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遍存在且 危害深刻的问题

来源 :党的生活(黑龙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ems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结果
  ◆仅1.3%的受访者认为,年届五旬还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仍有晋升希望。
  ◆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干部到了50岁左右会出现工作热情的消退。
  ◆近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干部“50现象”是干部任用制度和官场潜规则这两个外在因素所导致。
  ◆人力资源浪费与执政之基空心化是基层干部“50现象”列在前两位的主要危害。
  ◆破解基层干部“50现象”,需加大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
  这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时常听到一线的基层干部讲,他们那里的部分基层干部当年龄达到50岁左右时,因为上(升迁)不去、下(退出)不来,进而激情减弱、工作散漫、精神懈怠。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基层干部“50现象”。
  称得上“现象”的问题一般都是一种普遍的存在,那么,上述基层干部“50现象”究竟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若较普遍存在,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危害有哪些?如何破解?调查摸清这些问题,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效开展第二阶段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着重要价值。
  2013年12月10日至15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此问题进行了10 663个样本的专题问卷调查,其中,全国12省20市县基层随机书面问卷调查1083份,同期在人民论坛网、新浪网、凤凰网同一问卷的线上调查9580份。
  调查的主要数据和揭示的重要现象
  一、超过85%的受访者明确感知并认同基层干部“50现象”的存在。
  数据显示,超过85%的受访者明确认同基层干部“50现象”的存在。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基层干部以及熟悉基层干部的人,可以说,基层干部的“50现象”是一个普遍问题。
  二、仅1.3%的人认为,年届五旬还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仍有晋升希望。
  在党政机关,一个人50岁了还在基层工作,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事业发展前景?44.4%的受访者选择“升迁停止,永居人下”;29.8%的受访者选择“退居二线,有级无职”;21.1%的受访者选择“被迫‘退休’‘靠边站’”;仅有1.3%的受访者选择“晋升有望,官运亨通”。这组数据不仅印证了公众对基层干部“50现象”的普遍感知,也进一步说明,年近50岁甚至过了50岁还工作在基层的干部已经不可能再有仕途希望,这已经是一个社会常识了。
  三、80%以上的人感受到了部分50岁左右基层干部工作热情的明显消退。
  基层干部“50现象”的突出表现是什么?在“您是否认同部分基层干部到50岁左右,工作热情会明显消退”的问题调查中,59.6%的受访者选择“非常认同”,22.2%的受访者选择“比较认同”。
  我们在进一步的调研和访谈中发现,“工作热情消退”远不是问题的全部。一位基层“50干部”最强烈的感受是,当看到一些能力可能不如自己的年轻干部仕途得意时,自己有种“抬不起头”的感觉。这种“自卑”与“嫉恨”交错的复杂心态将导致什么样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四、绝大多数基层“50干部”在主观上已经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听到了不少基层“50干部”的委屈和抱怨:“我经验丰富、成绩显著,就因为年龄问题得不到晋升,实在是难以接受。”
  虽然难以接受,但并没有人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什么:32.7%的受访者选择“既然干部政策如此,个人没什么好争取的”;27.9%的受访者选择“这把年纪了,就这样吧,该歇就歇了”;20.1%的受访者选择“即便退二线但仍在岗位,抓住机会‘能得就得’吧,过了这村可没有这个店了”。
  五、更多的人认为,基层“50干部”混得惨,不怪干部怪制度。
  在社会公众的眼中,是什么导致了基层“50干部”这样的现状?67.4%的受访者选择“制度因素,干部任用年龄上的‘一刀切’”;20.4%的受访者选择“官场潜规则,‘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有6.5%的受访者选择“主观因素,如个人能力、心态等”。
  如何看待这个结果?当然,我们也可以读出“至少在这个问题上,公众所感受到的制度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潜规则”这样的黑色幽默,但“一刀切”制度的负面效应仍然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我们确实应该反思,这“切下去的一刀”,切掉的到底是累赘还是仍有旺盛生命力的肌肉和动脉?
  六、社会公众对基层干部“50现象”的危害怀有深深的担忧。
  对于“您认为基层干部‘50现象’的最大危害是什么”的多项选择,“造成基层本已稀缺的人才资源和执政资源被人为浪费”“造成基层公务员人心不稳,基层执政能力下降,执政之基空心化”的得票数位居六个选项的前两位。
  这表明,在公众眼中,基层干部“50现象”影响的不仅仅是干部个人,也不仅仅是他们直接服务的基层群众,还有对执政党更深层次的危害。
  七、“人到中年”就一定没市场、没竞争力了吗?在公众心目中,经验丰富、素质优秀的基层干部对他们来说是最实惠的。
  如何破解基层干部“50现象”?85.2%的受访者选择“采取灵活的晋升制度,延长优秀干部的‘政治生命’”;78.4%的受访者选择“正确理解并执行干部年轻化方针,打破晋升年龄条件的‘一刀切’”。
  通过公众对破解基层干部“50现象”途径的选择告诉我们,党政机关不是演艺圈。那些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对所负责的工作非常熟悉,又真正能够为老百姓服务的“实惠型”基层干部,才是最受欢迎的。下一步的制度安排又如何顺应民意呢?
