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通了从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能够带动城乡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新产业、新业态,探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新发展路经,有助于美丽中国尽早实现,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
关 键 词: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
没有产业的兴旺,就没有乡村振兴。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农业第一产业的收入和贡献,不足以支撑乡村振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条,融合城乡多种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是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新产业、新业态。
一、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接待人次已经由2012年的7.2亿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超30亿人次,营业收入由2012年的2400多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000多亿元,在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带动产业兴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村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的天然平台,覆盖了从地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涉及文化、体育、教育、康养等诸多领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底蕴。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能够实现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在稳定第一产业固农的基础上,推动第二产业两头连,促进第三产业走高端,让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变为资产优势,资产运作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兴旺。
二是打造生态宜居。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了农田处处是美景、青山秀水伴村庄,优美的环境、优质的物产不但能为市民提供多种服务,还能让人们留住美丽乡愁。
三是引领乡风文明。结合当地实际,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必然融入当地特有的文化,挖掘、保护当地的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图腾文化和民间工艺,并通过农事体验、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等活动,传承并弘扬了本地优秀文化,促进了乡风文明。
四是提升治理有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既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一家一户的自主经营,又有城市工商资本的介入和返乡创业人员的参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不同的运营模式必然进入农村,直接带动提升基层组织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激发基层组织自我革命、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是促进生活富裕。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能够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农业有干头,生活有体面,农民有奔头。
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各地区、各部门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政策支持持续增强
2014年11月26日,《农业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农加发[2014]4号)印发,提出进一步引导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印发,文件指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传承农耕文化,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
2015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印发,文件指出:“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重点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的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相关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
2015年8月18日,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农加发〔2015〕5号),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印发,文件指出:“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
2016年7月8日,農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4部门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农加发〔2016〕3号),指导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2017年5月25日,《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农办加[2017]15号)印发,督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落实,指导工作开展。 2018年4月13日,《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农加发〔2018〕3号)印发,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
2018年7月12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推介工作的通知》(农办加〔2018〕9号)印发,对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要产业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庄)开展宣传推介工作。
2018年11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文旅资源发〔2018〕98号),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2019年2月21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推介活动的通知》(农办产〔2019〕2号)印发,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特点和节假日时点分布,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及地方品牌和农事节庆活动为重点,推介精品景点线路和农事节庆活动。
2019年9月30日,《农业农村部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农经发〔2019〕4号)印发,鼓励利用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此外,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做出了重点部署。
(二)规模不断扩大
自2012年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屡创新高。2012年分别为7.2亿人次、2400亿元;2013年分别为10亿人次、2800亿元;2014年分别为12亿人次、3200亿元;2015年分别为22亿人次、4400亿元;2016年分别为24亿人次、5700亿元;2017年分别为28亿人次、7400亿元;2018年分别超过30亿人次、8000亿元。
来自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游接待游客75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13亿元。2019年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游人数4200万人次、营业收入64亿元。来自安徽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安徽省乡村旅游异军突起。2018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17047家,接待游客1.96亿人次,综合营业收入787亿元。2019年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1亿人次,综合营业收入达到了490亿元。2019年7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乡村旅游(民宿)工作现场会上发布了《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监测报告(2019年上半年)》。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达15.1亿次,同比增加10.2%;总收入8600亿元,同比增加11.7%。综上数据,实现“到2020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力争超万亿元。”的目标指日可待。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田园、乡村已成为市民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截至目前,全国已创建388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推介了7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从小、散分布发展成为适度规模、集中扎堆分布,已从城市郊区、景区周边向山清水秀、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的偏远地区拓展,已成为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
(三)业态不断升级
随着我国进入消费社会,居民消费的不断升级决定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走向,催生了业态的更新迭代。
一是休闲游。以最早诞生于城市郊区的农家乐、位于古镇、古村落的农家乐升级版——民宿等为主,主要提供农家住宿、农家饭、特色宴席,市民多进行采摘、参加农事活动、购买当地土特农产品等。民宿出现后,融入了当地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琴棋书画、剪纸、年画、茶艺等成为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
二是生态游。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各色景区景点的周边,以当地农村自然景观、特色自然风貌等为主的自然生态资源为平台,提供农家饭菜、野营住宿(露营基地、房车基地等)、骑马射箭、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服务。
三是康养游。依托生态环境好、气候宜人、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的山、水、林、田、湖、草开展以健康养生为主的休闲旅游。提供食宿、功能性农产品、康养、保健、健康调理、休闲体育等服务。
与此同时,还催生了一批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活动和项目,如:以北京农业嘉年华、南京农业嘉年华等为代表的农业嘉年华;以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灵山小镇——拈花湾、九色玫瑰小镇等为代表的特色小镇;以太仓市现代农业园区、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代表的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
(四)内涵不断丰富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迭代升级,已不再局限于初始阶段的休闲娱乐、放松心情、感受自然,针对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围绕消费者的体验和感受做文章,更加注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注重深挖自然资源的潜在价值,更加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更加注重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更加注重城市居民的健身休闲和健康养生。通过不断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底蕴和内涵,通过不断推进城乡居民的交流、了解和互动,进一步拉近了城乡的距离,以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直至乡村振兴。
(五)收入不断增加
