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秸绣,变草为宝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懿佳

  公鸡羽毛鲜亮,脚下的麦穗颗粒饱满,一幅寓意十足的丰收景象呈现在眼前。这幅作品里的麦穗和麦秆是用真的麦秸剪裁而成,而公鸡是用丝线绣出来的。姚懿佳将麦秸画和刺绣两种工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品画种。

一见钟情,爱上麦秸画


  80后姚懿佳是上海人,从小喜欢画画的她考入上海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有一次,她去朋友家玩,发现了一幅画。“这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和普通作品不同呢?”她站在画作前,挪不动脚步。“这是麦秸画。”朋友父亲告诉她,“就是小麦秆,在农村只能用来烧火的废弃物,可有人却把它变成了艺术品。”朋友父亲滔滔不绝地讲起麦秸画的起源:“麦秸画始于隋唐时期,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姚懿佳听得着了迷。“可惜这种民间工艺现在没有人肯去做了。”朋友父亲叹息道。“这么美的画,怎么没人愿意做呢?我可以尝试一下!”姚懿佳被这门精美的工艺深深折服。
  对麦秸画一见钟情后,姚懿佳满怀激情去拜师学习,3年后顺利出师。她不仅成功复制出了老师认为需要5年才能完成的作品《吉祥鸟》,而且她的作品几乎看不出与原作有什么差别,这让她充满信心。
  大学毕业后,姚懿佳继续研究麦秸画。她渐渐发现麦秸画由于材料限制,作品颜色和表现手法过于单一。能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传统工艺上,生发出一种新的意境、新的生命来呢?为了更好地发展,她前往苏州拜苏绣名家朱秀珍为师。
  每天针里来线里去,既枯燥又寂寞。“我是不是真的很傻?这条路对不对?”有时,姚懿佳也会自我怀疑。尤其听说很多同学事业有成时,她会更加焦虑。“事业好不好,钱赚得多不多,都不重要,关键是看自己喜不喜欢。”父母对女儿的做法非常支持。“民间工艺是民族的瑰宝,需要年轻人去传承和创新。”在父母的鼓励下,姚懿佳坚定了信念,在寂寞中坚持着。

变草为宝,开创秸绣新技艺


  2005年,姚懿佳學成归来,办了一个“秸绣工艺坊”。她把麦秸画和刺绣两者相结合,取长补短,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构图方式,也让作品更加立体生动。秸绣以一种海派特有的细腻、精致和典雅而独树一帜。
  “从麦秆到麦秸画相当于变废为宝,它的价值全靠劳动来获得。”姚懿佳笑称麦秆画属于“草根艺术”。然而,这些“劳动”不单单是在作品创作上付出的努力,为了收集麦秆材料,她也要费很多工夫。
  虽然上海近郊就可以收到麦秆,但麦秆会受气候和土壤影响,生成不同的颜色。为了找到高质量并符合创作需求的麦秆材料,姚懿佳曾奔赴几十个城市,最远甚至跑到了新疆。“你拿的是什么?一包草吗?”常有路人投来疑惑的目光。她总是笑笑说:“对你们来说是一包草,对我来说这可是宝。”
  收集好麦秆材料后,还需要进行细致的二次处理。麦秆是空心的,首先需要将它剖开,然后再压成平面。“麦秆的纤维其实很厚,所以在用之前一定要把纤维处理干净,要刮得一丝一毫都不剩,薄如蝉翼,直到把它放在书上能透出字来,这才算成功。”这些活做完后,姚懿佳再根据创作需求进行裁剪或拉成粗细不等的丝。
  创作一幅麦秸画或者秸绣,首先是构图,再根据需求进行分解。拼贴的先后顺序、配色等步骤都需要提前构思好,再用胶水和镊子一点点地粘到绢布上。每一步都要细致入微,稍有不慎,整幅画就作废了。有一次,姚懿佳在绢布上多用了一点胶水,结果出现了印子,只能重新再来。

  2008年,姚懿佳以一幅麦秸画作品《凌霄花》得到各方专家肯定,代表上海参加首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大展。第二年,她被认定为麦秸画技艺传承人。