  八、千难万难,公众仍期待基层“50干部”多贡献些正能量。
  “对‘50干部’自身而言,应如何跨过这道坎?”82.5%的受访者认为,“要有‘能上能下甚至是能官能民’的胸怀,不为升迁所动”;76.4%的受访者选择“要做好‘传帮带’,为年轻干部扶上马、送一程”;70.7%的受访者选择“要以大局为重,勇于牺牲自我,为年轻干部‘让位’”。   这个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调查结果,可能会让很多基层干部难以接受。换个角度观察,千难万难,公众仍期待基层“50干部”多贡献些正能量。毕竟,他们的心态和工作状态是否稳定,对基层干部形象和干群关系,对年轻基层公务员的心态和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
  一、基层干部“50现象”是典型的“官本位”的产物。
  在“官本位”的体制下,升迁几乎是每个官员的最大追求。大多数官员都把事业成功误解成无止境地向上攀爬和权力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赢者通吃”的竞争法则下,升迁的官员可以得到权力的光环、同事的羡慕、下属的追捧等等。相形之下,当“50干部”遇到“晋升无望”这一官场最大忌讳的时候,自然就只剩下“落寞”的感慨了。
  相形之下,在行政文化环境完全不同的西方国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几乎可以这样断言,如果没有“官本位”的文化传统和制度逻辑,基层干部“50现象”就不会有存在的土壤。
  二、基层干部“50现象”可以与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的“59现象”“60现象”类比,是制度变革过程、不完善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矛盾集中表现。
  “晋升无望,对政策不满”的绝望心态,必然导致“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结果。很多“50干部”在晋升上没有盼头之后,渐渐地失去应有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得过且过、消极被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拨一拨、动一动,冲劲闯劲全无,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更别提创新精神了。有少数信念不坚、意志薄弱、手握实权的干部,趁着在位捞上一把,有点类似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的“59现象”“60现象”。
  三、基层干部“50现象”的普遍存在和深刻危害,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一刀切”操作方法的重大缺陷。
  在中国公务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存在着一条重要的杠杠,即年龄标准。年龄与级别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如果这对关系发生错位,那么,许多公务员的仕途就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就此终结。
  干部年轻化为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年轻领导力量,有利于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的人才储备。但任何事情都不应绝对化,在基层干部的年龄条件上不能搞“一刀切”。“一刀切”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惰政”,对管理工作危害很大。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十分复杂,工作好坏不仅取决于领导干部个人的素质,也取决于其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以及在一个地方长期的工作中所形成的认同与威信。尽管年轻人在记忆力、比较力、判断力、接受力等综合指标上有明显的优势,但经验、认同与威信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拥有的。因此,从干部要素的积累和自身成长规律来看,将年龄要素绝对化是存在很多弊端的,尤其在基层干部这里是极不恰当的。
  四、基层女干部遭遇“50”瓶颈的人数更多,凸显女性在官场中的“弱势地位”。
  当前,男性60岁、女性55岁的退休制度,使得女性干部相较于男性干部会更早地面临着年龄画线的问题。进入50岁,女性的晋升机会更为渺茫。而事实上,45岁~55岁的女性正是家庭负担逐渐减轻、经验与阅历更为丰富的时期。在这个时候就要进入“半退休”状态,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有些基层女性干部是业务型领导,且多在教科文卫等领域从事领导工作,这些领域更为重视专业技能,更为需要经验老到的女性干部。调查过程中,不少女性干部“吐苦水”:女性干部和男性干部承担着相同的工作任务,在领导岗位上的领导力表现也并无差异,缘何在退休年龄上却不一样?有位即将退休的54岁女干部提到,孩子小的时候,她需要“照顾”,却没有被照顾;现在孩子大了,正是她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却被“照顾”提前退休了!