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必然带动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仓储物流、农产品销售以及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餐饮住宿以及乡村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兴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可在本乡本土解决就业问题,在增加农业生产性收入的同时,还能增加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特别是对一些自然生态良好、具有独特稀缺资源的老少边贫地区,能够有效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今后发展思路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GDP64644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5%。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2%;2019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376925亿元,同比增长7.0%。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预测,2019年人均GDP、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保持6%左右的增长,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的老大地位不会改变。这为今后一段时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这一新兴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针对当前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总基调,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立足资源,科学规划
以“产业振兴、农民增收”为目标和出发点,在充分调研当地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基础,科学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规划应能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引导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进入相关产业,共享资源,共同发展;二是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生产经营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村能够留住人才,美丽家园生态宜居。三是让农民有持续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不用外出打工也能获得稳定的收益,以创业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稳定,减少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
规划应具备三个特点:一是个性化,有特色。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发展理念,深挖当地自然、区位、文化等资源,突出自有特色,唯我独有独尊。二是差异化,有不同。拒绝同质化现象,因地施策,错位发展,与众不同,给消费者更多新奇感受、新鲜感受。三是多样化,有品位。农产品品种多样,服务产品内容丰富,创意景观异彩纷呈,能够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多性化需求,且不失文化内涵。
(二)农业为本,山水相依
强基固本,强化农业一产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枝荣叶茂;两翼齐飞,打造山水田园美丽经济,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应用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与时俱进改造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最终实现产业升级、农业现代化。
(三)政府引领,市场主导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制定发展规划,引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保持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保障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服务和管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等。与此同时,更要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有效管控运营成本,不断创新开拓市场,加大力度宣传推广,努力创造最大经济效益。有了效益,各类经营主体才能生存下去;有了效益,各类经营主体才能发展壮大更好发展。
(四)农民为主,社会参与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导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保障农民既得利益,增加農民兼业收入。同时,也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允许工商资本下乡兴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还要吸引城市专业管理人才、复转军人、大学毕业生下乡创业,引入先进管理经验、营销体系和信息技术,聚集更多资源,共同做强做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五)强化管理,打造品牌
制定、修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相关标准,推进行业逐步规范健康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业务素质过硬、善于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着力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结合本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共享平台资源,策划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影响广泛的如农业嘉年华、国际慢城、休闲农业特色村镇、农业节庆等活动,打造自有品牌,逐步形成自有品牌特色和优势,更好的拓展市场。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经。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保障农民权益,坚持质量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重,坚持创意创新,做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美丽经济,一定能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关 键 词: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
没有产业的兴旺,就没有乡村振兴。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农业第一产业的收入和贡献,不足以支撑乡村振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条,融合城乡多种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是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新产业、新业态。
一、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接待人次已经由2012年的7.2亿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超30亿人次,营业收入由2012年的2400多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000多亿元,在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带动产业兴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村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的天然平台,覆盖了从地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涉及文化、体育、教育、康养等诸多领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底蕴。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能够实现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在稳定第一产业固农的基础上,推动第二产业两头连,促进第三产业走高端,让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变为资产优势,资产运作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兴旺。
二是打造生态宜居。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了农田处处是美景、青山秀水伴村庄,优美的环境、优质的物产不但能为市民提供多种服务,还能让人们留住美丽乡愁。
三是引领乡风文明。结合当地实际,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必然融入当地特有的文化,挖掘、保护当地的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图腾文化和民间工艺,并通过农事体验、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等活动,传承并弘扬了本地优秀文化,促进了乡风文明。
四是提升治理有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既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一家一户的自主经营,又有城市工商资本的介入和返乡创业人员的参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不同的运营模式必然进入农村,直接带动提升基层组织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激发基层组织自我革命、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是促进生活富裕。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能够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农业有干头,生活有体面,农民有奔头。
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各地区、各部门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政策支持持续增强
2014年11月26日,《农业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农加发[2014]4号)印发,提出进一步引导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印发,文件指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传承农耕文化,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
2015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印发,文件指出:“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重点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的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相关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
2015年8月18日,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农加发〔2015〕5号),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印发,文件指出:“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
2016年7月8日,農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4部门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农加发〔2016〕3号),指导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2017年5月25日,《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农办加[2017]15号)印发,督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落实,指导工作开展。 2018年4月13日,《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农加发〔2018〕3号)印发,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
2018年7月12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推介工作的通知》(农办加〔2018〕9号)印发,对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要产业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庄)开展宣传推介工作。
