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安排、居住条件与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

来源 :兰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ech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研究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陕西和湖北农村老人的抽样调查,文章考察了居住安排和居住条件对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子女等同居并不能直接提高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只有与子女等同居但子女外出打工时,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才比寡居以及与配偶独居时更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可以提升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居住在楼房、房屋更新、房屋建筑面积更大、房屋建造者为子女的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更高.另外,分群估计发现,居住安排对女性、低龄、未受过教育的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更大,居住条件对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则不存在较大的群体差异.研究进一步发现,居住安排和居住条件会影响农村老人的代际关系满意度和居住条件满意度,进而影响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
其他文献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抓住数字化创新机遇,加快制造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以1999年至2020年CNKI数据库CSSCI期刊为样本,基于CiteSpace软件开展了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化创新视角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热点主要从数字化创新、新技术、新模式与新业态四个方面展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以数字化创新为核心驱动,以新技术、新模式与新业态为重要支撑,从而实现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的有机统一;未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数字技术采纳与应用、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关注的重要方面.遵循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重要历史节点,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可分为四个重要阶段.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纳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使现代城乡文明融合发展、将贫困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实现乡风文明等方面凝结出了宝贵历史经验.展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精神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梳理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现状,并采用logt检验方法分别考察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其三个一级分指数的收敛情况.结果 表明,在样本考察期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趋势.从分类指数来看,覆盖广度指数、使用深度指数和数字化程度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但覆盖广度指数和使用深度指数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而数字化程度指数的地区差异较小.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覆盖广度指数以及使
我国高龄失智老人的照顾主要依靠家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儿子是高龄失智老人的主要照顾者,儿媳和女儿在照顾中的比例相当.社会照顾中,保姆的比例最高.高龄失智老人的照顾结构存在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和城乡间的差异,他们是否依靠家庭、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的照顾,与高龄失智老人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同居人口数、基本生活自理以及地区因素有密切关系.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营造法治理念下的市场环境,从制度规范尤其是法律文本层面作出优化营商环境的应有努力实有必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出台标志着该阶段的来临.营商环境优化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核心在于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且贯穿着市场主体权益保护的理念,必然同时涉及公法与私法的调整对象与调整手段.通过对商事领域制度沿革中公法与私法互渗的溯源,比较可知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比单纯的商事制度发展更具广泛性与综合性,以公权限制及私权保护为价值导向,存在独特的实践途径.归纳现有经验并结合实践问题可知,需要在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