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应具有较好的艺术素质,而音乐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是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音乐艺术教育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旅游活动中,它可以愉悦旅游者的情感,传递文化信息,融洽旅游氛围,极大地丰富旅游生活。
在目前的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中,音乐欣赏课还是音乐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欣赏课上的好坏决定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的高低。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对音乐欣赏课的认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个方面对音乐欣赏课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提高对音乐欣赏课的认识
国家教育部要求在全国高校都必须开设音乐艺术课,并纳入到日常教学中。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旅游人才时,非常注重对他们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但不太注重音乐艺术教育,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上过一堂真正意义的音乐欣赏课,更别谈运用音乐的能力,这对于旅游院校所要培养的人才来说,实在是一种教育的缺失。
旅游,是对大自然的鉴赏,对人类文化的感悟,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在旅游文化活动与鉴赏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方面的教育,能引发学生们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事物,对美更深层的感受与领悟。对于未来的旅游人才,对世界认识应是更为立体、宽泛的。不同色彩、不同格调、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会带给人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
因此,要认识到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到音乐素质也是旅游人才不可或缺的专业素质,更要认识到音乐欣赏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任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认识,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引导学生喜欢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音乐欣赏课的内容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旅游专业教学中,都开设有音乐欣赏课,但没有统一教材,教学内容单一,课时少,任务重,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需求。這就要求老师要利用好有限课时,精心备课,尽可能地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要想上好音乐欣赏课,就要打好扎实的音乐基础。然后还要通过视唱训练使他们基本掌握音准、节奏感,这就夯实了他们的音乐基础,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乐感。
其次,简单的音乐史介绍也必不可少。为了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对音乐的发展史有个脉络式的了解,用较少的时间,把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部分简单概述一下,加上学生本身的历史知识,会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有个时空概念,能初步了解音乐作品创作时的时代背景,该时期的艺术风格,作曲家的经历等等,这样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会更容易理解,印象也会深刻。
再次,一定要和当前的音乐发展状况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河南的民间音乐欣赏时,我就结合少林寺景区推出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对河南的民间音乐文化进行讲解;在学习完隋唐时期音乐知识时,结合了热播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歌舞场面,后来又学唱片尾曲,这样一来,课堂的学习气氛非常热烈,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音乐院校毕业的老师,上课一般沿袭的是科班教学方法,过于注重专业性和知识性,缺少灵活性、互动性,音乐艺术课在学生们眼中仍像中学生时代的“唱歌课”或像枯燥的理论课。要认识到旅游专业的音乐欣赏课,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像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关键是对于一个即将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来说,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个人对音乐的创造性能力,自由表现能力。
第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了先进的辅助设备,学生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容量的信息,音乐课堂才能更为立体、丰富。
第二,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要把以教师讲述、授予为主转变为在教师启发带动下学生参与创造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来;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充分的艺术感染,大幅度提高教学曲目的经典作品数量和高文化含量作品的比例。如:我在每节课都有一个环节,就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向全班同学讲述“我的故事,我的音乐”,任课老师适时地进行引导。这一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们提高音乐艺术修养,也有助于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增强与人沟通能力,从而营造融洽的旅游氛围。
第三,要根据专业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形式。很多旅游院校开设的音乐艺术课和其他普通院校一样,所有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东西完全一样。这样的音乐教育只注重了普及性,而忽略了针对性。我们要培养有音乐活动能力的人才,就必须针对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内容方法,侧重于不同的方面,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比如导游专业的人才,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而旅游文化,往往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如果导游带着游客们参观河南著名的少林寺景区时,在生动的讲解之后,唱一首电影《少林寺》的插曲《牧羊曲》,或领着大家唱《少林、少林》,既融洽了旅游气氛,又愉悦了旅游者的身心。所以我们音乐欣赏课应根据导游专业的特点,有不同的侧重面,应加强民族民歌的教学及演唱技能训练,同时加大民族民间舞蹈欣赏内容,使这些学生了解各民族独有的情感语言,培养良好的音乐文化素质。
