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有企业劳务派遣法律问题分析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fg21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竞争层面而言,相对比传统用工模式,劳务派遣用工存在多方面优势,例如可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事管理便捷性以及人工成本较低等等,因此备受国有企业的喜爱。但分析我国劳务市场现阶段的用工状况可知,该模式存在一定的滥用问题,不仅损害了劳动者应有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增加了用工行为的法律风险,因此,本文在探讨国有企业劳务派遣存在的法律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劳务派遣;法律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D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7-0221-01
  作者简介:崔慧颖(1993-),女,朝鲜族,吉林珲春人,延边大学,诉讼法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出现了极大改变,各个行业开展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相对比传统的临时工、合同工而言,劳务派遣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且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用工的灵活性,因此备受国有企业青睐。立足于社会整体发展态势来说,分析国有企业劳务派遣存在的法律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对派遣劳动者、国有企业的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有企业劳务派遣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直接性法律问题
  国有企业劳务派遣存在一种特性,即法律直接性点,立足于法律层面来说,派遣企业、派遣劳动者之间会建立劳动关系,而派遣企业、用人企业之间会建立民事劳务合同关系,但要想确保劳务合同框架完善、有效,必须进一步强化派遣企业、用人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因此,以劳务合同框架为基础成立的三方关联是劳务派遣用工合同不具备良好规范性的根本因素,极易诱发劳务纠纷。
  (二)没有明确的适用岗位
  《劳动合同法》表示劳务派遣应存在于具有临时性、替代性以及辅助性的岗位,但并没有明确上述岗位的具体性质,导致在实践活动中,一些国有企业的劳务派遣发生在部分经常性、固定性的工作岗位中,甚至是一些用时较长且在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岗位中。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国有企业的派遣员工在总员工中的占比超过50%,或是全行业开展劳务派工模式,给员工权益造成了极大损害。
  (三)岗位福利待遇的差异性
  因国有企业一些岗位的特殊性导致派遣员工的工作存在季节性、临时性,导致此类派遣员工与执行相同工作的正式员工之间的薪资待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长此以往必将诱发严峻问题。除此之外,劳务派遣中也不可避免存在工作相同、薪资待遇不同的现象,也埋下了较大的法律纠纷风险。

二、防控国有企业劳务派遣法律问题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劳务派遣协议
  就派遣合同所存在的法律问题,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明确责任的方法进行有效防控,主要措施如下:派遣员工、派遣单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杜绝拒签、延签等行为;同时对派遣单位、派遣员工之间的劳动合同进行严格审查,避免其内容不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而派遣单位与派遣员工签订的合同则需要通过备案方式进行管理;明确派遣员工的实际作业内容,避免派遣单位随意对派遣员工的工作进行调整;派遣单位需要为派遣员工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若派遣单位没有执行,需要对其进行法律问责;派遣员工在国有企业工作时,需要以该企业用工规章制度进行自我约束,若存在行为不达标的情况,国有企业具有退回权力,而派遣单位需要重新推荐派遣员工;派遣单位若违背派遣合同中的条款,国有企业所存在的损失应由派遣单位负责;对派遣劳务工伤、纠纷等问题、费用进行明确规定,由派遣公司、国有企业共同承担。
  (二)明确派遣劳动者岗位范围
  《劳动合同法》中并没有明确何为“替代性、辅助性、临时性”,但一般情况下,所派遣的劳务人员符合上述性质工作岗位,则表示该岗位只能实现短时间内的劳务派遣。对此,全国人大法工委做出如下解释:“所谓的辅助性,便是企业内部支持劳务派遣的工作岗位应属于非主营业务范畴,换言之,只有在真实员工无法满足作业需求时,才能通过劳务派遣人员进行短时间内的代替;而临时性,则要求劳务派遣周期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若岗位用工时间超过6个月,派遣员工的待遇应等同正式员工。”由此可见,劳务派遣虽然是补充常规劳动关系,但有明确的法规保护,企业关键性岗位应禁止使用派遣劳务,以避免短期性劳务派遣人员给企业长期目标造成不良影响。
  (三)构建完善的岗位、薪酬制度
  国有企業应制定具有科学性、可信性的完整的薪酬发放制度,以杜绝工作内容一致待遇不同的问题。参考《劳动合同法》对岗位薪资的规定,企业在规定具体岗位薪资时,应确保其与岗位都得具体劳动需求相符,一些法律单位要想保证一些岗位的工作内容具有一致性,需要及时对薪资待遇进行调整。基于国有企业视角进行分析,需要促使岗位设置实现精细化,同时明确划分辅助性岗位,而劳务派遣岗位可以纳入一些不具有技术性要求的工作,从而让企业正式员工和劳务派遣人员可以在不同岗位中互相不影响。
  [ 参 考 文 献 ]
  [1]曹孑翔.国网公司劳务派遣用工的法律风险防控对策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9):77-79.
  [2]何小勇.劳务派遣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定位与法律规制[J].法治研究,2017(06):150-160.
  [3]陈步雷,王健.国有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模式的法律规制——基于2014年至2016年的100个案件判决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07):168-175.
  [4]陈文涛.关于推进国有企业劳务派遣规范化管理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7(07):362-363.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也逐渐成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大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可以
【摘要】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志向水平,運用多元化评价标准,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便及时发现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走出“科学越学越难”的困境。  【关键词】自信;赏识;目标;评价;辅导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摘 要:在构建新时代法学范畴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法学范畴的深化和拓展,紧跟时代发展脚步,赋予法学研究更加鲜活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无论是法理理论,还是法治实践,都需要对既有法学范畴和概念进行详细的界定,提炼出更多更新的范畴和概念,推动法学研究速度的加快。因此,本文立足新时代的发展背景,探讨法学范畴的拓展研究现况,试图为我国法学研究的深化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法学范畴;拓展;研究  中图分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治理经验.环境保护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发展工程,环境保护需
摘 要: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在所有刑事案件中的比例不断地增长,这就使得很多的个人信息被不当收集或者恶意使用。其中一些人在由于金钱的诱惑下,一些个人或者部门违反法律规定,将其所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给他人或者组织并谋取利益。这种违法现象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已相当严重,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犯罪现象,比如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进而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隐私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一些问题,然后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展开思考,旨在为后续工作者提供借鉴.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于在罪犯的教育以及改造的过程之中应该用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进行感化教育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希望可以以工作实践的过程为出发点进行比较深刻的思想以及理论方面的引导,从而进一步让罪犯更好的认识到我国优良传统美德中的底蕴以及这些优良美德对于一个人发展过程中的深远影响,在教育和改造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也要得到相关民警的重视,从而进一步的有效提高我国监狱警察系统的整体素质水平,以高质量的完
传统经济学理论对于创业活动在微观层面对集群形成的作用未给予足够重视;集群最重要的特征是产业相关企业的聚集和关联,而创业正是这些企业得以产生并最终推动集群形成的微观
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制约了社会的发展,许多地方频繁发生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如何治理和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制定相对应的对策,是各级地方政府困扰的话题。本文在探讨
朔风掠过原野.所有的草木,都悄悄低下头去.所有的灵魂都已静静地歇息.惟有这守墓的老人,还在一座座坟墓之间,长久地徘徊.他仔细地拭去每一块墓碑上的尘埃.他缓缓地除去每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