传承非遗,展现绝美中国风


  为了寻找创作灵感,姚懿佳经常去各地采风。有一次,她在乡下看到两只鸡低头啄麦穗,便用相机拍下了这活灵活现的一幕。回家后,她根据照片构思:哪里用麦秆,哪里用刺绣,颜色如何搭配,并根据这些想法收集好麦秆材料再开始创作,《丰收大吉》《喜到人间》应运而生。
  在日积月累中,姚懿佳的作品相继问世。麦秸画作品《吉祥鸟》被上海工艺美术协会评定为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麦秸画作品《鸳鸯戏水》编入上海民间艺术成果集,秸绣作品《相伴》编入上海民间艺术成果集。
  2017年,姚懿佳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围大世界百人百匠。2018年,她的麦秸画工作室被评为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
  姚懿佳从不用烙烫方式来做麦秸画,而是利用麦秸的自然光泽和色彩,通过剪、削、剔、拼、贴等方法,组成不同画面、不同风格的作品。《双龙戏珠》《小猫戏蝶》《和合如意》《四季和平》……她的一件件作品,都让人爱不释手。
  在姚懿佳看来,想赚钱很容易,但她更希望守住初心,专注创作。“我不想成为大师,自己开心就好。只要心灵纯净做出好作品,能有一批认可我的人,我就觉得很开心了。”
  未来,姚懿佳希望找到一种传承、推广传统技艺的模式,建立一个大众认可的传播、研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创立一个文化艺术品牌。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
其他文献
婚姻不睦,爱上女主播  1974年出生的吕传金是江苏省睢宁县人,2019年5月的一天,吕传金因与妻子诉讼离婚,遂上网解闷。  当天,吕传金在某直播平台结识了女主播邹婧婧,对其一见倾心。“你有对象吗?”吕传金问。邹婧婧说没有,并直言直播就是想找一个比她岁数大、能疼她、跟她结婚的人。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于是,吕传金把自己正与妻子办离婚的事告诉邹婧婧,邹婧婧表示能够接受。为了表达诚意,吕传金在邹婧婧的直
期刊
悲伤有什么用?还不赶快振作起来?这几乎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白或者内心戏。很多人把从容淡定、宠辱不惊的成熟姿态当作形象工程来悉心经营,即便面对悲伤的事也能面不改色地应对过去,美其名曰“情绪管理”。然而,情绪管理并不意味着一场对悲伤等负面情绪的歼灭战,尽管谁都不喜欢悲伤,但事实上,悲伤不仅是人类所固有的,而且是必要的,甚至是有益的。  迪士尼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将人的五种主要情绪人格化,以乐乐(快乐
期刊
立夏,是被白鹭衔来人间的。它们舒缓地拍打着翅膀,像是起伏的波浪,不疾不徐,飞过浅浅的河滩,飞过低矮的树林。那修长的脖子是自然精心的雕琢,洁白的羽毛则是阳光深情的恩赐。当它们落在水中,就像优雅仙子回到天上,水波间尽是尘世不染的韵味,而那天宫的云海,不正在水中无声地铺展着吗?  岸边,垂钓的人们全盯着白鹭望,望得它们都有些害羞了,躲回树冠中。也有胆大的,毫不掩饰完美的曲线,把传承自西塞山的优雅纤毫毕现
期刊
5月份快到时,我们大院草坪旁的那条百米架廊上,密密簇簇的紫藤花又悄悄地开了。其色不娇不艳,紫白相间;其味不浓不烈,清新怡人,人们尚未靠近,就被一缕缕悠悠然的清香所吸引,禁不住走上前,深深地吸上一口,嗅一嗅那沁人心脾的幽香。  长长的架廊里,老人们安详地端坐瞑目沉思,孩童们嘻嘻哈哈地奔跑嬉戏,情侣们相依相偎,在被称为“美人靠”的廊椅中呢喃低语,大院里一百多栋楼的居民都爱到这里休闲小憩。看着这一幅幅恬
期刊
《碎片》  【意】埃莱娜·费兰特 著 陈英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以“那不勒斯四部曲”畅销全球的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20余年来的书信、访谈和散文集。書中袒露了作者对写作风格和主题的探索历程,睿智地诠释了女性和家庭、神话和文化、城市和记忆,以及作家和读者的复杂关系。《钻石与铁锈》  【美】琼·贝兹 著 朱丽娟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世纪传奇民谣女歌手琼·贝兹的自传,讲述了一个桀骜不驯的
期刊
19世纪70年代,薛绍徽的母亲、长姐和父亲相继去世。十几岁的她不甘靠绣工维持生计,便冒用哥哥“薛裕昆”的名字参加闽都坊间的“诗钟”竞赛,凭借过硬的文学功底接连夺得头彩。待身份水落石出,薛绍徽不仅扬名街巷,也成功吸引到一束热切的目光——陈寿彭。婚后,两人相濡以沫。  作为福州船政学堂的第三届学生,陈寿彭学贯中西,尤其精通英文和诗韵。中法马江之战前,船政拟安排陈寿彭担任大副,薛绍徽认为他性格不契合遂劝
期刊
电影《我的姐姐》所展现的亲情羁绊是细腻动人的,导演殷若昕将姐弟矛盾以一种更具戏剧冲突的方式展现了出来,没有多少刻意的煽情。相反,当代女性的独立自强与亲情的温馨暖人浑然一体,成就了电影自然且动人的底蕴。  《我的姐姐》讲述了姐姐安然(张子枫饰),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护士,但父母双亡的意外,打破了她的人生规划。面对双亲离世和年仅6岁的弟弟,她其实并不想抚养照顾弟弟,不仅是因为她对梦想的不舍,更深层次
期刊
年轻时,喜欢一切有颜色的日子,疯狂、热烈,向往远方。白马啸西风,剑侠走天涯,能接受颠沛流离,却不能接受庸常时光,觉得平凡的日子像一把慢刀,割得人心里发慌。  年岁渐长,喜欢上安逸、静好的时日,喜欢在厨房一边听慢调老歌,一边打理食材,享受烹煮食物的过程,虽然没有高超的厨艺,也弄不了满汉全席,但把食物做熟还是可以的。做给自己吃,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就算做得再难吃,也会有人捧场。  时间很神奇,
期刊
两千年前,洛水河畔,曹植和洛神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了“画圣”顾恺之,遂成经典《洛神赋图》,无数后人摹之。两千年后,西子湖边,90后杭州女孩叶露盈拿起画笔,以现代漫画形式重新诠释《洛神赋》,将诗词歌赋与绘画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绮丽世界。她说:“我希望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国的古文化。”手执画笔,向梦想奔跑  1992年,叶露盈出生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儿时,父母工作忙,她会独自看动画片,3
期刊
吴少洁是美国加州圣迭戈温州联谊会会长,留美生活已有26年。今年年初,母亲病危,弥留之际特别想念女儿。无法回国的吴少洁怀着深深的愧疚,每天都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日记,通过网络发给她看、读给她听。她用21篇日记陪伴母亲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阿妈,我来看您啦  2018年11月中旬,刚从美国探亲回中国不久的朱惠兰体检查出身患重疾,身体每况愈下,这让女儿吴少洁担心不已。两年来,吴少洁多次回国照顾和陪伴母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