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理想丈夫》的语用学解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402179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学语用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本文运用该学科的主要理论——合作原则以及Brown & Levinson的礼貌模式对英国剧作家王尔德的《理想丈夫》第一幕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图,并进一步验证语用原则应用于文学作品赏析的可行性。
  关键词:合作原则 合作准则 礼貌模式 拒绝言语行为 文学语篇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理想的丈夫》是英国唯美派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名剧作。该剧的主角罗伯特·齐尔顿爵士是一名仕途得意的议会议员和完美的绅士,拥有光明的政治前途,是女人心目中的理想丈夫。然而,齐尔顿的发迹是极不光彩的。
   本文将采用语用学的一些原理对该剧的第一幕进行分析,以证明在文学语篇中语用原则可以增加对作品赏析的能力,加深对人物性格及剧作意旨的理解。
   二 理论背景——合作原则与B-L礼貌模式
   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家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认为,言语交际双方为求得交际成功需要遵守“合作原则”。而合作原则又可以分为四项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但是,Grice同时也指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实际上经常违反这些准则。这种会话双方通过合作原则中的准则而产生或推导的各种含义称为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也称语用含义。“合作原则对分析丰富、复杂的文学语言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和解释力。”
   后来的学者如布朗(P.Brown)、列文森(Levinson)和利奇(Leech)等人,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提出了与Grice的合作原则相互补益的礼貌原则,帮助“会话含义”理论解答了这个问题,从而丰富了Grice的会话含义学说。Brown和Levinson礼貌模式(简称B-L模式)的核心是社会中的典型人(Model Person)概念。典型人是有意愿的某种自然语言的流利的使用者,具有两大特性:面子和理性。其中,面子又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就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赞许;消极面子就是希望不受他人侵犯或干涉自己的行为和自由。同时,Brown和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FTA)。讲究礼貌就是要减少某种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因此,B-L模式提出了五种“补救策略”(redressive strategies)。但Brown和Levinson也提到,“面子内容是随文化的不同而变化的”,而且他们所提出的用来缓和“面子威胁行为”的礼貌策略与社会语境密切相关。主要有三个社会因素可以对FTA的严重程度形成影响:(1)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2)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相对权利;(3)交际中,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强加的绝对级别。
   在不同文化不同场合中,三个社会因素的值也会不一样,而是会受到语境的制约。如两个学者在话题转入对方比较陌生的专业领域时,相互之间的相对权利就会发生变化,在尊敬程度上发生转换。
   下面,本文将主要依据合作原则及B-T礼貌模式对《理想丈夫》中的第一幕进行语用分析。
   三 违背合作原则在《理想丈夫》第一幕中的体现
   《理想丈夫》第一幕主要是发生在谢费利夫人和齐尔顿之间的对话,描述了谢费利夫人如何利用手中的王牌要挟齐尔顿,步步紧逼,要他帮助游说议会,实施她的诈骗计划。整个第一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提出要求;2、亮出王牌;3、逼迫就范。双方在会话策略上充满了技巧和玄机,体现了语用的原则。
   1 “提出要求”
   在“提出要求”这一部分中,谢费利夫人和齐尔顿一共有三轮话语。这三轮话语的内容主要是谢费利夫人向齐尔顿提出要他游说议会,支持她的运河工程的要求。
