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比你进步快?可能是你还没学会复盘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7n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在电商平台任职的于小白来说,2016年的双11是一场失败的战役,她所在的箱包类目成了公司销量排名倒数的类别,业绩糟糕。
  双11之前,于小白刚刚转为该类目负责人,对业务尚未熟悉的她只能照着别人做,“几乎全程处于懵圈状态”,她这样形容那段时间的自己。这种状态自然出不了什么好成绩,但于小白并没有多少懊恼的时间,紧跟在双11之后的,就是“黑色星期五”。
  在中间这段为期不长的时间里,整个团队冷静下来一起做了次复盘,这是关键一步,团队借此梳理清楚了之前失败的原因和问题所在,并列出几个改进的方向。“电商主要就是做活动,频次高且套路相同,所以每次复盘都对下次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在接下来的“黑色星期五”,他们提前安排好了各项工作,打了个“翻身仗”。
  “复盘”如今已经成了一个职场流行词。它出自围棋术语,原指在对局完毕后,将这盘棋按原样再走一遍,并从中摸索出对方的套路。但复盘并不是单纯地重复,更重要的是思考为什么这么走,以及怎么走会更好。
  这套方式用在职场中同样合适。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是国内较早一批通过“复盘”来做自我管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说:“在这些年的管理工作和自我成长中,‘复盘’是最令我受益的工具之一。”正因为如此,复盘也成了联想每位员工的“必修课”。
  外企通常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复盘机制,被称为“review”,在一些采取项目制工作方式的公司里尤为普遍。“review是咨询公司非常注重的一种工作方式。”奥纬咨询大中华区资深项目经理刘允侃说。在咨询公司,对项目的复盘往往比较频繁,不仅会出现在项目结束,也可能在项目中期,以便团队及时调整方案,另外,半年度和年度等时间点都会设置复盘。工作多年,复盘已经融入到了刘允侃的工作和生活中,内化为他的思维习惯。
  复盘的好处有很多,而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总结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并在不断反思中优化方案。对于团队而言,复盘可以提升团队的协作能力与工作效率,同时在团队中形成互相学习与知识共享的氛围;对于个人而言,复盘能帮助我们明确自我价值,加快个人成长速度。
  有人说,学会复盘,你会比别人少走很多弯路。那么如何有效复盘,这里有一些建议给你参考。

A为什么一定要学会复盘?


  复盘本质上是一种经验的有效累积。徐洋洋在互联网运营知识分享平台“鸟哥笔记”做内容运营。他日常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引导作者产出内容,但在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作者没有复盘的习惯,只是一味地写,却不清楚自己到底会写什么,以及未来怎么写得更好。于是徐洋洋组织了一次写作训练营,将平日里的复盘方法拿出来分享,并最终梳理成系统的文章。
  在徐洋洋看来,复盘就是明确价值、快速迭代。当他带领作者复盘后,他们能从以往的写作经历中找出擅长的创作方向,之后的每一次创作也都能通过复盘获得提升。
  所谓当局者迷,如果只是闷头前进,公司人容易因为陷入繁杂的工作而看不清现状,难以通过客观评价来及时调整,导致偏离目标。“当你把琐碎的事情都串联在一起,才会看到整体意义。”于小白说,她从实习第一天起就开始写工作日记,还给待过的每家公司都保留了一本日记本。回看日记时,她从点滴之中梳理出经验,也在这个过程中规划出了从外企、电商平台再到创业公司电商团队的职业路线。对个人来讲,复盘可以帮助公司人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而对于一个团队,复盘可以帮助团队反思现状、查漏补缺,也能在复盘过程中了解团队每个人的强弱项,实现合理分工。咨询公司多以团队形式工作,每个项目的合作伙伴都会跟着项目重组,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自然能带去各自的项目经验,并通过复盘保留其中好的部分,为下一个项目创造价值。“我们的工作每次都是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去成长,复盘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积累经验,让我们遇事变得冷静,更有逻辑性。”刘允侃说。

