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书的孩子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he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把少女之吻无数次地献给书本,骄傲的蜜蜂蝴蝶顿时自惭形秽,而尘封五千年的书香,喜获终极注解,一道闸门开启,天池纯水汩汩流淌,来吧,鸿蒙中所有的文字,列队前来受洗,洗去铅尘,洗去铜臭,污浊统统洗去后,或能复活,一册干净的灵魂。”
  这是一位诗人写给90后香港女孩曾芷君的诗,因为她的“吻”有着无穷的魔力。
  小时候,刚刚出生几个月的曾芷君突然因神经萎缩双目失明,只能感觉到光和影,被界定为“完全失明”的她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的花花草草,甚至连爸爸妈妈的样子都看不到了。读小学时,她的双耳确诊为中度至严重弱听,原本什么也看不到的她又被命运重重地撞击了一下:她竟然什么也听不到了,只能靠助听器与人沟通。然而,上天给这个女孩的磨难并未从此止步,由于神经萎缩,她渐渐出现了手指触感缺陷!看不到,听不到,连想像普通的盲人一样用手触摸盲人专用的点字书也行不通了!
  考验接二连三地砸过来,一向喜欢读书的曾芷君再也坐不住了,小小年纪的她开始尝试身体各个部位的最佳触点,慢慢地,她终于发现用“嘴”也能“读”书,于是兴奋地告诉父母:“不能看,不能听,不能摸,幸运的是,我还有嘴呀!”
  看着孩子长时间用嘴“吻”书,脖子常常累得抬不起来,曾芷君的妈妈心疼了,也曾劝她放弃过。生性倔强的曾芷君微笑着安慰妈妈:“放心吧,我没事的。终有一天,我必须要接受现实。如果这次逃避,这个困难就会跟着我一世。”
  一般视障人士练习用手阅读点字书都要摸索一段时间,以唇“吻”书的困难可想而知。即使阅读同样的内容,曾芷君不仅比其他用手读书的失明人士慢,更要比正常人多花一至两倍的时间,但她从来没想过要退缩,成为盲人学校唯一一个“吻”的孩子。
  曾芷君终于可以继续“读书”了,生性乐观的她还想像个普通孩子一样生活,原本她可以在盲人学校安心就读至中学三年级,但由于想早些融入主流学校,曾芷君提早在中学一年级时便转往英华女校,和正常孩子们在同一个教室里读书。
  然而,视觉、听觉、触觉“三感不全”的曾芷君要和正常学生在同一个课堂听、写、阅读、讨论,对她而言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戰。因为要比一般学生多花一倍的时间读书,除了吃饭、洗澡和睡觉外,曾芷君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吻”书上。
  课堂上,曾芷君捧起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点字笔记,一边埋头用嘴“吻”字,一边带着助听器听老师讲解。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听讲,她只会偶尔拿出她的专用超级巨声“打字机”记录笔记。英语教授的通识课信息量大、观点多、内容新,课堂上不仅要讨论、还要小组代表发言……这些普通学生看了都要皱眉头的问题,曾芷君都没有回避。
  曾芷君讲英语的速度虽然比较慢,但依然积极主动发言。别的学生可以靠看电视、看报纸了解时事,这些对曾芷君来说都是不小的困难,但她的观点却经常让人眼前一亮。在香港英华女校里,不止一位老师感叹:“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掌握那么多学习内容的。”
  终于,今年夏天,曾芷君迎来了香港“高考”。
  即便根据有关规定,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可以豁免中英文听力考试,但曾芷君并没有安然享受这样的“优待”。“虽然我有听力障碍,但是我不能这样放宽对自己的要求,仍应该善用尚有的能力。”就这样,她不仅借助助听器完成了听力考试,并最终完成了在很多人眼里“不可能”的任务:在香港“高考”中学文凭考试中摘得多科状元级成绩,成功考入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
  如今,自从香港“高考”放榜以来,曾芷君的故事传遍了网络,越来越多的人被她的精神所感染,更有媒体想采访她,本以为听到的是她“身残志坚”的“血泪史”。然而,他们见到的曾芷君却是乐观而又幸福的。即便父亲是点心师傅,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的她家境普通,即便她的学习比常人的难度不知道大了多少倍,但在曾芷君眼里,充实、朴实但有意义的生活,远远胜过丰厚的物质生活。如果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乐趣,以及维系家人、朋友、师长间融洽的关系,就可以知足常乐。“我很明白未来的道路一定有满头挑战,比现在的更多更大更难,但因为身边一直有鼓励和支持,所以我一定会努力面对……”
  很多人称曾芷君为“2013最感人励志少女”,更有人把她比作90后的海伦·凯勒。也许,正如海伦·凯勒所言:“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就让我的心超脱我的躯体走向人群,沉浸在喜悦中,追求美好的人生吧!”