在目前的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中,音乐欣赏课还是音乐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欣赏课上的好坏决定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的高低。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对音乐欣赏课的认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个方面对音乐欣赏课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提高对音乐欣赏课的认识
国家教育部要求在全国高校都必须开设音乐艺术课,并纳入到日常教学中。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旅游人才时,非常注重对他们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但不太注重音乐艺术教育,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上过一堂真正意义的音乐欣赏课,更别谈运用音乐的能力,这对于旅游院校所要培养的人才来说,实在是一种教育的缺失。
旅游,是对大自然的鉴赏,对人类文化的感悟,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在旅游文化活动与鉴赏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方面的教育,能引发学生们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事物,对美更深层的感受与领悟。对于未来的旅游人才,对世界认识应是更为立体、宽泛的。不同色彩、不同格调、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会带给人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
因此,要认识到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到音乐素质也是旅游人才不可或缺的专业素质,更要认识到音乐欣赏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任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认识,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引导学生喜欢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音乐欣赏课的内容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旅游专业教学中,都开设有音乐欣赏课,但没有统一教材,教学内容单一,课时少,任务重,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需求。這就要求老师要利用好有限课时,精心备课,尽可能地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要想上好音乐欣赏课,就要打好扎实的音乐基础。然后还要通过视唱训练使他们基本掌握音准、节奏感,这就夯实了他们的音乐基础,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乐感。
其次,简单的音乐史介绍也必不可少。为了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对音乐的发展史有个脉络式的了解,用较少的时间,把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部分简单概述一下,加上学生本身的历史知识,会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有个时空概念,能初步了解音乐作品创作时的时代背景,该时期的艺术风格,作曲家的经历等等,这样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会更容易理解,印象也会深刻。
再次,一定要和当前的音乐发展状况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河南的民间音乐欣赏时,我就结合少林寺景区推出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对河南的民间音乐文化进行讲解;在学习完隋唐时期音乐知识时,结合了热播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歌舞场面,后来又学唱片尾曲,这样一来,课堂的学习气氛非常热烈,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音乐院校毕业的老师,上课一般沿袭的是科班教学方法,过于注重专业性和知识性,缺少灵活性、互动性,音乐艺术课在学生们眼中仍像中学生时代的“唱歌课”或像枯燥的理论课。要认识到旅游专业的音乐欣赏课,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像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关键是对于一个即将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来说,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个人对音乐的创造性能力,自由表现能力。
第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了先进的辅助设备,学生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容量的信息,音乐课堂才能更为立体、丰富。
第二,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要把以教师讲述、授予为主转变为在教师启发带动下学生参与创造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来;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充分的艺术感染,大幅度提高教学曲目的经典作品数量和高文化含量作品的比例。如:我在每节课都有一个环节,就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向全班同学讲述“我的故事,我的音乐”,任课老师适时地进行引导。这一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们提高音乐艺术修养,也有助于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增强与人沟通能力,从而营造融洽的旅游氛围。
第三,要根据专业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形式。很多旅游院校开设的音乐艺术课和其他普通院校一样,所有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东西完全一样。这样的音乐教育只注重了普及性,而忽略了针对性。我们要培养有音乐活动能力的人才,就必须针对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内容方法,侧重于不同的方面,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比如导游专业的人才,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而旅游文化,往往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如果导游带着游客们参观河南著名的少林寺景区时,在生动的讲解之后,唱一首电影《少林寺》的插曲《牧羊曲》,或领着大家唱《少林、少林》,既融洽了旅游气氛,又愉悦了旅游者的身心。所以我们音乐欣赏课应根据导游专业的特点,有不同的侧重面,应加强民族民歌的教学及演唱技能训练,同时加大民族民间舞蹈欣赏内容,使这些学生了解各民族独有的情感语言,培养良好的音乐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