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作文课堂上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f757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学生倾吐心语,宣泄情感的载体。本文从四个方面举例分析了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写好作文,期待让作文成为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天地,成为孩子们的享受,成为师生共同快乐的港湾。
  关键词:学生;作文;事例
  
   小学生花季年华,多梦年龄,在他们的世界里,喜怒哀乐,悲欣愁苦,亦是百味俱全。言为心声,作文也应是孩子们倾吐心语、宣泄情感的载体。情动方能辞发,只有唤醒学生心中幽闭的情愫,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激起孩子们的创新之浪,充分张扬其个性,学生才会乐此不疲,作文才会焕发生命活力,才会成为孩子们的享受!
  一、倡导戏说激起学生的创新之浪
  在学生作文之初,我提出“作文因戏说而精彩”的主张,即在描绘身边事物时,要说出“趣味”,说出想象力。我还特地给他们写了一篇下水文“说起这位陶天同志,在五(1)班里绝对是位重量级人物,五大三粗的身材可不比柏油桶逊色,与拳王泰森好有一比呀,不过他那肤色绝对让拳王无地自容。而他那说话的腔调更让人叫绝,轻轻的,柔柔的,就好比那棉花糖……”
  同学们听后先是乐翻了天,接着个个跃跃欲试,劲头十足。几次“小试牛刀”后,孩子们美美地尝到“戏说”的滋味,我又不失时机地要求他们在说好、说精彩的基础上,说得与众不同,说出自己的独特创造。几番下来,不仅好词好句越来越多,而且精彩创意层出不穷。现摘张云飞同学的作文《小贪官,也会如此晶莹夺目》。
  “成龙,成龙,一个多么充满希望的名字。也许是他父母望子成龙吧,所以给唐成龙起了这样一个动听的名字。可是,‘有心栽花花不开’,老唐同志经常将作业‘贪赃枉法’。每当别人捧着作业‘完璧归赵’时,他倒好,‘一贫如洗’。唉,他可给五(1)班留下了不少笑柄哪!可就是他,也有过人之处。那天,班干换届选举,他又一马当先。虽然前几次他‘屡选屡败’,但他屡败屡战,真有点‘不屈不挠’啊!”
  二、捕捉瞬间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闸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虽说写作是生活的反映,是生活的投影,学生也并不缺少生活体验,可为何有的学生作文却是那样苍白无力,满纸无病呻吟呢?其根本症结还在于一些命题作文远离孩子们的生活,脱离孩子们的情感,学生“奉命为文”,还得“故作深情”,久而久之,便形成恶性循环。
  班上有个叫陆益蔚的同学,数学成绩一直不怎么样,她为此伤透了脑筋。在一次数学考试后,很多同学都取得了进步,其中也包括她。我抓住契机,引导他们写写这次考试后的感受,陆益蔚这样写道:“考试是我的天敌,分数是我的眼泪。可今天,分数不再是我的眼泪,而是我盛开的笑脸。”“分数是我的眼泪”这话让所有的老师为之动容,也赢得了全班同学经久不息的掌声。
  三、旁征博引激活学生的积累之库
  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孩子会背会写的成语、古诗不在少数,而翻开他的作文,却发现寥寥无几。怎样才能激活孩子们那“尘封已久”的积累呢?符欣盛同学特别钟情于《三国》、《水浒》等古典名著,所以他的作文里写着写着就把肚子里的那些古典给带了出来,比如作文《勤俭—爷爷的老伙计》:
  “傍晚,学校大解放,我刚从学校狂奔而出翻上爷爷的车,便话起音落:‘爷爷,10元能买啥东西呀?’嗬,真跟《孔子游春里》的子路、《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水浒传》里的李逵一般无二。‘这可多得很哪!’爷爷翻上车,心平气和地说道,‘比如8斤米,两袋味精、两瓶老抽……’嘿,那神情,真可比温文尔雅的颜回、超凡脱俗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吴用哟!”
  四、张扬个性点燃学生的潜能之火
  学生作文中,有的善于细致地描绘,有的感情充沛,有的想象丰富,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擅长讽刺等等,不一而足。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烙上有别于他人的印迹。老师应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个性,将他们的优势和特长突显出来,把学生偶尔显示出的写作才华牢牢地捕捉住,将偶然转化为必然。
  班里的学生林周瑶,由于家庭的原因,使这个孩子比同龄的孩子更敏感,她曾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到:
  “上车了,我的脚像粘住似的,好艰难,好艰难。转过头看看外公、外婆、爸爸……啊,他们是那么的憔悴,他们脸上的皱纹深深地烙在我心里。
  呜——呜——,随着几声汽笛,我的视线越来越模糊。很快他们便消失在我眼前,我趴在窗台上,泪水从玻璃上滑下……
  这列北往的火车,载着我离别的忧伤,载着我离别的愁堵,载着我离别的泪水……”
  作文,只有染上个性的底色,才会不断焕发出生命活力;只有粘贴在孩子们情感的填空里,才能成为学生的“诗意栖居地”。让作文成为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天地,成为孩子们的享受,成为师生共同快乐的港湾,是我永恒的美丽追求!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