  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强大的内心往往更会迸发出神奇的力量。
其他文献
吉布森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他渴望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相信像吉布森一样过着糟糕的生活以及有着与吉布森一样的想法的人不少,在此,我很乐意与各位分享6个简单的方法,帮助各位从这一刻起就能提升生活的品质。    1.转换生活的角度  维尼拥有一个漂亮贤惠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孩子,还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按理说,他的生活品质指数是很高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原因是,维尼与现在
她是这座大都市里颇有名气的画家,画风飘逸潇洒,风格独特。但她本人却非常低调内敛,几乎没有在媒体上露过面。直到有一次电视采访,许多人才惊讶地知道,她原来是一个行动不便的先天性脑瘫患者,右手连支笔也拿不起来,她那些美轮美奂的画,都是用左手完成的。  记者问她,这些年,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达到这个看似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度?  她微微一笑,想了想说,我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在被失败反复摔打的日子里,我常常
说主持:  巧妙定位细谈真谛  陈鲁豫到天津参加一个活动,天津的观众热情地和她打招呼,表示特别喜欢她在《鲁豫有约》中的主持风格。陈鲁豫听了微笑着说:“我很本色,生活中是什么样,电视上就是什么样。我的聆听、专注都是自然地流露。要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真诚是武器,信任是基础。采访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对方希望我如何引导他,使他产生倾诉的欲望,同时让观众产生共鸣。一旦观众的心灵被触动了,无论他
一次,诗人艾青前来拜访已经88岁高龄的齐白石,并带来一幅画,请齐白石鉴别是不是赝品,齐白石拿出放大镜,仔细看过后,对艾青说:“我拿两张这几天刚画的画跟你换这幅。”  艾青听后,赶紧将画收了起来,笑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您换。”齐白石知道换画无望,不禁叹了一口气:“我年轻时画画多么用心、多么认真哪,现在退步了。”  原来,艾青所带来的这幅画正是齐白石50多岁时所画。  几天后的一天半夜里,
班课。老师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都闭上眼睛。同学们都好奇地闭上了眼睛。老师问,闭上眼睛后,我们能做什么?  同学们议论开了。有人说,我们能够说话;有人说,我们还可以倾听;有人说,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  老师点点头,你们说的都没错。但现在我请你们和身边的同学拉拉手。班级里一下子嘈杂起来,这个问,你的手在哪儿?另一个说,你乱摸什么,那不是我的手,你碰到我的鼻子了,我的手在这儿。乱成一团。大家说
2009年10月,一辆献血车开进了河北女孩张珊珊就读的大学,同学们纷纷挽起袖子走进献血车。张姗姗在献血的同时,了解到正在招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她马上找护士要了张申请单。  好朋友肖萌她看到张珊珊要填表格,马上制止她说:“你打针都怕疼,还敢捐造血干细胞,再说你父母会同意吗?你看别人献完血都走了,咱也走吧。”张珊珊看了一眼肖萌。说:“现在配型成功的几率很低,如果我们再不积极捐赠。那病人不是连一线
我是新疆和田市的一名在校大学生,读的是师范专科。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利用业余时间去书店看书、买书。偶然的一天,我结识了《做人与处世》杂志,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和其他杂志不一样,它推动着我不断向上。我把电子版文稿打印成白纸黑字的稿子。在淡淡的墨香中,我体味着写作的快乐,同时,真切地希望编辑对文稿多多指正。  祝愿贵刊越办越好!
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的画作,一向是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宠儿”,拍卖价格屡创新高。曾有人简单统计了一下,他的画作近年在市场上拍卖的总额高达18亿港元。  然而,这样一位作品屡屡拍出天价的画家,生前却一直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家常舊衣,尤其住的地方,简直称得上是“螺蛳壳”:他住在大杂院里的小小两居室,书房还不足5平方米。走进他的书房,除了靠墙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就是临
  
上次听了程社明先生一场报告,他讲到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用一句话进行了归纳,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他一字一顿地说:“那是因为没饿着你!”  会场上听众先是一惊,接着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程社明先生的话是有感而发的。他谈到了个人的经历,从18岁起,他从一个不足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工人起步,到38岁时成为具有药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学硕士以及管理学博士学位的中外合资企业董事、总经理,现任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