管理规律,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以己之长补己之短,相信未来两者在某些方面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些融合,必将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生相容,也必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腾飞。
经历了百年不遇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在2009年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快速复苏的代表,也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引擎。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国家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密不可分。国有资本在经济复苏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忽视的是众多的民营企业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中国经济贡献一份力量。
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相容相生,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现代化国有企业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也呈高速发展之势。国企和民企在整体战略设计、体制和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和管理体系等方面体现出越来越多相似性和趋同性。但不容否认的是,两者依然有诸多不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无意去比较哪个更科学、更合理,而是要探究彼此可以借鉴之道,以此造福中国经济,造福社会发展。
整体战略设计
今日的国企和民企面对竞争性特征越发突出的市场环境,为了更有效提升竞争力,纷纷整合优势资源,发挥战略协同性(采用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战略)。相同点之外,战略角度的差异也很明显。
行业领域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出现了太多争论。从现在看来,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两者都有最适合的领域。对国有资本而言,身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保证国家战略资源的安全和稳定是首要责任。同时作为大国责任和实力的最佳彰显载体,中国国企也开始在国内和全球范围内更多竞争性领域体现出强大实力。可以说,国企体现出公益性和竞争性的双重角色,并依靠其强大的竞争力在市场中拼搏前进。与国有资本不同,民间资本则几乎全部涉足竞争性领域。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民营企业将在更多竞争性领域发挥更大价值。
战略可持续性不同。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说,核心创始人的稳定性保证了其战略的可持续性和不受干扰。相对来说,国企核心领导班子的变化更容易影响其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只是战略持续性较弱的体现。不过,随着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该特征会不断变弱直至消失。
体制和企业文化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资本构成不同,造成其在产权体制和企业文化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未来融合趋势明显。
产权约束不同。产权制度是制约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相对而言,民营企业不容易受产权的束缚和影响,容易轻装上阵。应该说,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企的进一步做强。不过,近年来,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推进,进一步降低了体制性障碍,大大解决了产权制度这一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问题,使其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最大化地淡化了“政治色彩”。
企业文化不同。民营企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创业气质浓厚,骨子里普遍存在着经过野蛮生长后体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然而凡事都是双刃剑,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竞争性特征造成了“业务为王”过于浓烈的企业文化,往往忽略内部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管理性文化特征存在一定的不足。可喜的是,一些优秀的民企已经开始意识到此问题,并全力优化。相对而言,国企更强调和谐发展,更多是比较中庸温和的企业文化。但变化已经开始,在打造竞争性国企的战略影响下,国企企业文化也应更具备创业气质。
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如果说国企是“贵族血统”,则民企是“草莽英雄”。资源优势和天资禀赋造就了两者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在资本、政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同时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更强,因此其在垄断性行业和具有大格局特点的竞争性领域往往更加擅长。民企更多是依靠差异化竞争战略、依靠商业模式创新、依靠市场竞争力来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和长久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国企和民企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也呈现出趋同化发展。国企要更多崇尚市场导向,突出顾客价值,从服务竞争策略、规模竞争策略和政策竞争策略三方面获取更强竞争优势;民企也要更多地向逐步开放的垄断性领域渗透,获得资源和政策支持。
管理体系
国企和民企在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着较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企业领导力来源不同、组织架构设计理念不同、对流程和制度认识不同和人力资源核心理念存在差异。
企业领导力来源不同。国企更多依靠流程和制度发挥领导力,依靠健全的公司架构和治理机制发挥领导力。民企更多依靠创始人或者核心管理层的人格魅力发挥领导力,有着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更突出强人和狂人领导,人治特点突出。当然,这对于立志做大做强的优秀民企来说,是必须要改变的。现代企业内部运营体系才是根本之道,应遵循法治而非人治。
组织架构设计理念不同。国企更强调和谐的组织架构,强调国有资本下的相容相生,因此工会等部门是必然组成部分。民企更强调精简的组织结构,一切以控制成本、提高效用为中心,不过多考虑其他要素。
对流程和制度的认识不同。国有企业强调流程和制度的完善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也许正是由于过于强调规则、流程和制度,往往导致某些企业执行效率低下。民营企业在流程和制度上更多讲究实用主义,机制往往不是很健全,但是执行力并不低。某著名民营企业家曾提出“我只要结果,不要过程,不会用流程和制度去约束你”。从这一角度也可以看出,民企的着重点在于“流程和制度只是工具,关键是结果”。
人力资源核心理念不同。从整体来看,民营企业培训的系统性远不如国企,但在内部晋升和考核方面更加透明简约。民营企业相对“残酷”,内部淘汰率和竞争激烈程度都普遍大于国有企业。所以,民企更合适喜欢挑战和不太追求稳定的人,国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总体来说,国企人力资源整体理念还是趋向温和。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两种类型的企业,有所不同在所难免。遵循现代企业管理规律,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以己之长补己之短,相信未来两者在某些方面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些融合,必将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生相容,也必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