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形象的圆形化分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uli_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祁同伟作为周梅森力作《人民的名义》中圆形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其性格刻画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的特点。本文试从祁同伟形象的流动性、多面性和始终具有稳定的性格轴心三个方面着手,对祁同伟人物形象做全面深刻的剖析和解读。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 祁同伟 圆形人物
  由周梅森创作的宣扬主旋律和正义清廉的反腐力作《人民的名义》中有许多正能量角色,如侯亮平、陈岩石等,都令人肃然起敬,但社会的多面性决定了人绝不可能是纯白无瑕或是罪恶滔天。反倒“幕后黑手”祁同伟这个反面圆形人物由于其刻画的多面性与层次性,更引人入胜。
  “圆形人物”这个概念是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他认为:“在最纯粹的形式中,他们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而被创造出来;假使超过一种因素,我们的弧线即趋向圆形。”①这就成了圆形人物。因此,圆形人物要求作家对人物突破单一化、类型化的束缚,做出全方位、多侧面、多视角的艺术审视和性格刻画,其性格往往丰富、复杂,并且随环境变化不断发展。祁同伟生于贫寒之家,通过自身的努力考入汉东大学政法系,“越野长跑,擒拿格斗,样样出色”②。但是毕业后,一直对祁同伟穷追猛打的梁璐两次利用父亲的权势干预他的仕途,于是祁同伟彻底丢弃了自己的骄傲,向比自己大十岁的梁璐求婚,借助老丈人的背景“得道升天”。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感情上在经赵瑞龙介绍认识高小琴后,与其展开了一段地下恋情;工作上,和自己的老师勾结作为政法系的一员与以李达康为代表的秘书帮相对立,在政治线条盘根错节的汉东省织出了一张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结党营私,巧取豪夺,无恶不作。祁同伟作为《人民的名义》中圆形人物的代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形象。
  一、祁同伟形象的流动性
  人物形象具有流动感,其代表着人物性格是发展变化的,不是凝固不变的。主要表现为作品中的人物在某一个或者多个时间点或者事件前后性格发生变化,增强角色的张力与艺术感染力。在《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人物性格的流动性主要可以概括为“三枪”和“一跪”。以“一跪”作为时间节点,前后的人物性格发生巨大转变。
  在“一跪”之前,祁同伟虽出身卑微,但勤奋刻苦,品学兼优,有坚定的信念,梁璐苦苦追求他三年,他却不为所动,始终相信凭借自身的努力能够闯出一片天,因此在梁璐利用强权干扰他的仕途的时候,他也没有自怜自哀,而是坦然面对,试图用正当的方式,和命运反抗,和强权做斗争,主动要求调往缉毒队,深入前线参加战斗,身中三枪,成为缉毒英雄。但是自己的挣扎始终挣脱不了权力结下的“蜘蛛网”,梁璐又再次动用父亲的权力没有能够让祁同伟升迁到北京,这又给了他沉重一击。拿命胜天半子的男人,将自己的骄傲彻底抛弃,跪在了权力面前。在下跪之前,祁同伟是不折不扣的实干家,缉毒英雄,但是当他明白再强大的英雄也不过是别人手中的一枚棋子,任人摆布时,他放下了自己的骄傲自尊,选择了妥协,他的命运在这个时候就注定了,他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权力,却也为自己敲响了丧钟。
  在一跪之后,换了两年一升,官至公安厅厅长,但是他完全变了,对于他的变化侯亮平曾这样说道:“祁同伟是于连式的人物,为了出人头地不顾一切,为了保住得之不易的名誉、地位、权力、財富,同样会不顾一切。”③作为政治帮派“政法系”的代表之一,祁同伟把强悍和欲望全部摆在了台面上。贪图功利,他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伪君子,为了往上爬,娶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梁璐,同时还与高小琴暗通款曲;低声下气地去给陈岩石挖地;为了利益,不惜拉自己的老师下水;派人暗算自己的同学陈海;一度还想暗杀侯亮平。
  二、祁同伟形象的多面性
  圆形人物的性格不是单线形成,多次重复显现的,而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在人物面对不同人、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使人物具有勃勃生机。祁同伟是一个多元化立体的形象,对不同人的态度也显现出他不同的性格侧面。这里举他在对待退休干部陈岩石和地下情人高小琴的例子加以说明。
