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了的“母爱”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088899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洁
芸简·育空间创始人
中国国际萨提亚家庭模式心理师
海灵格家庭系统心理师
中德舞动心理师
接受为期2年的Tavistock模式婴儿观察督导
心理学从业20多年,专业幼儿观察领域超过15年
擅长特殊儿童训练及家庭咨询

  下课了,10岁的小芳和同学玩耍着等待家长来接她放学。忽然听到一声大吼:“人呢?怎么净瞎跑!为什么不站在这里等我?”小芳吓得瑟瑟发抖,眼里瞬间失去了光彩,飞快跑到她妈妈面前,妈妈生气地拉着她的手就走,不停地数落孩子,小芳低着头红着眼圈,神情委屈,一言不发。
  此时的妈妈的被怒火控制着。

在日常的教育中,有些妈妈喜欢把孩子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母爱是一种呵护,而保护自己的孩子是母亲的天性。这样的爱是真诚而自然的,孩子也需要这样被细心地呵护。

但是这种呵护超过某种限度,就容易变为一种“控制”。 


  小芳從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那时候没人管,也没上什么大学,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哪怕是在假期里,小芳每天特别紧张地完成各种课外作业后,还会因为担心自己作业没写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总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小芳的妈妈总说着“我这是为你好啊,等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这样的话,却不知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更难以形成独立人格。
  妈妈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让小芳变得敏感,不愿意和同学交往,而且常常情绪很低落。如果考试不是全班前3名,就感觉自己很差劲。小芳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不仅学习成绩下降,而且慢慢开始失眠,白天总是神思恍惚,出现了抑郁症的状况。
  妈妈后悔不已,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妈妈想让小芳成长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把心思心血都用在督促小芳学习上,其实这是控制欲典型的现象。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把自己的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孩子的能力与性格,并希望孩子完全遵从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对孩子过度控制的母亲,从来不会让孩子去做主,一切都是母亲说了算,孩子连让自己负责的机会都没有。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感到被禁锢,但是又无法冲破,只能通过让自己生病反过来控制父母。
  小芳自从得了抑郁症之后,休学在家,妈妈在身旁小心地陪护着。每天除了按时吃药,就是和小芳说说话,再也不和孩子谈论学习、考名牌大学的事了。
  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流水线的产品,一个个按标准就能生产出来。

控制欲强的父母都有哪些表现?

控制欲强的父母四大惯常行为:


  ● 必须要听自己的,凡事自己说了算。
  ● 严密监视小孩的一举一动,对其行踪和行为了如指掌。
  ● 小孩的一切活动都得汇报,凡事须得到许可。
  ● 对小孩的生活盲目指点,横加干涉,无端操纵其公、私生活。

控制欲强的父母三大心理溯源:


  ● 外强中干,没有安全感,不独立,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事物证明。
  ● 恋女/恋子情结(或情况),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孩子身上。
  ● 从小到大,以自我为中心,控制与操纵成为习惯性行为。

