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为何不听话
睿睿的妈妈是一个走路、说话风风火火的女人。一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她便迫不及待地数落起睿睿的不是来:“睿睿这孩子太不听话、太不懂事了,总是让我操心。回家做作业、饭前洗手、饭后擦嘴、睡前喝牛奶,这些事都要我一一提醒并监督执行。他的自觉性很差,我对他的管教稍微一放松,他就会捣乱。比如,做作业时,他总是趁我不注意时玩小刀、橡皮或者抠指甲。睿睿他爸是个‘甩手掌柜’,什么事都不管,而且也管不好,家里所有的事都指望我。我在家里嘴巴一刻不能闲,手脚也一刻不能停,每天晚上躺到床上时,累得都快虚脱了……”
我从睿睿妈妈的讲述中得知,睿睿今年8岁,什么事都不会做,什么事都依赖妈妈。每天晚上,妈妈要帮他整理书包,将铅笔削好,将橡皮擦弄干净,整齐摆放在文具盒里,还要将他第二天要穿的衣物摆放在枕边。有一天早上,妈妈感冒了,没有起床,睿睿临出门时,跑过来问:“妈妈,我今天穿哪双鞋?”妈妈头疼得厉害,不耐烦地说:“你随便穿吧。”睿睿在门口磨蹭了半天,最后还是向妈妈求助:“妈妈,还是你决定吧,穿哪双呢?”妈妈气得不行。
睿睿在家毫无主见,在学校却是一个喜欢攻击别人的孩子。睿睿的老师告诉睿睿的妈妈,睿睿经常给人取绰号,也经常挑别人的毛病。上个星期,睿睿竟然和同学打架,被学校记了“大过”。妈妈问他:“你为什么要打人呢?”“我说月亮不会发光,他偏说月亮能发光,我怎么给他解释他都不信。”“他不信就不信嘛,这与你何干?”“那可不行!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他就必须听我的!”睿睿的妈妈叹了口气说:“这孩子咋就一根筋呢?真是不可理喻。”
睿睿的妈妈讲的都是事实吗?睿睿心里是怎么想的?我问了睿睿几个问题:“妈妈说你自觉性差,什么事都要她盯着你才能做好,你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呢?”睿睿大声说:“不管我做什么,她都要管我,她从来不相信我!”“可是,如果她不管你,你就不会做啊!”“我当然会做!她越管我,我就越要故意捣乱,惹她生气。”“你连穿哪双鞋都要问妈妈,是吗?”“如果我自己选择了穿哪双鞋,她肯定又会说这不好那不好,不如让她决定吧。”“你在学校为什么老说同学的坏话呢?”“我不说他们的坏话,他们就会说我的坏话。”“为什么别人一定会说你的坏话呢?你们完全有可能友好相处啊。”“那肯定不行,要么是我胜他们败,要么是他们胜我败,反正得有个胜负。”
从妈妈的讲述和睿睿的回答中不难看出,睿睿的妈妈对睿睿有一种控制欲,而且这种控制欲已经影响了睿睿的思想、性格和行为。那么,妈妈的这种控制欲从何而来呢?我让睿睿的妈妈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
“我父母都是老师,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但是在家里我感觉不到他们的爱。他们对我和弟弟完全是两种态度,总是夸弟弟聪明、可爱,而对我却有很多不满意。他们总批评我写字不好看,说话不流畅,走路姿势不好看,性格不够开朗,等等。我从小特别自卑,总认为自己是最笨、最丑的女孩,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简直一无是处。”
控制与反控制的母子
睿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在妈妈眼里,睿睿是个不听话、不懂事、自觉性差、毫无主见、依赖性强的孩子,但睿睿却认为是妈妈管得太多了,所以他要故意捣乱,故意不拿主意。到底谁说的是事实呢?