  在对陈岩石,书中虽然只是一笔带过,却言有尽而意无穷。那是新上任的省委书记第一次去看望伯父的旧交陈岩石老干部,却看到“祁同伟和陈岩石在一起挖坑栽花”④。联系上下文,我们可知,那是光明湖畔发生群体性事件的第二天,而就在这一天,沙瑞金刚刚组织了一次谈干部队伍问题和反腐问题的会议,主讲人便是陈岩石,在会议中侧面透露了沙瑞金和陈岩石之间的一层亲昵关系。而今天,身为公安厅厅长的祁同伟便立刻跑到了已经长久无人问津的陈岩石家,帮他干挖坑栽花这等苦差事。这里便将祁同伟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卑躬屈膝,只是想利用陈岩石的关系往上爬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对于高小琴,他释放出了所有的温暖与爱,男子的铁血柔情显露无遗。从初见高小琴便对其一见钟情,两个人互诉衷肠,同样的出身和遭遇使他们惺惺相惜。相较于自己的老师高育良,祁同伟更信任高小琴,把自己所有的秘密和高小琴分享,而高小琴遇事也帮他分析,助他决断,两个人相互扶持、同甘共苦。在高小琴怕事发逃往香港而后危机解除时,祁同伟亲自接机,“她消瘦了许多,让情人看着心疼”⑤;在高小琴快被抓住时“祁同伟觉得自己掉在一口深深的枯井里,除了巴掌大的天空,周围漆黑一团”;护送高小琴逃跑,含泪吻别,在高小琴发来逃跑失败的信号后,祁同伟毅然走向了自己人生的最后终点——孤鹰岭。
  其实环境的变化不仅在于人物的变化,还在于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反应。如,无论下跪之后的祁同伟怎样的阴险、狡诈、精于算计,在事情败露逃往孤鹰岭后,侯亮平实施抓捕行动,在直升机不断放出纯真的儿歌时,祁同伟流下了眼泪,这时他心中良知被唤醒,善良的本性重回他的内心,在想到被他无辜害死的老同学陈海时,他嘶吼道:“我会把命还给陈海的!”而后便饮弹自尽。他不想害死无辜的生命,但他同样不能坐以待毙。之所以走到如今这一步,不能不说是被命运捉弄,权力终将使他臣服。
  三、祁同伟形象具有稳定的性格轴心   祁同伟虽然在不同时间、地点、场合中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下具有明显不同的性格色彩,但自始至终,他的性格组成中,自卑才是那绕不开的性格轴心。
  祁同伟可谓是当代都市“凤凰男”的典型代表。书中祁同伟对自己的出身和境遇这样描述:“他本来就是草根出生,老爸一辈子打牛屁股,没资源没背景,好去向当然没他的份儿。”⑥但我们知道他在学校聪明刻苦,成绩优秀,深受老师的器重,有着自己的骄傲。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是自我的实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都是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的。这样的行为方式,无疑是想对自我出身低微的一种补偿。
  进入仕途后,他从未放弃希望,始终对于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但是梁璐父亲的两次横加干涉使他原本看似顺利的仕途变得前路漫漫,望不到边。内心的骄傲和坚守瞬间灰飞烟灭。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相比孙连城眼中的宇宙,李达康眼中的GDP,祁同伟背靠强大的政治势力网,身居高位,生活富足,对于从小受尽白眼的他来讲,只不过想要满足心中那点仅存的自尊而已,他比任何人都要在乎自己的面子,他始终想为寒门子弟正名,但是却用错了方法。
  在祁同伟时常陷入自卑的旋涡无法自拔的同时他也会时不时地自我夸赞一番。如第三十章写道:“回顾人生,祁同伟充满自豪,以他的草根出身混到今天的地位,实属成功者。”⑦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为此高育良也曾数次提醒他不要太过张狂。而我们知道自负与自卑往往是相伴随而生的,一个人的自负往往不是因为过分相信自己,而正是源于无法漠视的真实存在的触手可及的源于内心的自卑感。
  祁同伟的自卑还表现在他对周围平步青云的同事的嫉妒上。我们知道官二代的陆亦可、陈海,文中没有明确说明侯亮平的背景,但通过侯亮平的妻子,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和他顺遂的仕途来看,必定不是出自平常之家。祁同伟与侯亮平,就像一枚硬幣的两面,两个人同一所大学出身,同样勤奋努力,侯亮平当真是天选之子,一辈子无垢清白,爱情家庭幸福美满,事业一帆风顺。而祁同伟空怀有一腔热情却仕途连续受阻,为了工作娶了自己并不爱的女人,整天纠结于各种权力关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些祁同伟一直放在心里看破不说破,直到最后祁同伟饮弹自尽之前他发出最后呼喊:“侯亮平,你不知道我最想打死的人就是你吗?”⑧祁同伟的自卑本性终将他推向了生命的尽头。
  总之,祁同伟作为圆形人物,其性格主要具有两大审美特征:性格是丰富、复杂的,不是简单、一目了然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不是凝固不变的。复杂性格使祁同伟的人物更具真实性,更贴近现实。同时也有助于全科而全面地剖析人物的内心深处,因此角色本身其立体感和丰满感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具有很高的艺术张力。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英〕E·M·福斯特著,冯涛译:《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第55页,第107页,第245页,第71页,第315页,第352页,第215页,第351页。
  参考文献:
  [1] 周梅森.人民的名义[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
  [2]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冯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 张德林.论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小说艺术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2(6).
