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补恋人在这里

来源 :音像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bo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大家闺秀”的旋律从电脑音箱里流泻出来的时候,我想到了乡间光洁的公路以及雨后的油菜花急欲喷发的鲜黄,鸟语花香;想到了曾经无数个愚蠢、疯狂、感动、大笑、忧郁以及痛哭的瞬间;想到了因为懵懂和苦涩希望快点长大成人,又因为跌撞和不适而唏嘘青春年华已散场的那一刻。
  刘仲仪(Nelly)去年刚从北方交通大学毕业,相信是因为年龄相仿, 产生这样的共鸣。一听到Rhythm加上Blues的音乐,便想跟着哼,便想随着摆,便是年轻,便有了活力。于是不再埋怨R&B的泛滥,不再指责是个歌手便R&B,只要好听,就有喜欢的理由,就有流行的理由!
  
  半个ABC
  
  我称刘仲仪为“半个ABC”,因为他5岁随亲戚去了芝加哥,在那儿呆了3年。回来之后,自然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又为中学英语教材录制英文歌曲和英文对话范本,还捧回北京电视台举办的“首届华人演唱英文歌曲电视大奖赛”的最佳表演奖。此次去香港为新专辑宣传,不会说粤语的他倒是有了英文这个优势,和美国回来的制作人交流都用英文,去麦当劳还秀了一把英文。
  我问仲仪,在美国的三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说是音乐。美国流行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R&B便是摇滚乐分出爵士乐再分出blues然后加上节奏产生的,经过那么多年几代人的琢磨出来的音乐自然好听;不像中国的流行音乐只有这些年。美国的小孩接受的都是成人化的音乐,迈克尔·杰克逊和惠特尼·休斯顿是他们的偶像。所以尽管当时的仲仪才5岁,那种纯正的黑人音乐,却让他受益匪浅,现在他可以把R&B灵魂的东西自然流露出来。
  Nelly承认自己从小就很有音乐天赋。在美国的时候,有一次走在街上,听到钢琴的声音,小仲仪绕了几个街区,发现一个姐姐在弹琴,便静静地坐在她身边听,后来他成了那里的常客。回国后,也是走在街上,他一听到那种劲猛的Disco音乐便会当众狂舞起来。高三的时候,课间休息成了他的小型个人演唱会,全班同学是他的听众。那还不过瘾,他又约了好朋友到桥洞下去唱,引来大群围观者。
  那种肆无忌惮,那种毫无顾虑,那种热情执着,是对音乐热爱的一种发泄。仲仪说,回国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在美国小朋友可以自己选择人生的道路,你喜欢什么便可以去做;但在中国,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是一条必选的路,你不可能因为喜欢音乐放弃学业,爱好永远不是学业的对手。
  
  是音乐找到了我
  
  美国的经历在仲仪的骨子里留下了独立、自信和坚持。尽管错过了很多机会,小时候有老师看中他,家里不同意;高考前去唱KTV,被伯乐发现,他却没敢去赴约,但一进入大学,他的热情与激情便如盛开的烟花般迸发出来,演出越来越多,知名度也越来越大。仲仪说那是音乐找到了我。
  


  其实那时Nelly并没有想那么多,他只想念完大学,然后去美国修读音乐。但大二的时候,他意外地考上了中国电影乐团艺术团,第二个月便参加了电影乐团交响乐团在国图音乐厅举办的大型交响电影音乐会,他是嘉宾独唱。之后便是越来越多的演出,虽然最后仲仪因为想寻找自己的梦想而选择退出艺术团,但这次经历却是难能可贵的,让他见识了许多专业演员,认识了很多业内人士。
  “对于那些喜爱唱歌,用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寻找机会而实现梦想的歌手,我很害怕他们会失望。执着地喜欢唱歌的人都是那样单纯和天真,但歌手这个社会角色不只是唱歌,更多的时候你要面对媒体,懂得宣传自己,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可以让你筋疲力尽。”在内地的公司,Nelly会亲自操心很多事,常常想还有什么没宣传到,自己去联系一些媒体,朋友开玩笑说他都可以去做专业的宣传人员。
  仲仪说,有时会想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样的艺人。做了这行的确与他之前的想象不一样,他喜欢简单真诚的生活,不太懂交际和为人处事,入了行之后却常常要跟不同的人说着同样的话,有时会觉得离音乐好远,但只要一回到音乐的空间,就很有安全感,只要一站在舞台中央,看到无数双期待的眼睛,便会尽情融入,忘掉所有。路是自己选的,得到了你想要的,就必须面对一些失去与付出。
  