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总是习惯将过错推给别人,所以,这对母子的话可能都有水分。但是在亲子互动中,父母永远是占主导地位的,也就是说,睿睿的缺点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绝非母亲被动地被一个缺点多的孩子拖累。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对母子的互动:妈妈具有控制欲,她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她假设睿睿是一个不听话、不懂事、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孩子,需要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种假设下,她的控制欲得到了满足。但是,她的行为带给睿睿的是什么呢?一方面,睿睿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他渴望被尊重、被承认、被信任,他对妈妈的“什么都要管”很反感,并以行为抗议,所以,他要故意捣乱,故意惹妈妈生气。他的这种故意行为更证实了妈妈的假设,所以妈妈的控制就会更严。另一方面,睿睿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自控力、自主性和自理能力都还欠缺,他本能地习惯并享受这种被监督、被照顾、被安慰,不需要自己操心、不需要自己负责任的生活。所以说,妈妈所反映的睿睿的缺点,其实是她潜意识的一种假设:她希望他本来如此,这样,她的忙碌才能有理由,才能用被动的忙碌来掩饰自己主动的控制欲。同时,这也是她控制行为的结果:她的无微不至和事事插手让睿睿养成了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毛病。我们能看到,睿睿的反抗反映的不仅是自己的不满,也正好成全了妈妈的假设,助长了妈妈的控制行为。
在家里,妈妈占主导地位,睿睿虽然在反抗,但是仍然处于弱势。正在成长中的睿睿当然不甘心于这种状态,于是,他便在其他场合寻找机会“翻身”。他攻击同学的弱点,就是为了掌握主动权,从而控制别人。而且,母子互动的这种模式也让他对人际关系有了一种误解:“要么是我胜他们败,要么是他们胜我败,反正得有个胜负。”或者“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他必须听我的。”也就是说,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必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平等、友好地相处是不可能的。
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每个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可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妈妈却成了一个拿着“刀”的刽子手呢?妈妈的“刀”其实就是强烈的控制欲。她以爱的名义,用“刀”挟持睿睿的身心,让睿睿备受折磨。那么,妈妈的控制欲从何而来呢?
从睿睿妈妈的讲述中,我们能看出这和她从小的成长经历有关。她的父母对她要求很严,父母可能认为这是爱,她却感觉不到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储存情感的“箱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爱,让“箱子”充实。如果父母无法给予这种爱,孩子的“箱子”就无法充实。睿睿的妈妈从小没有获得足够的爱,她的“箱子”是空的,因此,她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或者控制一件事情来获得满足感。
显然,睿睿妈妈也是当年不良亲子关系的受害者。当然,我们无意谴责睿睿妈妈的父母,就如我们不必谴责睿睿妈妈一样。每一对父母都在努力将最好的爱给孩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爱也许并不能抵达孩子的内心。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早地认清这些爱的实质,争取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妈妈和睿睿继续以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模式互动,睿睿的成长必定会受到更大的影响。一方面,他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自理能力会越来越差,责任感会越来越弱,或者说根本没有责任感;另一方面,他希望掌握主动权的欲望越来越强,他的攻击倾向会越来越明显,他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惑会越来越多。