B方法论有很多,这些实打实的经验能帮到你


  灵活选择时间节点,但要及时
  什么时候复盘最有效?答案并不是绝对的。
  不久前,徐洋洋和同事参与了一次采访,采访一结束他就带着同事复盘并总结了几点下次采访能用上的技巧。徐洋洋觉得,像这样时间短且不太復杂的案例,适合一结束就复盘,“这样印象最深,可以迅速推演一遍。”
  刘允侃工作中的项目从一两周到半年、一年不等,但不论长短,每个项目都会有中期复盘和结束后的项目复盘,“在项目过程中,大概每两到三周就会做一次复盘。”
  然而有时由于工作忙碌,项目过程中的复盘会被跳过或者没有及时完成,前期的错误可能会在后面重复出现。刘允侃参与过一个化妆品品牌的项目,和客户的沟通中采取了传统咨询公司的方式,但客户并不适应,导致最后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实我们在项目过程中就感觉到了,但没有及时复盘,如果中间做了复盘也许就可以避免。”刘允侃说。
  复盘不止一种套路
  目前流行的复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包含了4个步骤的GRAI复盘法,另一种则是更为全面的“十步复盘法”。前者操作简单快速,但容易忽视细节,在推导深度结论方面不够严谨,而十步法则相对繁琐,耗时更久。



  “十步法主要用在我的个人复盘上,或者是重要、复杂的事情。对于零散或是需要同事间配合的事情我就会用GRAI法。”徐洋洋说,针对不同的情况,他会选择不同的复盘方法,并不会固守某一套死板的流程。   当碰到重大项目的复盘时,徐洋洋往往会做多次梳理,并找一块大白板画出脑中已基本成型的流程图。而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他则会倾向于直接在脑中按照复盘的思维逻辑过一遍。
  除了主客观原因,别忘了可控性
  复盘最核心的环节是过程分析,当我们重新推演一段时间或经历的过程时,惯用的方式就是从主客观或者内外部这几个角度去解读。徐洋洋在自我复盘的过程中,在这些维度的基础上,还十分重视对于可控性的分析,他认为,通过复盘把不可控的因素变得可控,是下次获得进步的前提,也是复盘的重大意义。
  实际操作中,徐洋洋常常将事情按照“可控、半可控、不可控”3个维度来划分,并制成表格,这样他就能对各个阶段的可控程度一目了然。以他自己工作中常常要举办的线下活动为例,经常会出现有人报名但不到场的情况,到场率成了一个不可控的因素。那么在复盘中,他就会思考如何提升它的可控性?比如,事先做电话确认,其次可以想办法通过线上预热活动让报名者提前参与进来,让他们感觉已经和此次活动产生了关联,“要分清楚人数、场地、话题等不同因素的可控性质,并集中优化不可控因素。”
  多维度视角很重要
  刘允侃所在的咨询公司,不仅复盘频率高,而且每次会涉及不同的对象,员工不仅要和上级复盘,还要和项目组的同事一起复盘,最后还有对自我的复盘。因此它是一个多角度验证的结果。
  “复盘对象的多元化是必要的。”刘允侃说,“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一样,只从单一角度出发可能并不能全面反映问题。”在公司内部做复盘时,上级并不会一味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会综合客户、合作伙伴以及员工等多方的意见。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具备一套标准化的复盘机制,这就要求公司人在复盘时有多元化来源的意识。徐洋洋的经验是,在做过程分析和回顾的时候,可以想象自己在向一个完全不同行业的人介绍,这就倒逼我们跳出个人思维,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回溯,尽可能做到客观、细致,并且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通常,如果无法清楚明了地表达一个想法,说明你还没有把问题想透彻。
  随手复盘,其实没那么麻烦
  不少人常常因为“怕麻烦”“费时间”而无法坚持复盘。徐洋洋觉得,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家把复盘给仪式化了。如果把一件事摆得太高,其实是提高了它的执行难度,降低了动力。
  “复盘应该穿插在执行过程中的细节里。”徐洋洋说,他已形成了随手复盘的习惯,平日里想到什么观点就会顺手写在便签上,并在家里的书桌墙上划一块专门区域贴上去,形成一种碎片化的积累,“最后如果要集中复盘,就把便利贴收集起来回顾一遍,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C为什么我的复盘效果不大?