  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发现并允许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去实现他们的天赋梦想,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如果孩子只能走向被控制的道路时,空虚便会填满他们的内心。尊重、接纳、自由,是父母能够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其他文献
身穿鹅黄色沙滩裙的林悦正惬意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突然,一位穿蓝色连衣裙的少女从眼前走过,那熟悉的款式将她的记忆拉回很多年前的夏天……一  那时,她正上初二,初夏来临的时候,身边的女生纷纷换上漂亮的连衣裙,看得她心里痒痒的。放学经过一家服装店的时候,店铺玻璃门里模特身上穿的那条鹅黄色的背带裙吸引住了她的目光。周日,她拉着妈妈过去买,但妈妈只看了一眼,就果断地否定了:“难看得要死。还是我帮你挑吧,肯定
期刊
在心理门诊遇到一位母亲,她觉得自己的女儿最近有些奇怪,经常会不停地吃东西,体重也迅速增加。昨天看着饭桌上女儿狼吞虎咽的样子就说了一句“你看看你都胖成什么样子了,还吃!”女儿瞬间流下了眼泪,回到自己的房间。这位母亲害怕自己的言语对女儿产生心理影响,所以来心理门诊咨询一下。在我的建议下母亲把女儿带到心理门诊,女儿讲诉了她最近几年的经历。  她讲诉自己曾经是一个非常活泼、开朗的人,平时学习成绩也比较好,
期刊
哀伤辅导帮助化解直面生死的“内伤”  面对这样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的疫情危机,现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悲伤情绪引起“内伤”,比如亲人去世的人,内心的思念和悲痛可能很容易引起强烈的孤独感,无法接受亲人离世又不得不面对独自生活的现实,如果在生活中不能把内心依恋的感情重新投入到新的关注对象上,很容易陷入对去世亲人的哀思中無法自拔,严重的甚至会有“追随死者而去”的想法。如果出现对亲人死亡的事实过度否认抗拒,严
期刊
問题一你真的胖吗?  胖并非一个单纯的生理概念,它也是一个心理概念。我们都知道可以用BMI来衡量你是否是真的生理意义上的肥胖。但是,我们经常看到那些明明已经瘦到风一吹能倒的人还在拼命减肥,那些身材标准的人过分在意自己腰间长出来的一点点肉。这其实就涉及我们对胖的心理感觉,心理学上把个体在心理上对体重上的感觉叫做身体意象(Body Image)。身体意象和实际的体重是有相关性的,但并非完全重叠。比如说
期刊
我们都知道,肥胖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概率,使关节承受更多负担,是健康长寿的大敌。不仅如此,肥胖还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相比于正常人,大多数肥胖者活动不灵活,动作笨拙,在运动中更易出汗疲劳,而安静时易瞌睡,因此很容易被贴上“笨”“呆”“不自律”等标签;很多肥胖者想要减肥却发现看似简单的“管住嘴,迈开腿”做起来是如此困难,在“尝试减肥—放弃—反弹—尝试减肥”的循环中不断往复却毫
期刊
在青春期,生理和社会成熟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被称为“成熟度差距”。这种差距会造成一定的压力或紧张,导致青少年通过使用“成熟”的行为来展示他们的独立和自主性,其中包括危险和反社会行为,如犯罪、吸烟和饮酒等。在青少年时期,反社会行为尤其有助于缩小成熟度差距,是一种在同龄人群体中实现自主和获得地位的常见方式,显示出青春期反社会行为的暂时增加。Sijtsema和Lindenberg(2018)通过对青少年
期刊
小张是位初三的学生,三个月前,开始抱怨邻居吵自己学习。的确,楼层隔音不好,小张父母也隐约能听见周围邻居家的声音。为了不影响小张学习,父母带着小张换了个隔音效果好的住处。可没过多久,小张又开始听见邻居说话的声音。父母觉得小刚今年要中考,此时是最關键的阶段,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习,又想办法换了个住处。可小张还是嫌邻居吵,称没办法安心学习了,为此苦恼不已。在父母的反复安慰和劝说下,小张每天把窗户和门关得严严
期刊
目前对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支持主要集中在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康复干预上,但自闭症家庭在生活中的困难远不止这些,需要疏导心理压力,增加社会支持网络,防止自闭症家庭社会生活边缘化。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在探索自闭症家庭工作实务中有专业优越性,它不仅考虑家庭现在的困境,同时考虑家庭的未来发展,对于社会家庭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下述案例很好地诠释了社工在自闭症儿童救治方面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和
期刊
我们知道,焦虑障碍是慢性疾病,起病绵长,治疗也需要很长时间。在这较长的治疗时间内,难免会因症状的波动出现焦虑加重的情况,那么患者能临时增加药物的剂量吗?  患者小王和患者老李对此各有不同看法。小王认为,这种情况就跟退烧一样,如果一片药退烧不理想,再加一片药八成烧就退了;老李则认为,不能这么理解,因为医生和药师都说过不能自行增减剂量,否则容易帶来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  那么这两位患者哪个说的更有道理
期刊
以往的来访者也会对良好的咨询关系表现出渴望,但来访者W却很不相同,在咨询关系中和我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在之前的《咨询关系中的“躲猫猫游戏”(上)》一文中,我介绍了她在前4次咨询中,把自己武装成一个不需要帮助的全能来访者,对咨询师又像一只刺猬;她想要解决亲密关系问题,又拒绝与咨询师建立心理层面的连接,将内心真实的自己藏得严严实实。在咨询师觉得无能为力时,督导师的及时帮助,让咨询师看到了来访者的“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