现在,睿睿的妈妈需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心理失衡状态,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平衡,比如,可以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结交更多的朋友,寄情山水等,从中体味到快乐和满足,而不是通过控制别人或发号施令来获取满足感。妈妈要给睿睿更多的成长空间。孩子生下来心灵是一张白纸,你希望他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发展什么样的能力,那你要给他创造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而不是一面阻拦他,一面指责他。你希望他有自觉性、有主见,那么你就要给他施加责任和压力,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人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成长是需要阳光、雨露、土壤和空气的。
妈妈要以身作则,和睿睿建立平等、友好、融洽的关系。孩子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最先是从父母那儿获得的,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从亲子关系中感悟到的。睿睿对人际关系已经有了一些误解,妈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和同学多打交道,鼓励他多发现别人的优点,虚心向别人学习,引导他坦诚待人。
另外,睿睿的爸爸也要和妈妈多做一些情感交流。亲密、融洽的夫妻之爱是成年人填补内心空虚的最好原料,也是治愈控制欲的最佳良药。妈妈内心的“箱子”如果满当当的,那她就会有足够的能量给予家人更多的爱和关怀。加强夫妻沟通,增进夫妻感情,这也能转移妈妈对睿睿紧盯不放、无微不至的注意力,也算是给睿睿松绑了。
【编辑:刘波】
睿睿的妈妈是一个走路、说话风风火火的女人。一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她便迫不及待地数落起睿睿的不是来:“睿睿这孩子太不听话、太不懂事了,总是让我操心。回家做作业、饭前洗手、饭后擦嘴、睡前喝牛奶,这些事都要我一一提醒并监督执行。他的自觉性很差,我对他的管教稍微一放松,他就会捣乱。比如,做作业时,他总是趁我不注意时玩小刀、橡皮或者抠指甲。睿睿他爸是个‘甩手掌柜’,什么事都不管,而且也管不好,家里所有的事都指望我。我在家里嘴巴一刻不能闲,手脚也一刻不能停,每天晚上躺到床上时,累得都快虚脱了……”
我从睿睿妈妈的讲述中得知,睿睿今年8岁,什么事都不会做,什么事都依赖妈妈。每天晚上,妈妈要帮他整理书包,将铅笔削好,将橡皮擦弄干净,整齐摆放在文具盒里,还要将他第二天要穿的衣物摆放在枕边。有一天早上,妈妈感冒了,没有起床,睿睿临出门时,跑过来问:“妈妈,我今天穿哪双鞋?”妈妈头疼得厉害,不耐烦地说:“你随便穿吧。”睿睿在门口磨蹭了半天,最后还是向妈妈求助:“妈妈,还是你决定吧,穿哪双呢?”妈妈气得不行。
睿睿在家毫无主见,在学校却是一个喜欢攻击别人的孩子。睿睿的老师告诉睿睿的妈妈,睿睿经常给人取绰号,也经常挑别人的毛病。上个星期,睿睿竟然和同学打架,被学校记了“大过”。妈妈问他:“你为什么要打人呢?”“我说月亮不会发光,他偏说月亮能发光,我怎么给他解释他都不信。”“他不信就不信嘛,这与你何干?”“那可不行!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他就必须听我的!”睿睿的妈妈叹了口气说:“这孩子咋就一根筋呢?真是不可理喻。”
睿睿的妈妈讲的都是事实吗?睿睿心里是怎么想的?我问了睿睿几个问题:“妈妈说你自觉性差,什么事都要她盯着你才能做好,你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呢?”睿睿大声说:“不管我做什么,她都要管我,她从来不相信我!”“可是,如果她不管你,你就不会做啊!”“我当然会做!她越管我,我就越要故意捣乱,惹她生气。”“你连穿哪双鞋都要问妈妈,是吗?”“如果我自己选择了穿哪双鞋,她肯定又会说这不好那不好,不如让她决定吧。”“你在学校为什么老说同学的坏话呢?”“我不说他们的坏话,他们就会说我的坏话。”“为什么别人一定会说你的坏话呢?你们完全有可能友好相处啊。”“那肯定不行,要么是我胜他们败,要么是他们胜我败,反正得有个胜负。”
从妈妈的讲述和睿睿的回答中不难看出,睿睿的妈妈对睿睿有一种控制欲,而且这种控制欲已经影响了睿睿的思想、性格和行为。那么,妈妈的这种控制欲从何而来呢?我让睿睿的妈妈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
“我父母都是老师,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但是在家里我感觉不到他们的爱。他们对我和弟弟完全是两种态度,总是夸弟弟聪明、可爱,而对我却有很多不满意。他们总批评我写字不好看,说话不流畅,走路姿势不好看,性格不够开朗,等等。我从小特别自卑,总认为自己是最笨、最丑的女孩,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简直一无是处。”
控制与反控制的母子
睿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在妈妈眼里,睿睿是个不听话、不懂事、自觉性差、毫无主见、依赖性强的孩子,但睿睿却认为是妈妈管得太多了,所以他要故意捣乱,故意不拿主意。到底谁说的是事实呢?
