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的豪与怨——《从军行》与《夜上受降城闻笛》比较阅读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v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行军》与《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分别凸显了“初唐”与“中唐”的景物与时代特征.编者选录这两首诗,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初唐”与“中唐”的战争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体味唐代“边塞诗”在不同时期蕴含的不同情感.对两首诗中相同的意象进行比较阅读,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边塞诗”的情感内涵,体味“边塞诗”的豪与怨.
其他文献
教材中选编的经典论说类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严谨的构思、缜密的论证、精准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n目前,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存在一些普遍问题:立意不深、结构松散、逻辑性差、语言表达生硬、套路化现象严重等.经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学习,高中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具备深入学“文”、鉴“文”的条件.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为论说类文言文,无论是结构,还是语言,均为学生提供了可学、可用、可实践的议论文写作范式.
期刊
理解杨万里的爱国情感的前提是对其民生思想的关注.在他的诸多乡村题材诗作里,杨万里把自己的民生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边塞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边塞诗不仅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其爱国主义精神特性也感染了 一代代读者,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初中语文教材选取了不少边塞诗作品,通过边塞诗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专业的诗歌知识,还可以加强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彰显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使命.
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程的有益补充,“2017年版课标”要求教师在实施校本选修课程时,“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变革教学方式,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实践中,校本选修课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准确的定位:或复制大学选修课的教学模式,以讲座为主,忽视了师生互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或沿袭传统的讲练课堂模式,走应试化道路;或名为活动式,却缺乏精心设计,教学随意性较强.
期刊
白居易的作品题材广泛,并具有语言优美、形象鲜明、音调和谐的特点,充满了音乐美感.文章从音乐情结方面对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进行了探究,即从音乐形象、音乐声效、音乐意境、音乐材料四方面来分析其诗歌强烈的音乐属性,以及白居易的音乐情结内涵.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收录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文人学士的经典篇章,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和鉴赏价值.但是,在以往的课文解析中,大部分教育人士都将目光聚焦于文本内容,对课文标题没有过多关注.殊不知课文标题也凝结着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忽略课文标题的美学价值,无论是对教学工作还是文学研究来说,都是一大损失.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语文课文标题之美展开深度的钻研和品析,从而领略何谓大美无言、大音希声.
期刊
设计思考rn景物描写是七年级学生写作的一个薄弱点,原因有二:一是写作的惯性思维,将写景视作可有可无的“添头”,为描写而描写;二是没有意识到或曲解了景物描写之于人物塑造的重要作用,过于追求语言的华丽性而言不及物.rn笔者在《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作文中的薄弱点,将阅读中最容易被忽视甚至跳读的景物描写作为“聚焦点”,确定了“跟老舍先生学习景物描写”这一写作教学目标,将《骆驼祥子》中的景物描写进行了同类信息整合,重点选取了第三、第十八和第二十三章的三处景物描写片段,建造新的阅读场,引领学生一起
期刊
《登高》被誉为杜甫七律中的“压卷之作”,其意境辽远、形象鲜明、一咏三叹,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品读和探析《登高》中的悲诗文化意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登高》的深刻主旨.
阅读,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摆脱测试性阅读的束缚,引领学生穿越文字营造的生命图景,抵达文本创设的审美现场,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关注普遍的人性,感受作品中的情调、情趣、情味,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审美经历.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自主阅读推荐书目《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是一个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形象.对此,教材的编者曾给出了这样的阅读提示:rn弟弟孙少平渴望走出乡村,融入现代文明.虽然物质生活是贫困的,精神上是孤独的,但他有强烈的自尊,决不因生活的苦难而苟且行事,自甘堕落,始终追求着精神世界的完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