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侗寨 呈现自然生态的文化村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n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6日上午,陆永强照例开着自己新买回来一个月的五菱面包车,守在景区大门外。
  这个月,贵州很多景区都对前来游玩的浙江人实行免门票费,但由于黎平县距离贵阳300多公里,也不是浙江旅行社安排的黔东南旅游景点,因此来肇兴侗寨的游客与往年同期相比,在陆永强看来并没有增加多少,但“也差不了多少”。
  陆永强在景区大门外主要招揽新来游玩的散客,一般景区的观光车拉游客进去一人次要收10元的车票,当地村民用自己的车辆拉游客进去一趟收费30元,四五个人包一辆车,就比较划算了。
  今年30多岁的陆永强代表的是侗族人中面临传统与现代冲击最为突出的人群。拆迁后,他已经不住在传统的木楼里,镇子外围的房子如今都采用水泥盖房子,虽然成本高于木楼房子,可陆永强喜欢水泥房子,“上下水方便,也不用经常维修”。
  但陆永强时常还是想念从小住惯的木楼,每当想念的时候,他就借着看父母的理由,去妈妈家的木楼里住一宿。
  鼓楼群淡然的表情
  在陆永强过去的生活里,他和镇上其他侗家人一样,最熟悉的莫过于三样东西:鼓楼、大歌和风雨桥。而这三样东西也被誉为“侗家三宝”。
  中午最热的时候,镇中心的仁寨鼓楼下面,60多岁的陆义正在和其他几位年纪相仿的老人讨论镇上的垃圾集中回收规定,他还时不时地盯一眼旁边两位老人下棋。有游人问起这鼓楼的作用,他就会热情地讲解起来。据他讲,这仁寨鼓楼的功能和其他侗寨的一样,平时,村民们爱围坐在这里休息、乘凉,彼此间传递一些信息。寨子里如果有事,村民们就会坐在这里一起议事。“寨子里婚丧嫁娶,也都要在这里进行。”
  鼓楼地下中央处有一个凹进去的砖坑,“冬天的时候,我们会在这里烤火,唱大歌。 而到每年的正月初八,就在这里踩堂祭祖。”陆义说。
  肇兴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素称“侗乡第一寨”,占地18万平方米,居民1000余户,6000多人。寨民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各居五个自然片区,因而也建有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
  肇兴最有名的就是鼓楼,以五个鼓楼组成的鼓楼群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 2001年,肇兴侗寨及鼓楼群列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在这五座鼓楼中,仁寨鼓楼最矮,但却是依桥傍水而建;礼寨鼓楼最为粗大,是用材最多的一座;智寨鼓楼最为特别,没有尖尖,据传说如果智寨鼓楼建尖尖角的话,那么整个肇兴大寨必遭火灾;信寨鼓楼则为全寨鼓楼最高。
  肇兴鼓楼除了高低不同外,都有八角攒尖顶,外观都像一座宝塔,飞阁重檐,气势雄伟。全楼为木结构建筑,用四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顶层,另立副柱加横竖瓜于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穿合。楼中央悬空一根为雷公柱、四根金柱为主承柱、四周有十二根檐柱的结构方法,象征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寓意“天长地久”。
  陆义老人告诉记者,建造鼓楼用的全是杉木,这种木料不会生虫子。全都是用四柱贯顶,多柱支架八角密檐塔式结构。“侗家有传统的建筑师,鼓楼建设不用一钉一铆,全以杉木开槽穿榫和接而成,衔接不隙,丝毫不差,牢固严谨,经风霜,历雨露,在鼓楼的外额上抹粉描绘或白灰泥塑龙凤鸟兽,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风情的油饰图案。”
  鼓楼的来历,侗家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安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
  另有一种说法更加神奇。传说鼓楼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遗迹。古代外星人来过侗乡,曾修建火箭和飞碟发射架。鼓楼外形颇似发射火箭的支架,顶层阁楼的剖面恰如飞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筑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师赞颂鼓楼的歌词中,就有“那天神仙下界送礼钱”的唱法。
  仁寨鼓楼最醒目的是在楼上挂了好多比赛得奖的证书,楼下的角落里排列着高低不同的芦笙,芦笙上还挂着两条智寨芦笙队比赛获奖奖旗。陆义指着几个新竹子做的芦笙说:“过两天又要比赛,这是给比赛准备的。”他一边谦虚地称自己年纪大了,气不够了,一边还是举着最大的芦笙吹了起来。