  [4] 王云.福斯特的人物理论[N].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其他文献
摘 要:西方在理性传统驱使下形成了具有严密逻辑和科学性的宇宙秩序和线性时间之轴,而中国古代的时间观与空间一体,混沌不分,循环往复,这种时空意识的差异也体现在中西诗歌时空经验表现之中。  关键词:时空意识 时空经验 中西差异  一、不同的时空意识  中西方时空意识一个极大的不同点在于西方将时间和空间逐渐分离,而中国哲人的思考到后期逐渐将时间和空间看作是混沌的一团,两者彼此无法分离。  卡西尔在对时间
摘要:《棋王》不仅是阿城的成名作,而且还被看作是“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阿城认为,中国小说的性格是“世俗”,民族性格在世俗小说中能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冯至在《棋王中》所提供的历史情境和呈现的叙事创新,促使读者深入思考这篇小说更为本真的意義。本文试从主题开掘、意境情韵及语言风格等方面,阐述阿城小说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阿城 《棋王》 世俗性 寻根文学  阿城的小说凭借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
摘 要:《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是文学革命运动中“诗体大解放”的代表作品。该诗是现实的投影并充斥着时代的声音,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剖白,反映着青年时期闻一多先生的真实情感。诗中用“烧蜡成灰”来照亮世界的红烛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更是作者爱国情怀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事业的伟大抱负。该诗着眼于“红烛”这一意象,以此为切入点,从“物我”若即若离、“意象”
摘 要: 提起印度电影,就不能绕过国宝级的影星——阿米尔·汗。本文透过对阿米尔·汗主演的《三大傻大闹宝莱坞》的分析,着力探讨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中所蕴含的审美特征和审美理想以及分析印度电影传递的价值观是如何给印度社会带来改变的。以下,将以阿米尔·汗的《三大傻大闹宝莱坞》为例,从情感、品格精神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映三方面解读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中蕴含的审美艺术,试图探寻其电影与观众的情感共鸣以及探究其深
摘 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事空前加剧,严峻的生存危机使现代作家对此多有反应。然而地处重庆,曾写出《火》这样正面抗战文学的巴金却一改以往风格,将视野聚焦于小人物的命运走向。《寒夜》中隐性战争的设定不仅使作品的主题呈现多元化,也为现代文学领域提供了新颖且卓越的创作范例。  关键词:《寒夜》 战争文学 隐性叙事 战争想象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文学成为新兴的文学形式,一度呈现出繁荣局面。这一时
摘要:宁夏作家漠月的《父亲与驼》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叙事策略,从其众多短篇小说中脱颖而出。本文试图以叙事学视角,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三方面来分析这部小说,希望能够学习漠月的写作智慧,并能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叙事艺术对于小说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叙事时间 叙事视角 叙事结构 《父亲与驼》  一、叙事时间——时序和时限的巧妙运用  叙事作品是具有双重时间序列的转换系统,在叙事作
摘 要: 梭罗与麦尔维尔同为美国19世纪伟大的作家和小说家。梭罗是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和践行者,麦尔维尔也同样深受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探索自然的奥妙,麦尔维尔在大海的波涛中领悟天人之际。超验主义思想和大自然给予的启示铸就了两人的代表作《瓦尔登湖》和《白鲸》。这两部作品都表现出了作者对超验主义自然观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梭罗 麦尔维尔 超验主义 自然观  一、时代背景与作者
摘 要: 原创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注重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该剧通过对王阳明成圣历程的深刻把握,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清晰地再现了王阳明波澜壮阔、九死不悔的人生画卷,将其立志成圣的人生传奇用戏剧的方式演绎了出来。全剧除王阳明以外共有十二个人物,从他们与王阳明之间的关系来看,可以将他们分为王阳明的支持者、敌对者和阳明心学的传播者三类。正是这些人物关系的设置,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重现
从2008年出道,9年来,从当年的《战国》到如今的《长城》,景甜颜值一直在线,然而演技则备受诟议。这几年景甜的资源貌似更加开挂,不但大小银幕全面开花,而且成功登上国际影坛。合作过的大咖从成龙到周润发,从马特·达蒙到抖森……伴随着她的话题就是“景甜后台”“景甜‘金主’是谁”“景甜家庭背景揭秘”“景甜为什么一直是女主”等等关于景甜“背后的神秘力量”的八卦。而面對质疑,景甜把委屈和失落统统咽回了肚子:“
摘要:当代中国处于高歌猛进的现代化进程中,王一川先生将马歇尔·鲍曼( Marshall Berman)提出的现代性体验放置在中国语境下,指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现代性应该包括普通人日常生活在内的整个生存方式的现代性。因此鲍曼提出现代性体验中的断裂感和旋涡困惑在普通中国民众的当下日常生活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贾樟柯的《世界》描绘的正是中国语境下的普通个体,特别是底层人物在社会转型期的日常生活,为考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