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总是习惯将过错推给别人,所以,这对母子的话可能都有水分。但是在亲子互动中,父母永远是占主导地位的,也就是说,睿睿的缺点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绝非母亲被动地被一个缺点多的孩子拖累。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对母子的互动:妈妈具有控制欲,她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她假设睿睿是一个不听话、不懂事、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孩子,需要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种假设下,她的控制欲得到了满足。但是,她的行为带给睿睿的是什么呢?一方面,睿睿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他渴望被尊重、被承认、被信任,他对妈妈的“什么都要管”很反感,并以行为抗议,所以,他要故意捣乱,故意惹妈妈生气。他的这种故意行为更证实了妈妈的假设,所以妈妈的控制就会更严。另一方面,睿睿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自控力、自主性和自理能力都还欠缺,他本能地习惯并享受这种被监督、被照顾、被安慰,不需要自己操心、不需要自己负责任的生活。所以说,妈妈所反映的睿睿的缺点,其实是她潜意识的一种假设:她希望他本来如此,这样,她的忙碌才能有理由,才能用被动的忙碌来掩饰自己主动的控制欲。同时,这也是她控制行为的结果:她的无微不至和事事插手让睿睿养成了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毛病。我们能看到,睿睿的反抗反映的不仅是自己的不满,也正好成全了妈妈的假设,助长了妈妈的控制行为。
在家里,妈妈占主导地位,睿睿虽然在反抗,但是仍然处于弱势。正在成长中的睿睿当然不甘心于这种状态,于是,他便在其他场合寻找机会“翻身”。他攻击同学的弱点,就是为了掌握主动权,从而控制别人。而且,母子互动的这种模式也让他对人际关系有了一种误解:“要么是我胜他们败,要么是他们胜我败,反正得有个胜负。”或者“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他必须听我的。”也就是说,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必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平等、友好地相处是不可能的。
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每个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可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妈妈却成了一个拿着“刀”的刽子手呢?妈妈的“刀”其实就是强烈的控制欲。她以爱的名义,用“刀”挟持睿睿的身心,让睿睿备受折磨。那么,妈妈的控制欲从何而来呢?
从睿睿妈妈的讲述中,我们能看出这和她从小的成长经历有关。她的父母对她要求很严,父母可能认为这是爱,她却感觉不到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储存情感的“箱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爱,让“箱子”充实。如果父母无法给予这种爱,孩子的“箱子”就无法充实。睿睿的妈妈从小没有获得足够的爱,她的“箱子”是空的,因此,她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或者控制一件事情来获得满足感。
显然,睿睿妈妈也是当年不良亲子关系的受害者。当然,我们无意谴责睿睿妈妈的父母,就如我们不必谴责睿睿妈妈一样。每一对父母都在努力将最好的爱给孩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爱也许并不能抵达孩子的内心。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早地认清这些爱的实质,争取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妈妈和睿睿继续以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模式互动,睿睿的成长必定会受到更大的影响。一方面,他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自理能力会越来越差,责任感会越来越弱,或者说根本没有责任感;另一方面,他希望掌握主动权的欲望越来越强,他的攻击倾向会越来越明显,他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惑会越来越多。
现在,睿睿的妈妈需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心理失衡状态,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平衡,比如,可以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结交更多的朋友,寄情山水等,从中体味到快乐和满足,而不是通过控制别人或发号施令来获取满足感。妈妈要给睿睿更多的成长空间。孩子生下来心灵是一张白纸,你希望他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发展什么样的能力,那你要给他创造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而不是一面阻拦他,一面指责他。你希望他有自觉性、有主见,那么你就要给他施加责任和压力,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人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成长是需要阳光、雨露、土壤和空气的。
妈妈要以身作则,和睿睿建立平等、友好、融洽的关系。孩子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最先是从父母那儿获得的,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从亲子关系中感悟到的。睿睿对人际关系已经有了一些误解,妈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和同学多打交道,鼓励他多发现别人的优点,虚心向别人学习,引导他坦诚待人。
另外,睿睿的爸爸也要和妈妈多做一些情感交流。亲密、融洽的夫妻之爱是成年人填补内心空虚的最好原料,也是治愈控制欲的最佳良药。妈妈内心的“箱子”如果满当当的,那她就会有足够的能量给予家人更多的爱和关怀。加强夫妻沟通,增进夫妻感情,这也能转移妈妈对睿睿紧盯不放、无微不至的注意力,也算是给睿睿松绑了。
【编辑:刘波】