   首先,在这几轮话语中,谢费利夫人一再违反了CP中的数量原则,对于齐尔顿的提问进行了详尽的回答,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暗示了齐尔顿所做的不光彩的事,为她后面的要挟打下了铺垫。在第一轮话语中,她额外提到“我待在英格兰真的需要依靠您”,而在第二轮话语的回答中,她也故意增添了齐尔顿在当时政府购买苏伊士运河股票的时候,曾担任政府大臣秘书的信息。这些信息暗示了齐尔顿可以帮她达到目的,同时也提醒了齐尔顿的发家史。在第三组对话中,她对于齐尔顿的提问又违背了数量原则,详细地建议齐尔顿如何帮助她实现自己的计划。
   更重要的是,在三轮话语中,谢费利夫人的回答都包含了反讽的语言。Grice指出,“隐喻、反语、夸张法和低调陈述都是说话人有意违反会话的质量准则产生的结果”。如在第三轮对话中,作者王尔德也通过谢费利夫人之口,以反讽的方式,鞭挞了英国上流社会的阴暗与虚伪的一面,嘲讽了英国政府的谎言连篇,以致整个世界都是庸俗不堪的。
   2 “亮出王牌”
   在第一幕中,谢费利夫人提出要求后,齐尔顿并未理睬。因此,谢费利夫人亮出了她的王牌——能证明齐尔顿不光彩发家史的至关重要的一份信件。整个第一幕的剧情由此达到了高潮,两位角色的话语交锋也更为精彩。这一部分共有两轮话语。
   在第一轮话语中,谢费利夫人的回答违反了数量准则,她所说的话不是达到了交谈的现时目的的详尽程度,而是比所要求的更详尽。齐尔顿问她:“什么信?”她完全可以回答:“你写给Baron Arnheim的信。”但她却在回答时违背数量原则,详细描述了信的内容和写信的时间。如:“telling the Baron to buy Suez Canal shares-a letter written three days before 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its own purchse.”由此产生的会话含义便是她对齐尔顿的发家史——信件的内容了如指掌。在接下来的话轮中,谢费利夫人又违反了关系准则,她并没有接下齐尔顿的话题,承认或者反驳这整个事件的真实性,而是亮出更大的王牌——这份信件就在她的手里(It is in my possession)。从以上分析可见,表面上双方不断违反准则,会话不能成线形展开,但双方在更深层次上始终密切合作,亦即听话人完全理解发话方的意思,从而做出反应。由此,谢费利太太的人物形象也更加栩栩如生,她精明、不择手段,对飞黄腾达过于渴望,“是王尔德戏剧中少见的彻头彻尾的反面女性人物,除了精明,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3 “就范”
   在第一幕中,齐尔顿最终在谢费利夫人的威胁下,被迫暂时同意了她的提议,打算撤回原报告。两人的对话从语用合作原则来分析,体现了齐尔顿的心理防线最终瓦解以及谢费利夫人的窃窃暗喜与精明。且看以下对话:
   Mr.Chiltern:I will give you any sum of money you want.
   Ms.Cheveley:Even you are not rich enough,Sir Robert,to buy back your past.No man is.
   在这一组对话中,齐尔顿明显违背了CP中的关系准则,他想做最后的尝试,用金钱来赎回这关键的一封信。但谢费利夫人则遵循合作原则,来回答任何人都无法买回他的过去。
   接下来,齐尔顿终于开始动摇,他服从了谢费利夫人的要求。在这一轮对话中,显然谢费利夫人违背了数量准则,过分详尽地叙述了交还信件的条件,并表露了她即将作为胜利者的喜悦和大度。同时,她也违背了质量原则,运用反讽的语言再一次提到她要挟成功的关键人物Baron教她学会了利用手中的王牌与对手抗争。至此,谢费利夫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丰满。
   四 《理想丈夫》第一幕中的礼貌探微
   在《理想丈夫》第一幕中,除了从合作原则角度来分析人物角色的刻画和作者的意图外,我们也可以从B-L礼貌模式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探索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社会语境对礼貌程度及策略的制约。如前所述,在第一幕中,出场人物只有谢费利夫人和齐尔顿,因此分析这两位人物的礼貌策略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符合跨文化语用对比研究应该注意语用对等的要求(洪岗,2001)。
   这里,笔者选取第一幕中的拒绝言语行为(Speech Acts of Refusals)这一特定的威胁面子的行为进行分析。事实上,拒绝言语行为最能威胁人的面子,我们在拒绝人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礼貌问题(王爱华:2001)。拒绝言语行为可以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直接拒绝是说话者尽可能直接地把拒绝信息传递给听话人的一种方式。语气生硬,礼貌级别最低。如:“No,I can’t;No,I will not go.”间接拒绝,则是通过其他言语行为方式表示拒绝的含义,可以分为同情、理由、回避、暗示等多种类型。如:“I’d love to,but I prefer to stay at home.”