  据介绍,肇兴侗寨的开发比较晚,是在国家开展了非物质文化保护,有了民俗文化研究和保护体系后,当地政府才开始开发,请了国内很多古村落研究专家反复进行论证,不仅使侗寨建筑得以完整保存,也保护了以鼓楼文化为核心的侗民族文化基因。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段宝林看来,侗寨在历史记忆、宗教信仰、款约法规、生活习俗、节庆交往等方面都离不开鼓楼。以鼓楼为中心深度解读侗族村寨,就可以勾勒出侗族社会的全息图景。
  肇兴侗寨被开发后,陆永强成了寨子里较早做生意的侗家人。
  肇兴本地的侗家人祖辈习惯了农耕生活,鲜少做生意的意识。这里开发的最初,很多沿街的房子都被外来的四川等地人租来做客栈、酒吧和餐馆。这两年,在外出打工回来的年轻人的带动下,寨子的人们也开始做些小生意,主要是卖一些本地的土特产。
  “年轻人现在很少去鼓楼下面闲聊,也不是很热情地去参加寨子里的一些传统节日活动。”陆永强低下头沉吟了一下说,“比如我,总感觉和寨子原来的生活有了距离。”
  清泉般流淌的大歌
  晚上八点半,吴玉莲和弟子们都化好妆,准备上台表演了。
  如果不说出真实年龄,没有人会相信她已经60岁了。大歌唱响,她微笑着又一次看到台下观众惊异的表情,这样的表情对她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第一次听到侗族大歌的人,基本上都会被震惊。”她说。
  吴玉莲人生最辉煌的顶点,是她30岁的时候。1986年,她作为领唱,与黔东南州的其他八位歌手组成侗族大歌合唱团,参加了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演唱完毕后,全场起立,掌声如潮水般,一波接一波。我们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多年后回忆起往事,吴玉莲依然激动不已。   其实早在1953年,就曾有三位侗家女歌手进京表演,但当时并未体现出群体性。吴玉莲们的巴黎演出,给侗族大歌带来新的变化。
  肇兴周围的侗寨因发音不同,各寨擅长的唱法也不同。吴玉莲出生在三龙侗寨,三龙侗寨人说话清脆,擅长唱很高的声部,吴玉莲就是代表人物。
  侗族人没有文字,祖辈靠大歌传承文化,因而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人类保存得最古老的歌谣”。流传下来的是多人分声部无伴奏大合唱,唱者都是村民,只凭天生对音乐的敏感,表达出生活的各种情感。数十人合唱时,可以将高音部、低音部、混声、和声、轮唱、花腔等等唱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法国艺术节后,侗族大歌惊动了全世界,吴玉莲随后开始到世界各国演出。45岁时,她退出舞台,专心培养弟子,2008年成为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年后,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贵州省惟一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项目。
  2015年10月,吴玉莲受邀加入肇兴天籁之音侗族文化传播公司(以下简称“天籁之音”)担任歌师,与她一起担任歌师的还有两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即琵琶师吴玉竹和唱假声的杨昌奇。
  投资天籁之音的杨求(音读zǐ)良并不是肇兴当地的侗族人。据天籁之音的组织人陈俊儒介绍,杨求良喜欢侗族大歌,他希望通过投资演出,给请来的歌师和歌手们支付一定报酬,吸引更多村民加入到保护侗族大歌的行列中。
  景区为了招徕游客,也有免费表演的侗族大歌,请了外地专业歌舞老师编排,加上现代化的灯光舞美,给游客呈现的是与传统完全不同的侗族大歌。与此相比,天籁之音则始终坚持用传统的方式表演,舞台只有十多平方米,灯光始终没有变化,歌师、歌手尽量呈现最原始的演唱形式。
  这样一场演出要收费60元,还是推广价,“如果真有心来领略侗族大歌的人,是会来欣赏我们演出的。”陈俊儒说,但大多数时候,一场演出最多超不过十个观众,“几乎没有盈利,基本上是以公益的心态做这件事”。
  但不管观众有多少,吴玉莲和弟子们每一场演出都很用心,他们都明白,天籁之音目前只能是小众形式的演出和欣赏。
  陈俊儒一直尝试用网络推广天籁之音,他已经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但似乎影响还是不大。
  百年传承的蓝靛靛染
  肇兴人习惯了每天从早到晚都会响着“咚咚咚咚”的敲打声音,而这声音对外来的游人则是一种疑惑。
  如果是刚从苗寨再来到侗寨,就会发现侗族人服饰相较于苗族艳丽的服饰来说,显得要朴素得多。黑、蓝、白、暗红色,是侗族妇女服饰最多的色彩。侗家妇女传统的服饰是,袖口衣摆均装饰有花带,内穿蜡染围胸,下穿蜡染百褶裙,左右两边以红绿白布条装饰。
  手工侗布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漫长,织好原棉布之后,还要用植物染料经过反复染色,染一遍槌一遍,颜色多成暗红色或亮金色,肌理结实端庄、古朴高雅。而每天从早到晚响彻寨子的敲打声,就是很多人家在用传统方法将粗纺的原色棉布染色,成为缝制服装需要的布料。
  肇兴镇上有座侗族最大的文化展览馆,展现了侗家人百年来一直保存完整的传统蓝靛靛染技艺。但如今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普通人家里已将现代工具融入这项传统技艺,比如很多人家已经不是在用原始的手工锤子敲打染色,而是用一种简单的小型机器代替人工不停敲打,人只需要不停加染料和布料。
