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老子》甲简“(家)”字试论

来源 :中国文字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zl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店《老子》甲简34有“(家)”字,对应帛书乙本、傅奕本作“朘”,汉简本作“狻”,王弼本作“全”,河上公本、严遵本作“峻”.“朘”“狻”“全”“?”诸字音近可通,多以“朘”为正.《说文·肉部》:“朘,赤子阴也”.关于“(家)”字的释读及其与“朘”字的关系,学界有多种意见,但仍未最终解决.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家)”字当隶定为“(家)”,为“朘”字初文,是早期象形写法,而“朘”是后起形声字.
其他文献
期刊
那一年,我师范毕业,被县教育局的一纸文件分配至离老家最近的乡镇九年制学校工作。  我去的那个地方是一个条件极为艰苦的镇子,周围都是绵延不绝的大山。学校坐落在靠近大山脚下的平台上,距县城三十多公里,清一色的石子路。偏僻,闭塞,落后……即便搜肠刮肚想词,也很难形容当时条件的艰苦。  学校由上下院组成,十几间平房教室,几十孔窑洞宿办两用,有12个教学班,初中4个,小学8个。从事教学的二十几个教师,大多数
期刊
专题方向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每一部经典作品都可以为我们打开一个丰富的世界,让我们随时随地能够透过文字与作家沟通交流。要想与文学大师对话,我们首先要做一名阅读者,从翻阅经典文学作品开始,透过文字,了解不同的世界,感受不同的时代,洞察不同的内心。阅读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古典小说,我们应充分运用精读和跳读,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编了一组从不同角度诠释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文章,人文主题是“人生之舟”.单元提示要求是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
期刊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本单元的设计我们选取了其中的三篇, 即《〈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另外的《诗词五首》被选编到了唐诗宋词的大单元教学中。选取的这三篇涉及诸子百家和《史记》中的传记散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文言名篇。虽然诸子百家文章和《史记》均为我国文言宝库中的“重头戏”,但从单元的选编来看,编者显然无意通过这一单元对学生进行诸子百家散文和《史记》的教学覆盖,因此我们的单元设计中也只是点到为止,并无更加深入。
孙过庭的《书谱》不单为书法理论之作,更可视为一般艺术学理论之典籍。其艺术论以“情性”为要领,融艺术本体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艺术功能论、艺术发展论5个理论命题于一体,于个体情感之中“变”艺术之风格,“通”人生之真谛。基于“情性”脉络的艺术理论解读,对《书谱》经典理论的现代传承以及艺术学理论学科自身汲取传统文化学养,丰富艺术学理论体系,推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的特色化发展以及艺术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谜题电影是后现代时代断裂式文化与多元碎片时空下的产物,正逐渐成为后现代电影叙事的一种新趋势.首先,谜题电影打破传统叙事模式,重构叙事时空秩序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形成不
文章认为,在“中国乐派”的丰富音乐形式中,中国民乐是最能直观地显现中国音乐文化特征的音乐形式和体裁样式。文中通过对“中国乐派”器乐艺术中“西式”和“中式”两种形态的比较,通过对作为“外显符号”的中国民族乐器及乐队外部形态和音色特征的分析,通过对作为“蕴含符号”的民乐作品的评说,通过对中国民乐面向世界“走出去”和“传出去”两方面成果对树立“中国乐派”形象所做贡献的陈述,多视角、多维度地论述了进一步促进和发展中国民乐对“中国乐派”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创作所创造出的数字拟像营造了虚拟现实的丰富意蕴,强大的能指秩序促使数字拟像走出“幻觉说”的心理缝合,使“幻觉的消失”,迎来“意义的重构”。数字电影新现实的审美性要求数字电影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将它所表达的叙述主体“再中心化”,达到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平衡与融合,实现数字电影的虚拟逻辑和可能世界的叙事意义,使得虚拟现实主义的美学表达符合新现实审美性的时代特征,为数字时代的电影作品带来更为深刻的现实意蕴。
本文利用最新公布的红外线图版,在辨析旧说的基础上,新释出居延汉简336.14AB《急就篇》残简中久未确释的两处简文“■”和“奥(■)”,纠正了前人的误释,其中“■”还提供了传世本未见的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