   第一幕主要围绕齐尔顿是否接受谢费利夫人的要求展开,适合拒绝言语行为的分析。根据前述的B-T的礼貌模式理论来看,双方在社会距离上较远。在相对社会权力方面,齐尔顿高于谢费利夫人。从整个第一幕两人的对话分析统计来看,谢费利夫人共有六处直接拒绝言语行为;齐尔顿共有九处。其中,三处为直接拒绝言语行为,六处为间接言语行为。
   首先,来看谢费利夫人的六次拒绝言语行为。在第一幕中,她六次拒绝了齐尔顿的邀请或请求,采用的策略都是生硬的直接拒绝策略,丝毫没有顾及齐尔顿的消极面子。如:
   (1)Oh,no!I can’t stand your English house parties.
   (2)Impossible!
   谢费利夫人在社会权力上低于齐尔顿,社会距离较远。但是根据Brown & Levison的论述,社会因素可以受到具体语境的制约。在第一幕中,谢费利夫人已是有备而来,手中拥有要挟齐尔顿的王牌,相对权利发生了改变。谢费利夫人具有了稳操胜券的心理优势,充满了对齐尔顿和英国上流社会的鄙视。在交际中,说话者越喜欢听话者,就会越注意听话者的面子,使用的语言就越礼貌;相反,说话者越不喜欢听话者,就会很少顾及听话者的面子(王雪玉,2006)。因此,谢费利夫人的整个谈话也无需礼貌策略的考虑。
   齐尔顿的八次言语拒绝言语行为在策略方面,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在谢费利夫人没有亮出王牌之前,他使用的都是间接拒绝策略。而在他明确自己的发家史已被谢费利夫人了如指掌后,他的拒绝策略开始转变为直接类型。如:
   直接拒绝:I fear I don’t.
   间接拒绝:I can not do what you ask me.
   齐尔顿作为社会地位显赫的英国议会议员,社会权力明显高于谢费利夫人。在谢费利夫人亮出王牌之前,但他却能顾及对方的消极面子,采用委婉的拒绝策略。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与齐尔顿的人物特点有一定关联。表面上,他给人的印象应该是温文尔雅、道貌岸然的英国绅士形象。作者王尔德通过他的有礼与谢费利夫人的无礼对比更显示出他表面大度、文明,实则虚伪的个性特点。但在他的不光彩历史被揭露后,他的礼貌策略发生改变。他与谢费利夫人已成为相互交换利益关系的对立方,他也无需再伪装自己,因此言语上也不再顾及绅士形象,变得生硬与直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拒绝言语行为的角度看剧中两位人物的礼貌策略,可以更加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另外,在虚构的戏剧会话中,语境对礼貌同样具有制约性。
   五 结语
   语用学着重研究作为言语行为的语言是如何被支配并在语境下发挥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何兆熊,2007),其研究基本局限于具有互动作用的自然言语交际,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学语篇的分析。本文以戏剧语言为例,结合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理想丈夫》第一幕中的精彩对话作了多层次文学语用分析,由此进一步验证了自然会话中的语用原则同样可以用来分析虚构的戏剧会话,加深读者对人物和剧情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深层含义,使文学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刻。
  
   参考文献:
   [1] 涂靖:《〈名利场〉语用解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2] Brown,Penelope & Levinson.Stephen.Politeness:Sa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87.
   [3] 杨凯深:《英国文学选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4]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 段方、王守仁:《从〈理想丈夫〉谈王尔德的女性观》,《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6] 洪岗:《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的对等问题》,《外国语》,2001年第2期。
   [7] 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社会语用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
   [8] 王雪玉:《文学语篇中的礼貌探微》,《外语教学》,2006年第7期。
  
   作者简介:徐晓红,女,1970—,安徽安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功能语言学,工作单位: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其他文献
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在全球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08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城市人口糖尿病患病率为11%,糖尿病已经成为患者和社会的巨大负担。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