  风儿吹着楼上楼下晾晒着的染好的长布,也成了游客猎奇惊羡的目光里的又一道风景。
  由于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肇兴的侗寨如今是整个侗族中最直接遭受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交汇冲击的地方。一些接触到网络世界和现代文化的侗族年轻一代人开始思考,如何能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推广出去。40岁的陆彦梅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陆彦梅从小跟外婆学到了最传统的植物染色方法,随着年纪和技艺的成熟,心灵手巧的陆彦梅逐渐成为了当地传统手工艺蓝靛靛染代表性传承人。
  但对传统技艺抱有浓烈兴趣的陆彦梅并不满足于此,她不停地找老人探访,收集了很多种纯植物彩染技术,并依着自己的经验,经过多次尝试,掌握了侗族失传近百年的豆染技能。
  2015年,陆彦梅联合了其他七户人家在寨子里成立了“传统工艺农民业余合作社”。政府不定期地派技术人员对她的合作社进行指导和帮助,她也开始通过网络推销大家制造出的产品。随后,她又在黎平县城和肇兴镇上开设了三家实体店。
  从今年开始,在当地政府帮助下,陆彦梅借助网络平台,开设了淘宝店和微店,成为当地第一批乡村电商的代表。
  如今,陆彦梅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保留自己民族的“文化空间”,在取得经济收益的同时,能将自己掌握的民族印染技艺推广开来,让远离侗族的人能发现、看到、欣赏这个民族传统工艺的魅力,并能让这项技艺在更年轻一代的侗族人中传承下去。
  风雨桥深处的微笑
  前两年,黎平县政府专门邀请参加“余秋雨与原生态民族文化对话”活动的几位国内非遗保护专家来到肇兴,让他们为肇兴的开发与保护建言献策。这几位专家在肇兴的风雨桥上,就“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话题进行了现场解读。
  专家们肯定了当地政府对侗寨的五座鼓楼,用以旧修旧的原则重新进行了修复。“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肇兴侗寨村民自然的生活态。”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刘铁梁说:“特别风雨桥是侗寨核心文化的重要容器,肇兴把保护文化遗产与民俗旅游开发等产业经济结合起来,走政府、商家、学者和文化主体共同参与的开发式保护框架模式,是可以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
  走入侗寨,最常见到的就是风雨桥,侗族人也称之为“花桥”。与景区门口新修的高大、俊美、崭新的风雨桥不同,肇兴寨子里原有的五座风雨桥保存着时间留给它的印记,显得苍老、古朴而凝重。
  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   正午时分通向智寨鼓楼的风雨桥上,坐满了村里的老人,他们还习惯用侗族语言交流,有几位老人甚至听不懂普通话。肇兴侗寨里尊重老人的气息似乎很浓,除了鼓楼和风雨桥上张贴的乡约里不断提到尊重老人,唱的侗族大歌里有相当多的歌曲也与此有关。
  传统的侗家认为:“鼓楼通天,花桥接地”,这与侗族的文化脉络有关。风雨桥上最常见的装饰物是龙,侗族的先民来至百越,越人近水,龙是其图腾。侗族人建在寨边河上的大大小小风雨桥,从远处看,如同大大小小的龙,侗族人就是以此种方式,唤醒族人深藏于心底的关于祖先来去历程的记忆。
  与苗寨依山而建不同,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篾桥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风雨桥是侗族的标志风物,也是传统交通建筑。为了行走便利,侗家人会在寨河上架起一座或数座桥,一般是建在寨河的下游。据说如此也可以将从上游流来的福气好运拦聚到寨里。侗家人对桥址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侗族将山脉、河流视为“龙脉”,认为“龙嘴”是安寨的最佳地点,而风雨桥是用来贯龙脉、导龙气、领水口、存财气的。这中间就包含着侗家人祈愿自己的民族家族生存兴旺发达的潜意识。
  风雨桥遍布侗乡,尤以广西三江、龙胜,湖南通道,贵州从江、黎平等地为最多,据统计,这些地区共有风雨桥330余座,仅在肇兴的河溪上就有五座风格各异的风雨桥,也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肇兴在南宋时就已建寨,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寨子里的这五座风雨桥如今都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
  侗族的风雨桥最早兴于汉末,现在大都是以唐代的建筑为基础。与鼓楼一样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靠榫衔接,风格独特,建筑技巧高超。桥梁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桥身以巨木为梁。从石墩起,用巨木结构倒梯形的桥梁,抬拱桥身,使受力点均衡。
