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守底线
【路径】
既坚持补齐短板,又注重精细提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两江新区金山街道民心佳园社区有55栋高层住宅,常住居民5万多人,人口构成主要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居民人口基数大,且人员结构复杂,如何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成为摆在社区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使服务惠及每一位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我们在民生工作中最基本的出发点。”金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立红说。
近年来,民心佳园社区“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便民服务,使居民幸福感大幅提升。
邻里之情一线牵
“社区内居住的老年人、残疾人、丧偶家庭占有相当比例,其中一部分人产生了自卑、抑郁心理,如果不及时对这部分人进行心理疏导,后果将不堪设想。”刘立红皱着眉头说。
民心佳园在社区管理中采取网格化管理的方式,不少干部反映工作量大、精力不够,导致群众难以感受到服务带来的实惠。
为解决这一问题,民心佳园社区于2017年推出楼层互助项目,一经实施,便给民心佳园带来了显著变化。
楼层互助以每两层楼共24户居民为一个互助小组,再从每两栋楼中选出一位网格员。这种由网格员牵头,互助组成员互相帮扶的方式,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金山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一位干部介绍说:“通过入户调研来了解居民的需求,然后在互助组内让愿意献爱心的居民和有困难的居民之间结对帮扶,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胜似亲人。”说这话的是住在27栋的殷某。
殷某的丈夫在一次车祸中受伤,不幸变成植物人,从此殷某便辞职在家照顾老公。由于身材瘦小,她在照料老公饮食起居时常常感到非常吃力。
7号房的杜祥英平时一个人住,自打互助组成立,在了解到殷某家的情况后,她便经常帮着照顾殷某的丈夫。做饭、喂饭、腿脚按摩……已经57岁的杜祥英从未有过嫌弃。
这样的爱心故事在民心佳园数不胜数。免费上门修理水电气的张贵元、帮邻居接送孩子上学的何明清、照顾重病老人的谢永怀……
“楼层互助以居民自治的方式,解决了很多民生问题。这带给我很多启发,只有真正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刘立红说。
专业服务进社区
不只是老年人,精神障碍患者也一直是金山街道的重点照顾对象。
目前,民心佳园社区共有47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如何管理和服务患者、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成了一大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金山街道办事处主任周吉林和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蒋国庆在交谈中,谈到民心佳园的情况,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建立长期的医疗合作关系。
去年10月,民心佳园社区与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签订政府采购合同,购买医疗服务。医院每月派出专业的医疗团队到社区对重症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全面监护,对患者病情进行更新,及时调整用药用量,仔细评估有无病情复发或存在肇事肇祸倾向的危险性。
在精神卫生中心医生的帮助下,民心佳园社区为每一位患者建立了个人病情档案,并根据医生的诊断实时更新档案,做到了心中有数。
“我们针对患者的病情划分了五个等级,红色表示需要入院治疗,黄色需要重点看护,绿色代表患者目前正常……”金山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一位干部介绍说。
同时,民心佳园社区还将医疗服务植入网格化管理中,医生每次入户都会有网格员、社区干部、街道干部、社区民警陪同。
“这样做的好处是,医生发现问题并反馈之后,我们就能当场讨论并解决,既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给患者及其家属节省了办事时间。”燕俊西说。
为了让医疗资源最优化,医生除了每月入户以外,还将不定期对病患家属和社区居民进行护理教育培训、心理咨询,开展宣传活动。
这种创新的社区医疗服务模式,在让精神疾病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专业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获得了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
爱心社工暖人心
11月22日,弘毅社工项目专员付学中来到住在21栋的独居老人彭飞鹏家中。
“彭大爷,身体怎么样了?这两天降温了,你要注意保暖哈!”
“吃得好、穿得暖,走路也越来越顺了。”看到老熟人到来,73岁的彭大爷脸上满是欣喜。
“彭大爷搬来民心佳园之前,住在一个湿气很重的地下室里,所以,他的双腿有严重的风湿病,走路都要拄拐杖。”付学中告诉我们。
而我们眼前的彭大爷却与付学中的描述相去甚远,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近年来,民心佳园社区联合两江新区弘毅社工在社区内设立了社工服务站,并推出了“幸福来敲门”“周婆婆手工坊”等独具特色的服务项目。
入户看望空巢老人便是“幸福来敲门”的一项基础性服务,社工服务站还为100户空巢老人提供家政清洁、生活照料、健康检查、心理疏导等服务,并为每位老人建立个人档案。
通过长时间心理疏导和健康服务,如今的彭大爷走路已不再需要拐杖了,心情也逐渐开朗起来。
“我们希望通过这项服务去关心独居老人和弱势群体,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让老人们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付学中说。
民心佳园社区内还居住着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为此,市民学校也为社区儿童开设了四点半课堂,解决了上班族的后顾之忧。
“我和孩子的妈妈平时下班晚,孩子四點钟就放学了,孩子一个人在家让人很不放心。多亏了四点半课堂,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娃儿的安全了。”社区居民张正超感激地说。
据悉,市民学校在为孩子辅导功课的同时,还开展了心事共享、棋艺竞技、知书达理等课外活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既传授了知识,也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孩子和家长的好评。
“这些举措只是我们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的一个缩影。接下来,街道还将继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加大力度,努力开创民生工作新局面。”刘立红信心满怀地说。
【启示】
十九大报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这为我们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水平明确了思路。具体来说,我认为要做好“四个抓”。一是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二是抓实在。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不能把胃口吊得过高。三是抓持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四是抓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一起干,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不能领导热群众不热,也不能群众热而领导不热。唯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庆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教授 周学馨
