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影》一课是传统名篇,很经典但很难教,很多名家上得很成功,但当我們想复制这些名家的课时,结果还是上不成,要么是“四不像”,要么是上不下去。原因在哪里呢?怎么办呢?针对《背影》一文的难教,我有几点思考,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也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教学。
  (1)分析文本,我们会发现,朱自清这篇文章语言很朴素,朴素得人心里都会说:这也是名篇,我也写得出。可真正要你写的时候,你发现你写不出,你写不这篇文章的感情,写不出它的意蕴。我想:这也就是它之所以成为名篇最简单的道理吧。
  (2)我们教师很想把《背影》一文教成一场情感教育的课,从而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亲情的重要。然而,真正把课一上下来,我们发现:我们认为很感人的地方,学生则看着发笑,例如:父亲买橘部分,当学生读到父亲胖胖的身体往(月台)上缩时,学生觉得是好笑的,当问学生为什么笑时,学生的答案很多,典型的是:为什么父亲不绕道走,而非要冒傻劲爬月台。
  (3)《背影》中作者四次眼泪,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非常感人。教师在讲四次眼泪的时候,都会说:这是悲伤的眼泪,这是感动的眼泪,这是惜别的眼泪,这是伤感的眼泪。学生上课当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还是可以区分的。关键在于,你流眼泪就流眼泪,怎么有的眼泪就可以当着父亲的面流,有些眼泪背着父亲流。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老师的处理是:当着父亲流,是和父亲感同身受;背着父亲流是怕父亲更伤心。这样一处理,有的学生就糊涂了:既然都同是伤感的,要流就当着面流,干嘛要藏着捏着。以上这些,是在上课时遇到的典型问题,其实,现在学生遇到的问题,何尝不是我们读书时所遇到的问题。
  这些问题出现,我们该怎么解决呢?我觉得:我们还是要立足文本,探讨文本,找到突破点。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教成一堂情感教育课,我们在讲授情感的时候,把情感的转移的路径缩短一点,可能会收到一点效果。为什么要讲情感转移路径呢?我们来看一看《背影》一文,首先是作者写他与父亲之间的感情,然后老师看了,情感就转移为他对亲人的感情,最后,教师把他对亲人的情感理解教授给学生,这样就变成学生对亲人感情的感悟和理解。这条路是不是长了,怎么缩短呢?我们能不能直接从源开始,即从朱自清本人身上开始,直接入手。就拿“买橘”这一节来说,以前老师教都是从动作、神态入手,说父亲来回多么多么困难,父亲多么多么爱孩子。没错,这是父亲爱孩子的表现,作为当了父亲母亲的我们都能体会,可学生不同,他们还是孩子,他们的动作是灵敏的,看到笨拙的动作当然会发笑了。怎么办?我们的老师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地方可以作为突破口,父亲的衣着。
  课文是这样写父亲的衣着:“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上世纪20年代,这是男人的正装,就是我们现在的“西装”。可为了给孩子买橘,他全然不顾,也就是说,他不顾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月台上还有别的乘客啊,去“买橘”,更不用说动作的艰难与狼狈,都可以说是一种父爱的深沉。在我们的今天,有多少父母会这样呢?我们又有多少人会这样不顾自己的形象去为他人做事呢。另外,父亲穿正装干嘛?找工作、维持家庭的生计,因此,买橘的背影是不是父亲无休止的奔波和说不尽的辛劳的背影。我们在教学当中,对这里要循循善诱、步步追问,使学生的思考不流于表面,可以进一步抓住实质。
  教本课时,在课文中寻找一些教授的方法,用对比的方法,是可以把本文的情感讲得透一点的。课文中两两对比的地方有很多,如:“我”看父亲的背影,眼泪流了出来,作者以前没有看过父亲的背影,流泪了吗?父亲送我时,说了很多话,我的反映是怎样呢?父亲穿的是布衣,我穿的又是什么?父亲去南京谋生,谋一家人的生,我去北京干什么等等,这些,其实文中都是有交代的,它们都可以成为为我们授课打开思路的点。学生如果在我们的教授当中能充分体会这些,那他们应当可以理解:买橘的背影,与其说是作者眼中看到的,不如说是用心看到的,作者心灵的骤然对视,能不流泪。注意课文中的一些境头描写。
  如有一特写镜头:“他给我拣定了靠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这件紫毛大衣就是特定镜头,它是父亲给我做的,“我”竟把父亲送我的大衣当座位的垫子,再想一想此时作者家中的状况以及父亲的处境,作者是不是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爱子之情?“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种自责是不是很深刻?
