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nting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70、8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金庸这个名字注定是影响深远,能够引起相当多人的共鸣。说到金庸,他的武侠小说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中国文学历史源远流长,武侠小说这一形式由来已久,是中国旧通俗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也是中国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诞生的原动力在于正史记载的先秦两汉时期游侠的事迹。单单《史记》、《汉书》和《后汉书》记载的活跃于汉代社会中有名有姓的游侠就有约一百四十人。他们之中,既有贵族,也有平民百姓,尤其是在群雄争战的年代,他们讲求信义,扶危救难,大多建立了丰功伟绩,因此,从那时开始,普通百姓对游侠充满了仰慕之情。
  中国古代的武侠小说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很多文学史研究专家认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武侠小说名叫《燕丹子》,经历了魏晋六朝时代志怪小说的“酝酿”,到了唐代,武侠小说真正发展起来。到了清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的长篇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然后,武侠小说就开始了蓬勃发展。
  武侠小说在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奇幻修真、现代修真,但从武侠小说的狭义层次上来说就只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这四类。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则塑造了一个新的风格。他的小说索然在形式上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但内容主题上却有了大幅度的创新,可以说是主题宏大,形式多样。他以武侠小说这一独特的形式,一方面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复杂情况,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中寄托了自己的家国情怀,完美地连缀了来自现实的矛盾的裂缝,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种理想化、和谐化的世界的可能性,圆了他自己和读者心中的侠客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重新定义了武侠小说这个概念。
  有评论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比肩的畅销书,其在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掀起学术界对其进行研究的热潮。在21世纪,对金庸武侠小说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挖掘,追问其广泛流行的根源,阐述和归纳其特有的艺术特征,正确评价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征,把握当下文坛的创作及评价趋向,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金庸武侠小说之所以流行,主要原因是它对传统武侠小说的升华和超越。
  我先后品读了多部金庸武侠小说,也曾经为那些高深莫测的武功所吸引。从《天龙八部》到《倚天屠龙记》的降龙十八掌,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的九阴真经,从《神雕侠侣》到《笑傲江湖》的独孤九剑。这些耳熟能详的武功招式,不知令多少人为之神往。
  金庸的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内容丰富,背景、人物都不相同,涵盖了从北宋到清朝的历史长河,可以说各有特色。但有一种武侠精神却始终流淌在金庸先生的笔下,体现在他每一部作品中。我认为,这就是家国情怀。
  《天龙八部》这部作品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其故事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武侠战役之庞大、想象力之丰富当属“金书”之最。
  与金庸先生的其他作品相比,《天龙八部》的书名就显得与众不同。“天龙八部”出于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这部作品的主旨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风格宏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悲剧色彩浓厚的史诗巨著。陈世骧先生在给金庸先生的书函中,写到:“读《天龙八部》必须不流读,牢记住楔子一章,就可见'冤孽与超度'都发挥尽致。书中的人物情节,可谓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要写到尽致非把常人常情都写成离奇不可;书中的世界是朗朗世界到处藏着魍魉和鬼蜮,随时予以惊奇的揭发与讽刺,要烘出这样一个可怜芸芸众生的世界,如何能不教结构松散?这样的人物情节和世界,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大超脱,时而透露出来。”金庸以佛学的关怀去观照大千世界的生灵,告诉人们要以悲天悯人的心态对待生活,不断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首次读《天龙八部》时,我最喜爱的人物是虚竹。喜爱他的单纯,喜爱他的忠厚,喜爱他不同于常人的机遇。从破解珍珑棋局到继承逍遥派武功,再到赢得西夏公主芳心,这些机缘巧合让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少林僧人,成为赫赫有名的一方霸主。但在他的身上,也有着种种无奈。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倪匡说的那样:虚竹虽然是身不由己的典型,他一生至高无上的目的,不过是想在少林寺中当一个普通的僧人,可是命运却安排他成了灵鹫宫的主人。虚竹自己对这一切,完全没有自己作过选择,也不容许他作选择。看完《天龙八部》之后,常常问:“虚竹如果可以自己選择的话,他会选择什么呢?”没有答案。
  再次读《天龙八部》,喜爱的人物变成了段誉。因为他的善良、诚实和执着。他始终不以外部的环境改变自己的初心,并向着目标不断努力,最终成为“人生赢家”。金庸先生自己曾经说过,如果在自己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做,他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因为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
  三读《天龙八部》已近几年的事情了。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于小说和世界的看法也逐渐出现了转变。这一次,我从小说中读到的是金庸先生浓浓的家国情怀。我最为钦佩的人物就是萧峰。他的一生充满着沧桑悲壮,交织着国仇家恨,但在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人民这边。为世代的和平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舍生忘死,即使付出最为宝贵的生命,也要尽力避免战祸四起,民不聊生的情况出现,真正体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的真谛。事实上,金庸笔下的英雄人物极多,但若论意气之豪迈,行笔之光明,胸襟之开阔,唯有萧峰。萧峰堪称是人中之龙,而且他和《射雕英雄传》的主人公郭靖又全然不同。郭靖太过于完美,人物却显得不那么丰满。而萧峰的完美,“总是一条凛凛大汉,就在你的面前,是个真真正正的大英雄”。
  萧峰真是英雄本色,他的豪情侠骨正是金庸家国情怀的写照。金庸先生用作品告诉人们,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什么。家国情怀始终是荡漾在中华儿女心中无可替代的感情,这是一种心灵感触,也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礼记》中,很早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留下的传世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出了对国家的热爱。这种特殊的感情从来都不只是文学家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接近于普罗大众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豪情壮志,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那种舍我其谁的义薄云天,正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伟大信念。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同“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奔腾而去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感受到生命的壮丽。
  一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不同时候阅读会带给人不同的体验,不同人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多次阅读,我不仅感受到了金庸先生浓浓的家国情怀,也感受到了作品的灵魂所在。这可能就是深度的阅读带来的美妙体验吧!
