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菜市口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城里以口字命名的地名可不少,诸如菜市口、新街口、交道口、珠市口等。借着这个口字命名的街巷也比比皆是,一般有口就有相应的街巷名,例如珠市口西大街、珠市口东大街,新街口南大街等。在这么多以口字命名的大街中唯独没有菜市口大街,那么菜市口是不是仅仅指宣武门外大街南口的丁字路口呢?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菜市口指的是上述丁字路口以东,铁门和米市胡同以西,这短短的一二百米路段被人们称之为菜市口,而且仅称其为菜市口,并不叫大街。现在连通两广路和南横街的菜市口胡同以前叫丞相胡同。
  原本菜市口地域并不大,东西长也就一二百米,但是名气不小。菜市口在清朝末年曾是刑场,戊戌变法时的六君子就是在菜市口就义的。据说,当年的刑场就在丞相胡同北口,老药铺西鹤年堂的门前。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有轨电车从虎坊桥延长到菜市口。在两广大街建成之前,菜市口并不是十字路口,而是由宣外大街和丞相胡同与菜市口组成的两个相邻的丁字路口。近年,新修的两广路与宣外大街、菜市口胡同形成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西鹤年堂建于明永乐三年(即1405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
  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米市胡同北口的西侧路南,有一家稻香村糕点铺,也是制作南味糕点的。这是个三间门脸的二层木制小楼,掌柜的姓徐,是个南方人,不知道这个稻香村与今天的稻香村集团是否有关。和所有的饽饽铺一样,它也是前店后厂。一般糕点制作是不公开的,当然也有例外。每年一进腊月门儿,他们就会利用一门两窗门脸的一个窗户,对外展示蜜供的制作工艺。到那时候,准能招来许多隔窗观看的路人。当年,糕点铺的蜜供销售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现金交易的,也有按会员制预定的,每月预交十分之一的钱,到腊月提货。徐掌柜的眷属住兵马司后街9号,其女徐春娣和我姐姐是同学。
  稻香村西隔壁儿是洪兴南纸店,所谓南纸店,除了出售纸张之外还出售各种文具和部分书籍。纸张经营的范围也很广,除百姓的生活用纸外,还销售烧纸和金银箔。洪兴纸店以西至丞相胡同北口本来没什么店铺,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初,在这里修建了菜市口电影院,从此附近居民就近就能看上电影了。
  菜市口地区路北以鹤年堂药铺历史最悠久,鹤年堂以东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有两个相邻的福庆厚。两家都是干果子铺,靠东边的是两间门脸,西边的是三间门脸。所谓的干果子铺就是不卖油盐酱醋的副食店,在北京众多的商业区内,相邻的同名、同行业的店铺还真不多。解放后,这一带的店铺有的搬迁,有的关闭,鹤年堂仍在原址经营。鹤年堂以东地区建起了菜市口百货商场,商场建设初期规模并不大,只是将原有商家的墙壁打通,对原有建筑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由于原来各个商家的地基并不在同一平面,所以当年逛这个商场时要反反复复上台阶和下台阶。几经改建,菜市口商场最终建成了新型商场,在两广路展宽时菜市口商场又迁址扩建了。
  在这个小小的菜市口区域没有一家会馆。如果我们把眼界扩大,称其周边为泛菜市口地区,那么这个泛菜市口地区的会馆则数不胜数,如:江西会馆、天门会馆、南海会馆、徐州会馆等,可以说大小会馆遍布泛菜市口地区的大街小巷。截至解放前,北平的会馆已达400多家,会馆最多的当数宣武区,会馆最密集的地区当数泛菜市口地区。
  菜市口及其周边也是商业密集区,早年宣外大街南口路东一拉溜有五六家刀剪铺。这些刀剪铺都是一间门脸,每逢冬季,这几家刀剪铺都挂着同一式样的蓝布棉门帘。各个店铺的门柱前都立着一个木雕大烟袋,而且店铺的名号都很相似,如王麻子刀剪铺,老王麻子刀剪铺,老老王麻子刀剪铺,汪麻子刀剪铺等。总之,这些刀剪铺都跟麻子有关,而且自命正统,其他一律是冒牌,更有甚者在店内张贴文告:“本刀剪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且无子侄之辈从事此业。”有关这些店铺的争执,在一位伟人的著作中曾有论述。至于他们的争执始于何年,大概已无从查考,直至公私合营,其争执方告结束。