  还有一处慢镜头:“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依依不舍,不放心和牵挂之情溢于言表。
  结合课本外材料更深入的理解“父爱”和作者复杂情感。“背影”的“背”字,其本义就有离别之意,这样一来,“背影”就变成了“离别的影子”。想想,我们学过多少离别的文章和诗句,人生自古伤离别,《背影》前文中说,“我”想起祖母“簌簌地流下落泪”,这是一种“死别”,车站呢?这是一种“生离”,而父亲离别后给作者的信中说“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又是一种将要到来的决别。可文章前面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面对将要来到的“死别”,按中国人的常理来说,这是不应该的呀!这里是不是有隐情呢?在教学中,我觉得应该抓住这点深挖一下,可能会收到情感教育的效果。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
  看到这,我们应明白,原来父亲来信的背后,遮遮掩掩之间,隐藏着父子之间的一场“情感战争”。那父亲这封信写给我是干吗?是在向我“求和”,是父亲向儿子求和。这场战争是儿子胜利了么?更不是,所以作者看信后会泪如泉涌,这仅仅是自责之情么?不是,是忏悔呀。如果再不相见,那真的就会“子欲养而亲不待”。而文章最后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两个感叹号,饱含作者想见父亲的热望;两个感叹号,是说不完的别离,言不尽的沧桑。
  我在教《背影》进程中,常常会出现教后,总觉得没有讲完,可对于那里没有讲透,又摸不到头绪。最后还是用龙应台的句话结束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其他文献
摘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方法及步骤。  关键词:课前预习 重要性 方法及步骤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课前预习,符合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素质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是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波莉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
期刊
写作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所谓“言之有物”就是学生写作文时,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于语言文字。一句话,学生既然是写作的主体,写作教学自应以学生为本位,学生的写作活动自应是自主性写作。  然而这些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写作教学被人为扭曲了。为了升学考试,“写什么”都局限于教材规定的内容和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出
期刊
古代诗歌有大量的写景诗。作家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愿望、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都融在所写的景物中,任何的景物都是服务于情的表达,所以把握诗中作家的思想感情就成了鉴赏此类作品的关键。不少学生在理解诗歌主旨时,不同程度的存在任意拔高主旨和无中生有的毛病,是他们真的不会吗?我看未必,那么,如何审题确定文章主旨呢?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也应像现代文一样,不要节外生枝。当然,我们一定要明白诗歌中的关键字词(也
期刊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教育民主,这就需要每一个教师时刻保持和维系着学生对自己的亲和力。文章认为构建地理课堂亲和力是为实行素质教育的一种高效课堂建设,无论是师生情感的编制,还是教学手段的设计,都应精心谋划,让地理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亲和力 师生关系 教学设计 课堂互动  亲和力本是化学术语,意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随着时
期刊
摘要:“爱”是“严”的基础和前提,严是爱的“手段”和“升华” 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提出的严格要求,才会被学生所理解,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使学生自觉地遵守,只有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爱结合,才能让学生在班主任的真诚关爱中启迪心灵,在班主任的严格要求中奋发成才。  关键词:热爱学生 尊重宽容 关心鼓励 严而有理 严而有恒 严而有方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
期刊
站在历史课堂的讲台上,常常会感到那么的束手无策和捉襟见肘。因为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正因为他是过去的一切,是不能再现的,对于形象思维正活跃的中学生来说,单凭反复的描述、讲解就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于是乎历史似乎成了一门枯燥的学问。微课的出现则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微课,从字面上理解:微小的课堂。具体而言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
期刊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是班级管理的最主要人物,而班级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情育人是一种美德”,以“情”感之,以“情”動之,是现代教育的技巧。  一、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人”管  学生们渴求独立,希望得到尊重和社会承认,好胜心强是他们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因此,应该尊重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指导思想。以人为本
期刊
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说过这样一句话:“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这句话道出了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环节的重要作用,而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标下教学的首要环节,而且课始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使整堂课教学成功了一半。  一、创设情境要生动有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
期刊
一、历史教学实现了由“师本”到“生本”的理念转变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研究和实践,把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引发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使我们认识到了真正的教育。因此,在生本理念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断的更新自己,完善自我。  传统的教育总是在重复着高耗低效的劳动,学生被看成“白纸”,教
期刊
现代新技术背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远程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的相关理论,旨在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网上沟通渠道和先进文化教育理念,完成课堂内外教学质量的提高策略。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四项原则。  创新原则。新技术沟通模式是建立在特定的教育思想上的,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本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了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教学中注入创新元素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