2018年11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文旅资源发〔2018〕98号),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2019年2月21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推介活动的通知》(农办产〔2019〕2号)印发,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特点和节假日时点分布,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及地方品牌和农事节庆活动为重点,推介精品景点线路和农事节庆活动。
2019年9月30日,《农业农村部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农经发〔2019〕4号)印发,鼓励利用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此外,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做出了重点部署。
(二)规模不断扩大
自2012年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屡创新高。2012年分别为7.2亿人次、2400亿元;2013年分别为10亿人次、2800亿元;2014年分别为12亿人次、3200亿元;2015年分别为22亿人次、4400亿元;2016年分别为24亿人次、5700亿元;2017年分别为28亿人次、7400亿元;2018年分别超过30亿人次、8000亿元。
来自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游接待游客75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13亿元。2019年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游人数4200万人次、营业收入64亿元。来自安徽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安徽省乡村旅游异军突起。2018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17047家,接待游客1.96亿人次,综合营业收入787亿元。2019年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1亿人次,综合营业收入达到了490亿元。2019年7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乡村旅游(民宿)工作现场会上发布了《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监测报告(2019年上半年)》。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达15.1亿次,同比增加10.2%;总收入8600亿元,同比增加11.7%。综上数据,实现“到2020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力争超万亿元。”的目标指日可待。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田园、乡村已成为市民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截至目前,全国已创建388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推介了7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从小、散分布发展成为适度规模、集中扎堆分布,已从城市郊区、景区周边向山清水秀、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的偏远地区拓展,已成为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
(三)业态不断升级
随着我国进入消费社会,居民消费的不断升级决定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走向,催生了业态的更新迭代。
一是休闲游。以最早诞生于城市郊区的农家乐、位于古镇、古村落的农家乐升级版——民宿等为主,主要提供农家住宿、农家饭、特色宴席,市民多进行采摘、参加农事活动、购买当地土特农产品等。民宿出现后,融入了当地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琴棋书画、剪纸、年画、茶艺等成为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
二是生态游。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各色景区景点的周边,以当地农村自然景观、特色自然风貌等为主的自然生态资源为平台,提供农家饭菜、野营住宿(露营基地、房车基地等)、骑马射箭、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服务。
三是康养游。依托生态环境好、气候宜人、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的山、水、林、田、湖、草开展以健康养生为主的休闲旅游。提供食宿、功能性农产品、康养、保健、健康调理、休闲体育等服务。
与此同时,还催生了一批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活动和项目,如:以北京农业嘉年华、南京农业嘉年华等为代表的农业嘉年华;以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灵山小镇——拈花湾、九色玫瑰小镇等为代表的特色小镇;以太仓市现代农业园区、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代表的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
(四)内涵不断丰富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迭代升级,已不再局限于初始阶段的休闲娱乐、放松心情、感受自然,针对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围绕消费者的体验和感受做文章,更加注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注重深挖自然资源的潜在价值,更加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更加注重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更加注重城市居民的健身休闲和健康养生。通过不断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底蕴和内涵,通过不断推进城乡居民的交流、了解和互动,进一步拉近了城乡的距离,以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直至乡村振兴。
(五)收入不断增加
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必然带动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仓储物流、农产品销售以及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餐饮住宿以及乡村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兴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可在本乡本土解决就业问题,在增加农业生产性收入的同时,还能增加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特别是对一些自然生态良好、具有独特稀缺资源的老少边贫地区,能够有效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今后发展思路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GDP64644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5%。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2%;2019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376925亿元,同比增长7.0%。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预测,2019年人均GDP、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保持6%左右的增长,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的老大地位不会改变。这为今后一段时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这一新兴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针对当前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总基调,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立足资源,科学规划
以“产业振兴、农民增收”为目标和出发点,在充分调研当地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基础,科学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规划应能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引导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进入相关产业,共享资源,共同发展;二是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生产经营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村能够留住人才,美丽家园生态宜居。三是让农民有持续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不用外出打工也能获得稳定的收益,以创业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稳定,减少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
规划应具备三个特点:一是个性化,有特色。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发展理念,深挖当地自然、区位、文化等资源,突出自有特色,唯我独有独尊。二是差异化,有不同。拒绝同质化现象,因地施策,错位发展,与众不同,给消费者更多新奇感受、新鲜感受。三是多样化,有品位。农产品品种多样,服务产品内容丰富,创意景观异彩纷呈,能够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多性化需求,且不失文化内涵。
(二)农业为本,山水相依
强基固本,强化农业一产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枝荣叶茂;两翼齐飞,打造山水田园美丽经济,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应用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与时俱进改造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最终实现产业升级、农业现代化。
(三)政府引领,市场主导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制定发展规划,引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保持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保障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服务和管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等。与此同时,更要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有效管控运营成本,不断创新开拓市场,加大力度宣传推广,努力创造最大经济效益。有了效益,各类经营主体才能生存下去;有了效益,各类经营主体才能发展壮大更好发展。
(四)农民为主,社会参与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导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保障农民既得利益,增加農民兼业收入。同时,也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允许工商资本下乡兴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还要吸引城市专业管理人才、复转军人、大学毕业生下乡创业,引入先进管理经验、营销体系和信息技术,聚集更多资源,共同做强做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五)强化管理,打造品牌
制定、修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相关标准,推进行业逐步规范健康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业务素质过硬、善于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着力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结合本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共享平台资源,策划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影响广泛的如农业嘉年华、国际慢城、休闲农业特色村镇、农业节庆等活动,打造自有品牌,逐步形成自有品牌特色和优势,更好的拓展市场。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经。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保障农民权益,坚持质量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重,坚持创意创新,做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美丽经济,一定能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