【路径】
既坚持补齐短板,又注重精细提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两江新区金山街道民心佳园社区有55栋高层住宅,常住居民5万多人,人口构成主要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居民人口基数大,且人员结构复杂,如何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成为摆在社区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使服务惠及每一位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我们在民生工作中最基本的出发点。”金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立红说。
近年来,民心佳园社区“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便民服务,使居民幸福感大幅提升。
邻里之情一线牵
“社区内居住的老年人、残疾人、丧偶家庭占有相当比例,其中一部分人产生了自卑、抑郁心理,如果不及时对这部分人进行心理疏导,后果将不堪设想。”刘立红皱着眉头说。
民心佳园在社区管理中采取网格化管理的方式,不少干部反映工作量大、精力不够,导致群众难以感受到服务带来的实惠。
为解决这一问题,民心佳园社区于2017年推出楼层互助项目,一经实施,便给民心佳园带来了显著变化。
楼层互助以每两层楼共24户居民为一个互助小组,再从每两栋楼中选出一位网格员。这种由网格员牵头,互助组成员互相帮扶的方式,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金山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一位干部介绍说:“通过入户调研来了解居民的需求,然后在互助组内让愿意献爱心的居民和有困难的居民之间结对帮扶,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胜似亲人。”说这话的是住在27栋的殷某。
殷某的丈夫在一次车祸中受伤,不幸变成植物人,从此殷某便辞职在家照顾老公。由于身材瘦小,她在照料老公饮食起居时常常感到非常吃力。
7号房的杜祥英平时一个人住,自打互助组成立,在了解到殷某家的情况后,她便经常帮着照顾殷某的丈夫。做饭、喂饭、腿脚按摩……已经57岁的杜祥英从未有过嫌弃。
这样的爱心故事在民心佳园数不胜数。免费上门修理水电气的张贵元、帮邻居接送孩子上学的何明清、照顾重病老人的谢永怀……
“楼层互助以居民自治的方式,解决了很多民生问题。这带给我很多启发,只有真正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刘立红说。
专业服务进社区
不只是老年人,精神障碍患者也一直是金山街道的重点照顾对象。
目前,民心佳园社区共有47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如何管理和服务患者、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成了一大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金山街道办事处主任周吉林和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蒋国庆在交谈中,谈到民心佳园的情况,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建立长期的医疗合作关系。
去年10月,民心佳园社区与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签订政府采购合同,购买医疗服务。医院每月派出专业的医疗团队到社区对重症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全面监护,对患者病情进行更新,及时调整用药用量,仔细评估有无病情复发或存在肇事肇祸倾向的危险性。
在精神卫生中心医生的帮助下,民心佳园社区为每一位患者建立了个人病情档案,并根据医生的诊断实时更新档案,做到了心中有数。
“我们针对患者的病情划分了五个等级,红色表示需要入院治疗,黄色需要重点看护,绿色代表患者目前正常……”金山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一位干部介绍说。
同时,民心佳园社区还将医疗服务植入网格化管理中,医生每次入户都会有网格员、社区干部、街道干部、社区民警陪同。
“这样做的好处是,医生发现问题并反馈之后,我们就能当场讨论并解决,既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给患者及其家属节省了办事时间。”燕俊西说。
为了让医疗资源最优化,医生除了每月入户以外,还将不定期对病患家属和社区居民进行护理教育培训、心理咨询,开展宣传活动。
这种创新的社区医疗服务模式,在让精神疾病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专业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获得了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
爱心社工暖人心
11月22日,弘毅社工项目专员付学中来到住在21栋的独居老人彭飞鹏家中。
“彭大爷,身体怎么样了?这两天降温了,你要注意保暖哈!”
“吃得好、穿得暖,走路也越来越顺了。”看到老熟人到来,73岁的彭大爷脸上满是欣喜。
“彭大爷搬来民心佳园之前,住在一个湿气很重的地下室里,所以,他的双腿有严重的风湿病,走路都要拄拐杖。”付学中告诉我们。
而我们眼前的彭大爷却与付学中的描述相去甚远,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近年来,民心佳园社区联合两江新区弘毅社工在社区内设立了社工服务站,并推出了“幸福来敲门”“周婆婆手工坊”等独具特色的服务项目。
入户看望空巢老人便是“幸福来敲门”的一项基础性服务,社工服务站还为100户空巢老人提供家政清洁、生活照料、健康检查、心理疏导等服务,并为每位老人建立个人档案。
通过长时间心理疏导和健康服务,如今的彭大爷走路已不再需要拐杖了,心情也逐渐开朗起来。
“我们希望通过这项服务去关心独居老人和弱势群体,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让老人们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付学中说。
民心佳园社区内还居住着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为此,市民学校也为社区儿童开设了四点半课堂,解决了上班族的后顾之忧。
“我和孩子的妈妈平时下班晚,孩子四點钟就放学了,孩子一个人在家让人很不放心。多亏了四点半课堂,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娃儿的安全了。”社区居民张正超感激地说。
据悉,市民学校在为孩子辅导功课的同时,还开展了心事共享、棋艺竞技、知书达理等课外活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既传授了知识,也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孩子和家长的好评。
“这些举措只是我们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的一个缩影。接下来,街道还将继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加大力度,努力开创民生工作新局面。”刘立红信心满怀地说。
【启示】
十九大报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这为我们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水平明确了思路。具体来说,我认为要做好“四个抓”。一是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二是抓实在。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不能把胃口吊得过高。三是抓持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四是抓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一起干,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不能领导热群众不热,也不能群众热而领导不热。唯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庆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教授 周学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