  大学生活,恋恋风尘
  
  虽然去年刚毕业,但大二就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演出活动,我问仲仪,大学对他来说是不是空白。寝室、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怕是从来都没经历过,讲座、社团更是遥远的事。仲仪说,选择这条路,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他上的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同学们常常谈论的是研究新软件之类的,他跟他们根本是两个世界。但是他很庆幸,结识了几个好朋友,一直在这条道路上陪伴他鼓励他。每一次尝试,都有他们的支持;梦想实现的路上,都有他们的自豪;鲜花掌声后面的孤独与彷徨,都有他们的开释。仲仪觉得最难得的是,他们都把彼此当作最好的朋友。
  唱着“大家闺秀”,仲仪却说自己更喜欢率性一些的女孩,直爽、敢作敢当的那种。我说是不是曾经有个女孩让他对她说“我将会前程锦绣,因为有你在左右,你将会耀祖光宗,我会爱你很久”。他却说自己还没有过恋爱经历,曾经也有心动,只是没有敢说出口,便成了永远的好朋友。
  “大家闺秀”中,“我不会成为领袖,却拥有很多朋友,他们没一个富有,喝着廉价的啤酒,这就是我的享受”,倒更能代表仲仪的心声。他回想起那段为前程奔波的日子,常常几个人去学校的后街,那条街并不繁华,却承载了许多青春和友谊的记忆。他们在那儿喝酒吃烤肉聊天,夏天的时候还会围坐着啃西瓜,常常笑声穿透整条街。却也有无语的时候,签约后的庆功宴上,大家坐在一起只是沉默地看着他,各自体味着同样的心酸和感动。现在不再有那样的机会,回想起当时的点点滴滴,心情就像“寄居蟹”中唱的——“一步步向前,走到海里面,水慢慢,没过我的脚面。一步步向前,游出了好远,一回头,一条金色海岸线。”
其他文献
真实的你是早晨刚起床的那个你。名望不是幸福的秘密。   ——裘德·洛  他出奇的好看,但这似乎并不妨碍什么。魔羯座的他身材修长,有着一张迷倒众生的英俊面孔。他双眼深邃,如海洋般绿蓝交织,那种浪漫的感觉让人为之倾倒。他嘴边有抹似醉非醉的笑意,仿佛藏着许多令人难解的谜题。他的头发柔顺,下巴尖尖的,声音沙哑,听上去很有教养的样子。还好,他很谦逊,否则他的完美真的让人难以忍受。   31岁的如希腊雕
期刊
不同于电视连续剧的动画片,迪斯尼的这个系列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主角。维尼(Winnie the Pooh)是小男孩克利斯多夫·罗宾的玩具熊,罗宾想象他与这只小熊住在一个名叫“百亩森林”的地方,并且还有许多其他动物伙伴——纯真的小袋鼠小豆、有些自卑的小猪皮杰、自以为是的兔子瑞比、默不做声慢吞吞的驴子咿哟以及一个“非凡人物”跳跳虎。大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维尼最初是以画刊
期刊
期刊
4年前,26岁的她是奥斯卡的宠儿。那晚,她粉色的晚礼服光彩照人,一部《莎翁情史》为她赢得了第71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光环。可是后来,人们开始厌恶她,认为她演技极烂。她自己也曾说:“我可以感觉到那些厌恶和反感。”而现在,格温妮丝·帕特洛带来了全新力作《希尔维亚》。带着父亲过世给她的忧伤和深沉,她为我们诠释了一个逃避现实并在诗歌中释放自我,寻求慰藉的20世纪最著名的传奇女诗人。这一次,她更熟练地演绎了
期刊
三个和尚vs聪明的一休    《三个和尚》  毋庸置疑,这部作品代表了中国动画片的最高成就。将民俗绘画的风格和抽象的意境结合得完美丰满,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二胡与唢呐塑造的角色内心世界也非常的令人信服。反正只要是看过的人,都会记得一个小和尚,一个高和尚和一个胖和尚的形象。更高超的是这部作品所要反映的理念。“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担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句谚语正是对人性的针砭。不要老是说国产动
期刊
你都没法说得清楚,自己等《冥王篇》等了有多久。“为什么还不画成动画?”“会和《银河战争篇》、《黄道十二宫篇》、《海皇篇》有什么不一样?”“最后星矢真的死了吗?”诸如此类的疑问存在脑子里3年5年10年,早已经随着我们这代人青涩成长生了根又发过芽,而今结婚生子的都有,唯独那一点情结解不了,说起来就酸酸的……所以,咱一定要感激那家神差鬼使的叫不上名儿的法国动画公司,亏得他们经受不起本国圣斗士迷们大力怂恿
期刊
再见黄凯芹已是多年之后。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那首多年前流传盛广的“晚秋”,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认识这位乐坛的前辈。总编是以犹疑的口气询问的:“黄凯芹,你认识吗?”——她不知道,在我的高中时代,他可是众多男人所致敬模仿的对象;她不知道,在遥远的九十年代,他可是谦谦君子的代名词。是在他的身上叠加起了我们对男人的勾勒。  再见黄凯芹,在他的身上却丝毫不见岁月的磨砺。白色高领毛衣,外加一身中长西装。在如今这个
期刊
当王杰以白衬衫,蓝色牛仔裤出现的时候,有一点惊喜,岁月似乎没有给他太大的改变。多了胡楂,长了头发,落寞依旧,羞涩依旧,微笑的时候,微斜的嘴角依旧。也许是距离远了一点的原因,总是觉得,还是不太真实。当了父亲的王杰,经历了风雨的王杰,还可以在浪子这个定义中保持多久?  出道十七年,这次带着第五十张专辑《浪子2004》,王杰的封面简单、朴素、没有笑容也没有激愤或夸张的表情,有的只是一张岁月磨练下的沧桑面
期刊
见到王子鸣是在唱片公司的一间很小的工作室里,有些凌乱,他就坐在桌子对面聊电话,声音轻细的。我自我介绍了一番,他立马振奋了起来:“哦,《音像世界》啊,我们是老朋友了。以前全国有两本杂志是音乐方面最专业最牛的,北京有一本,上海就是《音像世界》。那时我每年都会上一两次封面……”  那是一个甜美的年代。作为那时的宠儿之一,王子鸣回忆起往事来还能露出一道迷恋和陶醉的微笑。身为广州人的他站在家门口唱歌,在那个
期刊
在90年代初的中国歌坛,文章这个名字曾让人兴奋不已。一个充满磁性的声音突然来到,以至于你还没来得及去思考接近,就已经被他的声音侵略,在防不胜防的情感世界里你被它吸引得那么牢固。他的声音有一种在微微的伤感之后显露出的坚硬和扎实的质感。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情感刻刀,雕刻着心中向往已久的爱的图腾。  无论是文章的代表作“故乡的云”、“三百六十五里路”、“古月照今尘”或者是1999年《未完待续》中翻唱的“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