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在实验中发生、发展和创新的,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鲜明,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上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优化。
一、利用多媒体,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1 变危险为安全。化学实验的药品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某些气体易燃、易爆,有关强酸、强碱的实验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对实验的操作步骤、操作规程要求较高,一旦有误,不仅不能正常进行实验,严重的还会出现意外事故。虽然老师在演示时一再强调,但还是有学生听而不见。如果使用实验教学课件通过正误两种演示,并分析本操作的要点,让学生观察、判断,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做到准确规范,这样,既培养严谨求实的作风。又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2 变不见为可见。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因此,只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形象生动地展现化学变化的过程,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从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3 变微声为有声。有些化学实验是伴有声音的,为增强效果需放大音量,如镁条燃烧、氢气的验纯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声音都很微弱,不易察觉。也有的实验在模拟错误操作中,为增强危险感也需要配制声音,以极佳的渲染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引起兴奋,产生兴趣。
4 变小为人。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而演示的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固体的溶解、分子的扩散以及气体的溢出等现象,可见度较小,有时除前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到变化的现象。如果将这些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气体的产生和溢出、颜色的变化及沉淀的析出等现象,这样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变抽象内容为直观现象,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有些实验由于现象差别不大,对比起来比较困难,如利用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研究镁、铝、锌、铁、铜的活动性实验,经过多媒体放大对比,引导观察,可清楚地比较出金属活性顺序,既简单明了,又印象深刻。又如化学实验中有关气泡形成、颜色变化、沉淀产生的对比实验,借助多媒体来完成就会更加清晰明了。
在某个实验完成之后,将各个实验现象及发生的条件和实验过程等制成课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形成正确的总体认识。如,学生做完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实验后,就将安装仪器的先后顺序、氧气的收集方法、拆卸仪器的先后顺序的课件给学生放一遍,这样在学生做实验的基础上起到了小结的作用,这不仅使先后的实验现象连贯地再现,而且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堂做的演示实验,实验结果已经可以“未卜先知”,没多大新鲜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愿意亲自动手实验,但有的学生却由于教师平时过分强调实验的危险性而对实验产生恐惧心理,或是因为实验过程过于繁琐,最后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化学实验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化学实验内容的设计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探究的少等等因素,阻碍了学生对化学实验兴趣的发展。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等功能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像、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同时配以多种的人机交互手段,使认知原理中的情境学习理论和问题辅助学习理论等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老师设计实验,学生“照方抓药”,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遏制。利用多媒体可以事先进行模拟、分析、处理,让学生自己找出实验的最佳方案,再予实施。有些学生因为好奇而喜欢将实验药品随意混合或任意改变反应条件来观察发生的变化,老师也会考虑安全因素而加以制止,虽然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但实属无奈。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根据不同的反应,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中的“实验室”里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进行设计、探索、实验,从而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更具自主性的探索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多媒体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更绚丽多彩,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有利于发挥老师实验教学中引导、启迪、设疑、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利用多媒体,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1 变危险为安全。化学实验的药品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某些气体易燃、易爆,有关强酸、强碱的实验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对实验的操作步骤、操作规程要求较高,一旦有误,不仅不能正常进行实验,严重的还会出现意外事故。虽然老师在演示时一再强调,但还是有学生听而不见。如果使用实验教学课件通过正误两种演示,并分析本操作的要点,让学生观察、判断,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做到准确规范,这样,既培养严谨求实的作风。又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2 变不见为可见。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因此,只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形象生动地展现化学变化的过程,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从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3 变微声为有声。有些化学实验是伴有声音的,为增强效果需放大音量,如镁条燃烧、氢气的验纯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声音都很微弱,不易察觉。也有的实验在模拟错误操作中,为增强危险感也需要配制声音,以极佳的渲染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引起兴奋,产生兴趣。
4 变小为人。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而演示的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固体的溶解、分子的扩散以及气体的溢出等现象,可见度较小,有时除前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到变化的现象。如果将这些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气体的产生和溢出、颜色的变化及沉淀的析出等现象,这样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变抽象内容为直观现象,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有些实验由于现象差别不大,对比起来比较困难,如利用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研究镁、铝、锌、铁、铜的活动性实验,经过多媒体放大对比,引导观察,可清楚地比较出金属活性顺序,既简单明了,又印象深刻。又如化学实验中有关气泡形成、颜色变化、沉淀产生的对比实验,借助多媒体来完成就会更加清晰明了。
在某个实验完成之后,将各个实验现象及发生的条件和实验过程等制成课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形成正确的总体认识。如,学生做完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实验后,就将安装仪器的先后顺序、氧气的收集方法、拆卸仪器的先后顺序的课件给学生放一遍,这样在学生做实验的基础上起到了小结的作用,这不仅使先后的实验现象连贯地再现,而且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堂做的演示实验,实验结果已经可以“未卜先知”,没多大新鲜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愿意亲自动手实验,但有的学生却由于教师平时过分强调实验的危险性而对实验产生恐惧心理,或是因为实验过程过于繁琐,最后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化学实验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化学实验内容的设计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探究的少等等因素,阻碍了学生对化学实验兴趣的发展。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等功能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像、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同时配以多种的人机交互手段,使认知原理中的情境学习理论和问题辅助学习理论等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老师设计实验,学生“照方抓药”,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遏制。利用多媒体可以事先进行模拟、分析、处理,让学生自己找出实验的最佳方案,再予实施。有些学生因为好奇而喜欢将实验药品随意混合或任意改变反应条件来观察发生的变化,老师也会考虑安全因素而加以制止,虽然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但实属无奈。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根据不同的反应,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中的“实验室”里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进行设计、探索、实验,从而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更具自主性的探索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多媒体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更绚丽多彩,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有利于发挥老师实验教学中引导、启迪、设疑、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