  五、以更合理的制度安排解决基层干部“50现象”, 绝不仅仅是为“50干部”们讲述利益受损的故事,更多地是为了后人,为了稳固党的执政之基。
  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的基层“50干部”虽然不得志,但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觉悟、境界还是有的,即使得不到什么补偿和改善,他们也一样无怨无悔。然而,基层干部“50现象”对隔代的影响却非常值得关注。
  现在“50干部”遇到的职业生涯“天花板”,年轻干部早晚也要遇到。尤其是政府组织的金字塔式结构,越是接近上端职位越少。升迁者毕竟是少数,多数干部可能仍将面对“50现象”,这对于年轻人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会产生很大影响。有受访的基层年轻干部直言,一旦在官场发展中面临到晋升瓶颈,就可能会主动退出公务员队伍,以免步入“50干部”的悲凉境地。目前,有这种打算的基层干部尽管不是多数,但如此演进,必定会造成基层公务员人心不稳、基层执政能力下降,加剧业已存在的执政之基“空心化”。
  (摘自《人民论坛》)
其他文献
2013年8月22日,河南省开封市委原常委、组织部原部长李森林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案发后,李森林忏悔道:“回想我犯罪的过程,多像温水煮青蛙啊!我就是水中的那只青蛙——水温慢慢升高,自己却浑然不觉,开始时还觉得很舒服,等到水温高了受不了想跳出来时,四肢已经半熟,无能为力了。”
期刊
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摘自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相互促进、复合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时代在变,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也在变。如何借助以互联网为核心载体的现代技术,推
期刊
有这样一个人,在村党总支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37年;有这样一个人,人们淡忘了他的名字,却记住了他的“大干”绰号;有这样一个人,得到过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党忠诚、群众信赖”的高度评价;有这样一个人,曾获得省劳动模范并被评为“感动龙江”人物;有这样一个人,他带领的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他就是肇东市黎明镇长富村党总支原书记李凤山。  2013年4月17日凌晨,67岁仍坚守在党
期刊
褒:  转账电话解难题 延伸服务六公里   克山农场第24作业区的退休老人每月都要到6公里外的银行领取退休金,十分不便。该作业区党员于会利通过向银行申请,在家里设立了一部转账电话,老人们只要用工资卡在转账电话上一划,就可以通过转账方式领取工资。每次转账时,于会利还打印取款凭条让老人核对,贴心的服务让老人赞不绝口。 (韩志辉)  得知村民急用钱 出手相助不多言   今年9月,依安
期刊
一天,好友送给我一本他的新著《领先快门0.1秒》。他说,当你按动相机快门的一刹那,也许只有0.1秒的瞬间思维,而这一决定性瞬间将是作品成败的关键。送走好友,我的脑海中跳出一个词——“面对”。比人所处位置更重要的是什么?是他所朝的方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对沟壑,可能就残垣断壁了。如何面对,这就需要一个引领,向繁星,让我们抬头仰望;向灯塔,让我们扬帆远航。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对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对中
期刊
5月19日上午,绥棱县双岔河镇双兴村村民沈桂荣的手机传来微信提示音。她漫不经心地打开一看,却惊喜地发现是镇党委书记肖福凌发来的一则微信消息,通知她从下个月开始领取低保金。  沈桂荣患有癌症,丈夫患有脑梗,家庭生活十分艰难。她本人的户口一直在民主村的娘家,没有迁到双兴村,因此村里几次办理低保都没有她的份儿。4月25日,她给新加的微信好友“绥棱人”发了一条微信说明情况,没想到,很快就收到回复;镇里的工
期刊
董倩:欢迎收看《新闻1+1》。有一个贪官,他曾经在法庭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戴的这副手铐,有我的一半,也有我妻子的一半。”的确,当我们观察一些官员的贪腐过程时,他的妻子、孩子还有亲属的身影不断出现。在今天对刘铁男案庭审的过程中,他也提到了他的儿子。  刘铁男(庭审画面):“是我这个做父亲的不负责任,导致他(指儿子)走上了这条路。现在悔之已晚,唉!他已经30岁了还没有小孩。我真诚地跟大家讲,我每天都
期刊
奎山乡后杨木村在林口县是一个偏远山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对那些渴望丰富精神生活的村民来说,有个像模像样的活动场地,就属于奢望了。  2013年4月,县住建局干部张延平到该村挂职村党支部副书记。他通过积极协调、四处求援,帮村里建起了560平方米的广场,铺设了120平方米的绿地,还安装了健身器材和景观灯。不知不觉间,这个以往沉寂的小村庄变得热闹起来。每天晚饭后,男女老少自发地聚集到广场,跳健
期刊
“《家庭问题》3幕1场第6次,预备——开始!”  2013年10月的一天,在青冈县地税局局长办公室,随着场记牌“咔嗒”一响,几个演员立刻进入角色。  这不是哪个大导演在拍什么“大片”,而是青冈人在创作自己的党建微电影。故事来自现实生活,演员、剧务都是青冈本地党员,甚至有人是在“自己演自己”。  “小县城自己拍电影,听起来像个笑话,但我是个敢吃螃蟹的人。”导演王玉自认“胆大包天”。他为啥要吃这第一口
期刊
先别忙着“立新规”  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虽已进入建章立制环节,但先别忙着“立新规”,切忌造成制度交叉打架的情形。首先,给原有制度来一次“瘦身”。要由相关单位、专门人员负责,对原有改进作风方面的制度进行一次大清理,拿起“手术刀”,摒弃不合时宜的,修整能够坚持的。其次,保证新建制度规范实用。新建的制度要像中央“八项规定”那样,直截了当、简明扼要,易操作、能落实。再次,建立目录管理制度。确保以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