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万相皆无相——论紫砂壶“博相”的造型设计和文化意境

来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8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砂壶材质独特,不仅能极大程度地发散茶性、茶香,且久用而越显温润油亮,给人以良好的泡养体验,随着历史的变迁,紫砂壶更是浸润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这使得紫砂壶已由传统实用器演变为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紫砂壶“博相”,它都能以不同的造型呈现在我们眼前,给我们不同的视觉观感,在不同的人眼中它有不一样的美感.博相,世间并不只有一种相,我们都不过是活在自己的“相”里,超越自己“相”的界限,才能开拓自己的认知,提升格局,走出思维的桎梏,让自己活得自在从容.
其他文献
紫砂陶刻也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艺手法,装饰在各种不同器型之上,成为了凸显作者情感,展示艺术审美和文化水准的常见形式,也是延续紫砂文脉、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八方提梁壶》,凸显出了作者高超的紫砂方器制作工艺,八方的设计其实在方器之中非常难得,再结合非常具有辨识度的金石镌刻,呈现出紫砂艺术无穷的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吸引着我们广大的紫砂壶友不断地探寻下去.
紫砂壶《升炉》为方器中的经典,涵盖了高古典雅和雄浑大气的特点.它的造型设计是以传统佳器传炉壶为参考样本而进行演绎的,既有着传炉壶的方正典雅,也将“圆”的思想融入了创作中,作品线条强劲,块面有力,转折圆滑,充分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思想.
圆器追求的自然是圆润饱满,线条流畅,点线面之间自成风流体态.作为典型,艺人为了凸显圆器的质感和造型特点,特意设计制作了紫砂壶《雅韵》,以柔和的线条突出壶的温润,以古意的砂泥诠释壶的雅韵.
陶刻的内容对茶壶意境的提升很有帮助,但是在内容的选择上又是及其讲究的.以作品《高石瓢》正面的刻画为例,“祥威麒麟”非常美丽,刀法轻急缓重掌控如鱼得水,显现了陶刻作者高超的技艺,画面布局疏密有致,让人充满了想象,在动态的线条中体会转瞬即逝的画面感.
紫砂壶《明四方》沿袭传统方器的造型特征.线条硬朗,转折有力,块面整洁,整体都充满了方器的阳刚有力.而且艺人为了凸显茶壶的文化气质,在平整四方的壶身上进行了陶刻装饰,提升了整个作品的品味和格调.
紫砂泥在质感上有超强的表现力,可以超现实地呈现出自然界的木、石、果、花卉等不同的肌理效果,这些效果是其他陶瓷作品难以达到的.梅的美艳与清冷赋予了《梅香三件》特殊的仿生造型,而梅花的美好品格则赋予了作品超越造型之外精神层面上的深刻寓意.可以说,砂泥的特性和梅桩的道劲穹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演绎了一场泥与火的惊艳表演.
沉稳有度,内敛自在.《笠方壶》整体造型比例协调,大气敦厚的壶身是熟悉的传统造型,壶盖、壶沿至壶身的层层递进中,四条棱线富有沉着冷静之感,清晰分明的线条舒展悦目;三湾壶嘴,依旧延续方正的主体风格,耳形壶把在注重紫砂实用性的同时不失英姿飒爽的韵味.细看《笠方壶》的每一处细节,无不诉说着前后呼应的紫砂方器之美!壶钮为柱形,刚硬的造型提携着整把壶的将军风范,一丝不苟的做工承载着紫砂艺人的呕心沥血;壶盖如钟状略微鼓起,这也是我挑战高难度的设计,它犹如音乐的起伏之感,流淌出有高有低的韵律,这是属于宜兴紫砂的风雅颂,从
宜兴紫砂身上独到的文化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已经使它成为了陶瓷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所以《龙珠提梁》无论是手感还是视觉感受,都呈现出非常细腻的质感,用优质的紫砂泥塑造而成,可塑性和结合性非常好,颗粒极其的细,目数非常的高,烧成后的手感极其舒服,更容易泡养包浆,冲泡轻发酵或者不发酵型茶叶也会聚香.
《雄安锦绣壶》采用了比较传统的器型设计,在简洁中又颇见功力.壶身刻字,直接点明作品的创作主题,简单明了.整壶圆润饱满,虽是圆器造型,但是除了“圆”之外,还给人一种挺拔之感.
供春壶是一款历史悠久,具有研究价值和仿造价值的壶型.此款《供春》壶与传统形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细看下会发现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相同的是整体的造型皆是如树疙瘩一般坑坑洼洼,极大地还原了银杏树树瘤的自然纹理,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