  不敢狠狠地剖析自己
  “复盘就像一面镜子,会照出事件真实的样子。”徐洋洋曾在自己的文章里写道。然而坦诚面对“真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理想中的复盘应是“对事不对人”,但是真的去复盘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就是人本身的性格和能力造成的,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点。人总会不自觉地为自己开脱,把问题归咎于客观原因,难以狠下心来从自身找原因,这样复盘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复盘是发现、认知自我的过程。徐洋洋以自己为例,“办线下活动时,我真的主持得不好,于是我就请擅长主持的嘉宾、志愿者来做,这是利用资源来优化的办法。”复盘不是为了改进自己的主持能力,而是让他更清楚自己并不适合做这项工作,从而找到更适合的解决途径。
  刘允侃特意强调,公司设立复盘机制的目标从来不是评价好坏,而是帮助员工找到更适合的位置,充分发挥个体优势。“你在这次项目中的评价是-1分,不代表你的整体评价是-1,可能你在另一个项目里就能拿高分。”
  流于形式,没有切中要害
  如今不少公司都有撰写日报、周报以及做其他类型复盘的要求,这让很多员工感到厌烦,最后敷衍了事,复盘终究只是流于形式。
  有时候也会出现想要认真复盘却找不到发力点的情况。徐洋洋做过一次需要付费的推广活动,最终效果并不理想,无奈团队拿不到实际的后台数据,虽然按照流程复盘了一遍,但并没有厘清问题所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复盘只是走过场,发挥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轻易下结论
  复盘常常带着某种目的出发,它是一个不断深挖、剖析和验证的过程,但很多人往往忽略了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轻易下判断。
  以徐洋洋通过复盘放弃自己主持这个例子来说,如果他得出的结论是要提高自己的主持能力,尽管可能也会起到一些作用,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主持的功力没法快速养成,如果勉強自己去做,下次依然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轻易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假的,规律有它适用的范围和边界。”徐洋洋总结道。
  不过,复盘的结论往往也不是一次到位的,公司人也是在不断的复盘、改进、再复盘的过程中获得进步的,所以只有复盘得多了,思考得多了,才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复盘得出的结论要看你怎么用它,不能完全依赖,还是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徐洋洋说。
其他文献
进入9月以后,特朗普政府的“内乱”被媒体深入曝光,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以调查“水门事件”真相闻名的《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在新书《恐惧:特朗普在白宫》(Fear: Trump in the White House)中披露,特朗普的高级助手们为了避免使国家陷入不必要的危险,时常会“偷走”总统办公桌上的文件,以免他在文件上签字。9月5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
期刊
1989年,苏珊·德斯蒙德·赫尔曼(以下简称赫尔曼)启程前往乌干达癌症研究所担任访问教员,开展艾滋病和癌症方面的研究。在乌干达工作的两年间她亲眼目睹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9美元的人是如何生活的—1.9美元,这是世界银行划分的极端贫困标准。和很多人一样,她希望为这些人提供帮助。  这不仅是个人的愿望。实际上,非洲的贫困问题已是全球性问题,从目前已有的预测数据来看,未来的挑战比当下更严峻。  非洲是目前