  作者简介:何钱雯(1988.09—),浙江杭州人,单位: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
其他文献
《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是王小盾先生第一次探究音乐文献学的著作,其内容丰富,贴近学术研究,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供了帮助。王小盾先生从自己的成長经历出发,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学生的成长为例,以崭新的写作思路,使中国音乐文献学独特价值得以展现。不仅充分展示了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开阔视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而且深入浅出,用经验告诉我们如何进入学术工作,如何阅读并且利用好文献。音乐文献学是
期刊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笔,书中语言精彩绝伦,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其中女性角色是这部小说描写的中心,黛玉和宝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两个角色。因为她们与宝玉的关系,人们常常将二者做比较。许多学者从她们的语言、性格、背景及命运等角度做对比,极少的学者用语言学理论对二者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其他角色眼中宝钗比黛玉更为讨喜。因此,本文将基于人际意义建構这一理论,试阐释为什
期刊
【摘要】:碎米和米糠是越南众多神奇故事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现在这篇家喻户晓的故事已改编成话剧。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通过对其在文学作品类型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使读者更好的了解这篇神奇小说或是说對这一类行的神奇故事都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而通过对这篇神奇故事文学类型的分析再加深对故事人物、内容、背景和主题的理解。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读懂即可。  【关键词】:碎米和米糠;越南;民间文学;文学作品类型  一
期刊
三月四日 晴  4日,在刘新老师带领下我们走近山城重庆,去感受重庆的温度,去领略鲁迅先生的气息。  对于重庆,知道他是天府之国,雾都、山城。直到下飞机的那一刻,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便铺天盖地的向我袭来。让我感受到重庆是一个如此有温度的城市。出租车的飞驰,让我领略到了重庆人特有的激情。出租车在急速的飞驰,犹如闪电划破长空。在一上一下间我的胃也在开始翻江倒海般。这一下算是对重庆山城的这个称呼有了实实在在的
期刊
想起麥子,就想起诗人海子  这个诗歌的孩子  一生孤独又一生幸福  人们觉得海子和这个冷酷的世界和解了  觉得海子是幸福的  但人们不了解海子的孤独  不然  为什么要从明天起才能做一个幸福的人?  为什么要从明天起才去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因为海子的幸福从来只在明天  只在遥远的远方  在大海中,在天空里,甚至飘扬在风中  一个纯粹的诗人  留恋尘世间的幸福  却永远无法与尘世和解  我愿意把海
期刊
【摘要】:《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而是总结概括性地对各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练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读者理清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本文主要讨论了书中关于美学的几大问题,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做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美的历程;李泽厚;读后感  
期刊
鸟知反哺孝,羊知跪礼恩。  这本该可以是一次很简单的诠释;  这本该可以是一篇很完美的文章。  这本该可以是一个深爱的领域,  这本该可以是一个完整的领域。  ——题记  今年是我的高考十周年,时间就像是黑夜里绵延的街道,在昏黄的路灯的陪衬下,悄然无息的流向远方。记得十年前高三月考时,我很竭力地在考场上书写,脸颊上泛起红润,两鬓的汗水滚烫地流下,虽然此时教室中并不是很热。力透纸背,苍白的手上跳出一
期刊
《音乐人类学》这本书源于作者艾伦’帕’梅里亚姆十五年的思考以及同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领域同事和学者们的探讨。他认为,“对于民族音乐学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研究:人类学的方向及音乐学的方向。”然而终极目标则是将两种方法融合。但是当作者转向民族音乐学文献的时候,发现这个理想还远没有实现,因为大量的研究之关注音乐,把它当做一件独立的事件,而不提及它赖以产生的文化母体。民族音乐学家们觉得他们的分析工具如何的
期刊
【摘要】:残雪作为当代文坛的一个独特存在,其文本一直备受学界关注。选择身体的角度来阐释残雪的小说,是因为残雪小说中存在着丰富的身体书写。残雪的每篇小说都是其精神自传,由于身体是精神生产的基础,因而通过身体来表达精神就成为残雪小说的重要旨趣。残雪小说经常出现各式各样的病人,他们患有各种各样的怪病,然而这里的疾病却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它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符号而存在。  【关键词】:残雪;小说;身体;疾病
期刊
(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初名谢锡清,又名沈、澄,后以字行名大澄,字仲清,号希范,后更名谢无量,别号啬庵。他是近代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  谢无量由于博古通今,含蕴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