  早年间北京没有自来水,人们饮用的是井水,商业供水机构叫井窝子。井窝子大多分布在胡同里,大街面儿上很少有井窝子。截至上个世纪40年代,菜市口路口的西南侧还有一个大井窝子。这个井窝子很特殊,根本没有院墙,当然也就没有街门。在菜市口至新街口这条笔直的数段大街上,仅有两个井窝子,一个在菜市口,另一个在柳泉居原址。以前在菜市口西侧路北有一家正兴德茶庄,这是京城少有的清真茶庄,本号设在天津,所以当年的包装纸上特别注明,这个正兴德是“天津分此”。
  电影《城南旧事》曾提到春明女中,就在菜市口北边路西,解放后曾更名为女五中。
  早先菜市口路南,有一家南来顺早点铺,与宣武门遥遥相对,门脸不大但生意很火爆。上个世纪50年代初南来顺东移,挪到了丞相胡同北口西侧路南,面积扩大了,更换了新门窗,就餐环境更加舒适。更主要的是吸收了宣武区的业内能人,原来米市胡同北口路东有一家烧饼铺很有名,烧饼、盆糕、碗糕做得都很出色。据说,米市胡同烧饼铺的几位能人,后来都来到南来顺工作,所以说当年南来顺的技术力量特别强大,仅炸货一项就包括油饼、糖饼、焦圈、油箅子、薄脆、炸糕、糖耳朵、蜜麻花等。尤其是焦圈,周围全是透亮儿的小油泡儿,吃起来香脆诱人。
  宣外大街南口路西早年是一家规模很大的当铺,这家当铺面积很大,有一座中式楼房,地理位置优越,占据着菜市口西北的整个拐角处。后来当铺改为拍卖行,不但自身规模大而且还经营一家水会,水会在当年是一种民间的消防组织。解放前,北平市的照相同业公会也曾在它的后院办公。
  编辑/麻 雯mawen214@163.com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冬养秋虫”是北京人入冬后的一个古老民俗,也是老北京人的最爱。秋虫主要包括了蝈蝈儿、蟋蟀、油葫芦儿、金钟儿、秋蝉以及蝴蝶等。  秋蝉即寒蝉,是蝉类的一种,头和胸均呈淡绿色。秋蝉在深秋时鸣叫得最欢,所谓“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北京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品行高洁的象征,故老北京人喜欢养蝉,以蝉的寓意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北京人还有玩蝴蝶的。蝴蝶因其形体美丽、色彩艳丽,飞行在花
期刊
331路是北京一条普通的公交车线路,最早叫“31路”,后来郊区车前面都加个“3”,就成了今天的“331路”。从我懂事起,认识的第一辆公交车就是331路,一晃几十年了。红黄身子,两节车厢连着,胖胖的大面包体形。深棕色座椅,破了的部分补上棕色的皮子,颜色深浅不同,偶尔露出里面的黄色海绵,很平民的感觉。小时候在城里逛街迷路了,找警察叔叔问路,“哪儿有331路?”只要能找到这趟车就放心了——“回我家的车。
解放前,天桥的摊贩甚多,各类货物云集。多数摊贩弄虚作假、欺骗游人。笔者居天桥多年,多年观察,印象很深,特选几个摊位介绍给读者。    低头斋  在天桥有很多卖旧鞋的。摊主把修整后的旧鞋一双双码在地上,身旁放着布掸子、鞋拔子,手拿一根七尺长的细竹竿,在一边,抱肩一坐。北京人管这种旧鞋摊叫“低头斋”,因为买主看鞋都得往地上看,又叫“竿儿挑”。因为你要是看中哪双鞋,卖鞋的就用那根竹竿把鞋挑到你眼前,让你
北京城连同周边小城,几乎都拆完了,在沙河仍有一座500年历史的古城——巩华城。  巩华城是一座长宽各二里的方城,东西南北各开一门,且四门都带瓮城,南北城门、东西城门布局一样。这种带有瓮城的古城,恐怕北京仅此一座了。    北京仅存的带瓮城的古城  扶京门是巩华城的大南门,站在这里仰望500年沧桑的古城,时间好似凝固了,那斑斑驳驳的古城墙,仿佛一个历史巨人,它见证了数百年来几个朝代的更迭。  顺扶京
我是北京老城胡同里长大的,20多年前去了海外。人在海外,时常关注我的成长之地,尤其关注北京老城胡同。我是在胡同里野大的,在这些胡同里,有我的同学、老师和邻居,有已变成老梆子的幼时小伙伴,有我偷摘过的果树,有曾被我用绷弓子打碎的路灯……    老城胡同的记忆  北京老城是由胡同编织出来的。胡同是一排排民宅前面走人的通道,一般为东西走向,也有弯弯曲曲的。南北走向的通道一般叫街或大街,多是走车走人的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