期刊
美国时间9月24日,据《纽约时报》报道称,被Facebook收购的图片分享社交应用Instagram的两位联合创始人—现任CEO凯文·希斯特罗姆和CTO麦克·克雷格即将离职。这个消息很快也由希斯特罗姆本人证实。  2010年10月上线的Instagram是硅谷历史上用户自然增长最快的软件之一:上线两个月便获得100万注册用户,一年后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这款现象级的产品,在运营还不到一年半、团队
期刊
C=CBNweekly W=位炜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是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由于价格昂贵且需要定期维护,学习钢琴一度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但如今钢琴成了一种文化消费产品。近年来,钢琴的制造和消费正从欧美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钢琴生产国和消费国。在钢琴品牌施坦威的亚太区总裁位炜看来,如今私人购买钢琴的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钢琴的收藏价值,而学习钢琴的人也不仅仅
期刊
9月17日,意大利设计师Riccardo Tisci在伦敦发布了他接任英国老牌时装屋Burberry之后的第一个系列,毫无疑问,除了Hedi Slimane领导的Céline,这是2019春夏时装季最令人期待的发布会了。  当其他老牌奢侈品时装屋都在通过拥抱街头文化对品牌年轻化改造时,Burberry近几年却一直无法挽回销售的颓势。于是,它开掉前任设计总监Christopher Bailey,让拥
期刊
一个敞著夹克衫的中年男人正在试吃猕猴桃。  “甜吗?”  推着购物车的孟煦停住之后,没有什么分寸感地问话了,脸上大概也没有什么笑容可言。她有点疲倦,本来这个问话也可以省略的,只需要她上前去拿起牙签。但是她懒得这么做,宁可有点突兀地问一个陌生的看起来也不具有多少信服度的中年人,也不愿意去找一根干净的牙签,从一个透明的试吃盘里挑出一个。那个男人愣了一下,然后说甜还是甜,但是太贵了啊。要13块8一个。孟
期刊
我有很多以財经写作为职业的熟人。有时候关于一个财经人物到底怎么样,他们的看法差距会非常大。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对于最近被曝光在美国某州实行了性侵的某电商公司掌门人的看法。一些人在饭桌上争得不亦乐乎。  用同一堆事实、同一种逻辑,看待同一个人,得出的结论却相差很远。这是为什么呢?我在观察了几次这样的争论后发现了一个造成差别的可能性—这些资深人士在没有被那些大公司的公关部门控制的前提下,他们开始关注这些财
期刊
佟欣收到那套《塔希里亚故事集》时非常惊喜—全新,书腰都还在;扉页上有作者吴淼的签名,以及5个不同的漫画头像。最重要的是,价格仅3折。  这套书来自于微信上的一个二手书买卖平台“多抓鱼”。用户可以在上面买书,价格基本低于5折,也可以扫描书籍背后的ISBN编码,将不需要的书卖给多抓鱼。在买方和卖方之间,多抓鱼负责统一的翻新、消毒以及物流。  对于重度阅读爱好者佟欣来说,多抓鱼上的书籍价格吸引力巨大。从
期刊
张心一最近在北京举行的“Interesting”展览中有一个作品,叫《干杯》,它成了展览期间关注度最高的作品之一。  《干杯》源于网络上曾经流传的一个“为友谊干杯”的中老年表情包。张心一第一次看见原表情包时有些触动,这张照片已经有些年份,照片中人物举起酒杯时神情真挚,但被做成表情包后却变成了网络文化的消费品。“二三十年前,人们对于情感的表达是很有仪式感的,但它被放到现在,就变成了一个非常调侃,非常
期刊
“禁用5年。”这是OPPO今年发给一位供应链合作伙伴—汇顶科技的内部沟通信所使用的措辞。  OPPO在这封通知信中称,自己采购团队原本与汇顶科技就屏下光学指纹合作事宜达成一致,但在今年6月4日,汇顶科技迫于其他客户的压力,为保证该客户使用同一技术解决方案的优先性,把向OPPO承诺的批量供货时间推迟了3个月,导致OPPO的新品手机研发项目无法如期开展,所以“OPPO决定将汇顶科技列入供应商禁用名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