  智寨的风雨桥是侗族代表之作,桥面铺板,形成长廊式走道,两旁铺设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石桥墩上建塔、亭,有多层,桥内到处用侗家传统的彩绘装饰,因而也称为“花桥”。桥的长廊两边,立有带长凳的栏杆,专供行人歇脚避风雨,也是寨民休憩娱乐、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场所。抬头四望,桥的长廊、重檐、亭阁内,都是彩绘,廊内还挂着匾额、字画。中央的亭阁里,供奉着“祖母神萨玛”和桥神。桥外多重的檐口、攒角和瓦脊上也都有彩绘,有吉祥动物塑像和葫芦宝顶。桥头还立有建桥记事碑,记述这座桥的修建历程及捐助人姓名。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老人们说“可久经风雨,仍然坚不可摧”。
  侗族的这种由桥、塔、亭组成的风雨桥,是杆栏式建筑发展的延伸,在建筑学业内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
  据智寨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介绍,肇兴的这五座风雨桥,村民们祖辈都精心呵护,政府也进行了维修和保护,因而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如今,当地政府请了侗族传统建筑师用以旧修旧方式修复保护过的五座风雨桥,“原汁原味”地存在于侗家人的生活中,它们仍旧是老人记忆里多年未改的旧日模样。
  “冬天,寨子里的人还会轮流挑柴来生火,供行人歇息时取暖。”这种对风雨桥温馨的记忆,留在了很多过客的心中。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消炎痛栓在妇科术后患者中预防性镇痛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3~7月在我科住院手术患者60例,在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及麻醉方式等无明显差异条件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分析疏肝活血方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OSF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分别给予疏肝活血方和维生素A、E口服,观察两种药物的
利用综合录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综合研究辽河坳陷油燕沟潜山中生界小岭组储层岩性、物性等特征。分析潜山成藏的几个条件:多套油源供给为油气
通过常规物性、岩石及铸体薄片、重矿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多项测试方法,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地区塞5、塞431区长2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该储集层砂岩
现将我院收治的中期妊娠流产后感染性休克1例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患者36岁.孕3产1。因停经24周,下腹阵痛伴发热2d,就诊于我院门诊,门诊彩超报告:中期妊娠,死胎,。颅骨变形,胎儿头皮水
阳山庄村地处韩城市北20公里处的龙门镇,全村6个村民小组,516户,2471口人。村党委下设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12名,其中,女党员26名,预备党员1名。村上兵、青、妇等各类社会组织机构健全。  近年来,阳山庄村始终坚持 “高举旗帜、依托资源、多业并举、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把富裕群众作为第一追求, 把依靠群众作为第一方法,把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责任, 把惠及群众作为第一目的,形成了村域范围的政治自
在贵州全省的426个传统村落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有276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的10.8%,是中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在黔
目前,不少养鸡场和农户在鸡粪综合利用上不尽人意,有的将鸡粪倒在路旁或坑边,造成浪费和污染;有的未经处理便用做田间或鱼塘肥料,给生产造成负面影响。这些排泄物破坏了生态
鸡球虫病属于因寄生虫侵入鸡体内而引发的一种疾病,是目前养鸡业普遍存在的疾病问题,并广泛地分布于全球范围内,对养鸡业造成了极大威胁。现阶段,为了规避这一情况的持续扩张,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